馬斌讀報7月28日內容

2010年02月23日 09:51  讀報文集 我要評論

  

馬斌讀報728日內容

《經濟參考報》報道,726日,央行和公安部聯合宣佈“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已經投入運行。聯網核查,是指銀行機構,通過聯網核查系統核對公民身份信息,以驗證客戶出示的居民身份證所記載的姓名、公民身份號碼、照片及簽發機關等信息真實性的行為。就是説,從現在起,您去銀行辦理業務,如果銀行在聯網核查時,能確定您所持的身份證件信息跟核查結果不一致,並且銀行能確定您出示的居民身份證是虛假證件的話,對不住,銀行將拒絕為您辦理業務。央行行長表示,下一步要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全面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呢?

《中國青年報》舉了一個例子,前不久,有人拿身份證去天津某銀行挂失,身份證號碼、姓名都是對的,但銀行上網核查後發現,系統反饋的相片和該農民工提供的身份證照片不一致。原來這個人利用同事的一個客戶的身份證號碼、姓名和自己的照片做了一個假身份證挂失,想把客戶的錢騙走。這下被逮個正著。

《人民日報》説以後《假名帳戶行不通了》,因為很多敲詐勒索,票據欺詐,貪污受賄用的幾乎都是假名、匿名帳戶,核查將會對這些不法行為産生巨大的威懾和防範作用。也有利於從源頭上遏制偷逃騙稅,金融詐騙,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

現在銀行辦理哪些業務需要驗證身份信息呢?《法制日報》説有四項,銀行賬戶業務,包括開立、變更個人儲蓄賬戶、個人或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業務等;支付結算業務,包括票據結算業務、銀行卡結算業務、匯兌等;信貸業務,具體包括個人貸款或單位貸款等業務;以及其他銀行業務,比如交易金額單筆人民幣5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現金存取業務。

那麼這個系統撒實施以後,客戶們會不會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呢?《上海證券報》説《央行公安可聯網核查公民身份,僅限于身份證信息》,銀行核查的信息僅限于居民姓名、身份證號碼、照片及簽發機構,不會造成個人信息外泄。銀行人員都有為客戶保密的責任。

《工人日報》説,據統計,自從系統建成運行以來,全國銀行機構共聯網核查了3200多萬筆,經聯網核查確認客戶出示的居民身份證係虛假證件的案例有2500多起,其中230多起具有違法犯罪嫌疑的案件,已經移送當地公安機關。當核查結果不一致時,相關個人自動放棄辦理業務的近10萬人次。也就是説,有了這套系統,我們的存款安全性就更高了。

 

 

 

不少人在坐火車時可能都遇上過這樣的尷尬:“在車站死活買不到車票,上車後卻發現明明有許多座位空著”。不過這種景象可能以後很難看到了。《湖南日報》報道,鐵道部最新規定,從720號起,全國所有直通旅客列車軟臥、硬臥車票開始實行“席位復用”,硬座車票暫不實行。

所謂“席位復用”,就是在列車的A站發售了一張A站至中途停靠站B站的車票後,全國鐵路客票售票網絡就會自動生成一張B站到剩下其他停靠站或終點站的車票。這樣,從B站也就是上車的旅客也有可能買到臥鋪了。而在以前,B站的旅客只能先上車,到火車上碰運氣讓乘務員調劑臥鋪。

那麼席位復用制會給大家的出行帶來哪些變化呢?

列車上很難補到臥鋪票了

今後出門買不到臥鋪票,很難寄希望於在火車上補到臥鋪票了。而中途停靠站的旅客將有更多的機會買到臥鋪票,各個中途停靠站都有機會發售該站至前方任何一個停車站的臥鋪票。

買了始發站的臥鋪票,也可以在中途站上車了

以往這種情況是不行的,列車開車一小時後,如持臥鋪票旅客未能到達指定臥鋪車廂,列車長有權將該臥鋪票另行發售。現在由於異地聯網售票,旅客持票可在該次列車的任意停靠站上車。

對此,《人民鐵道報》就説《席位復用讓旅客受益》,一直以來,臥鋪一經賣出,就等於被持票者買斷,如果持票者中途下車,臥鋪也就空出來,這樣的空置是一種浪費。因此,實行席位復用制,不僅能提高火車鋪位使用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臥鋪票供求矛盾。這種進步是和諧鐵路精神的體現。

《瀋陽日報》則提醒了兩點:一是目前只有全國直通旅客列車軟臥、硬臥列車,其他車次暫未實行。所以旅客購票要看清楚時刻表上的列車車次。二是火車票發售還是首先滿足始發車站的需要,並且其他站旅客購票的信息是動態的,所以,旅客若想購買過路車臥鋪車票,最好提前購買,並多諮詢售票人員。

 

 

 

    居民上班他上班,居民下班他下班。

説這話的是一位小區居民,《解放日報》説,一些小區的衛生社區服務中心,營業時間跟居民的上下班時間一樣,到了下班時間,關門走人,他們認為,反正晚上也沒幾個人來看病,開夜診浪費人力物力,不值。可小區周圍還沒有大醫院,萬一小區居民們有個頭疼腦熱的,很不方便。而有的小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很會替病人著想,到了夏天,開了夜門診,把營業時間延長到晚上十點,方便上班族們來看病取藥。社區服務中心,還是要以服務為本嘛!

 

 

 

學好普通話,再來做生意。

説這話的是19歲青年廖錦華。《南方日報》説,雖然廖錦華是巴拿馬籍華裔,可是他卻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另外,看著祖國日新月異,小廖看準了祖國巨大的商機,想以後回國大展一番身手,可不會普通話卻成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兒。小廖一年前和哥哥一起來到中山大學學習普通話。我們祝他玩的開心,學習愉快!

 

 

 

大家好,我是張小盒,擅長加班,不擅長討好老闆。

説這話的張小盒,是眼下,白領們正瘋狂迷戀一個叫“張小盒”的卡通形象,《浙江日報》説,很多白領自封為“盒子族”。要問“張小盒”啥樣?八字眉、圓豆眼,鼻子上貼了塊創可貼,腦袋四四方方,一臉的無可奈何。鬧鐘失靈、半路堵車,可打卡機卻永遠正常;週末不加班,竟覺得生活索然無味……這都是“張小盒”的故事。要説“張小盒”有多受歡迎,您可能都想象不到,關於盒子族的網上交流群組有幾十個,據估計,目前盒子族成員已有上百萬。沒準哪天,小盒就跑到線下,來和我們交流啦。

 

 

 

上海宋女士的兒子馬上要升初中了,小傢伙什麼都好,就是有一樣讓家裏頭痛,孩子不太會花錢。每個月月初給的零花錢,不到一星期就光了。《每日經濟新聞》就建議,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財商,就是理財教育。5歲到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比如把每年收到的壓歲錢,包括平時的零花錢存在自己名下的賬戶裏,懂得錢放在家裏不會“長大”,但存到銀行可以變多一些,也就是取得利息收入,讓錢自己去生錢;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比如教教孩子如何運用網絡拍賣自己閒置的用品;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儲蓄和初步的投資。雖然我們説要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但家長們千萬要記住,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一定的理財意識和能力,但絕不是讓孩子變為金錢的奴隸。

 

 

 

説完了少年説青年。很多剛工作的年輕人都抱怨説工資太少錢不夠花。《經濟參考報》就解讀説,很多時候,工資太少只是一個消費的錯覺。沒錢的恐懼會刺激我們努力工作,當我們得到報酬時,消費的慾望又開始讓我們去想所有錢能買到的東西。於是就形成了一個理財陷阱:起床,上班,付賬;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賬……掙更多的錢,就會以更高的開支重復這種循環。打破這個循環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給自己的收入做一個財務報表。各種消費開支都算作負債;各種收入都算作資産。爭取做到資産很大,負債很小,進入資産比例增加,負債比例減少、收入比例增加,支出比例減少的良性循環。怎麼管好你的錢,是門大學問。大家都得勤學勤問。

 

 

 

 《廣州日報》説,不久前廣州的吳先生不幸在一場意外中死亡,由於他生前投保了20萬塊錢的人壽保險,吳先生的父母於是就得到了20萬的保險金。可沒想到,很快,吳先生生前的生意夥伴就找上門來,説吳先生欠了他們8萬塊錢的債,要拿保險金來抵債。吳先生的父母趕緊去諮詢保險專家,結果人家專家説了,因為吳先生在購買保險時,已經在受益人一欄裏填了父母的名字,按照規定,這是投保人吳先生生前對自己的財産所作的贈予,已成為受益人,也就是這筆賠償是吳先生父母的合法財産,並不屬於吳先生的遺産,不能用來償還吳先生生前的債務。但是,如果吳先生當時買保險的時候沒有填寫指定受益人,那這筆保險金就成了吳先生的遺産,就需要償還債務了。所以,您要買保險的時候,填寫受益人非常重要,算是給自己的保險上了一個“保險”,一定要注意啊。

 

 

 

《農民日報》報道説,江蘇泗陽縣曹碼村是一個水稻種植大村,有將近4000畝水田,由於管水責任不明確,很大一部分水順著各農戶地頭白白流入河裏,卻無人過問,致使村裏每年用於水稻栽植的水費人均高達30塊錢以上。村裏有個許老漢,今年76了,對這種情況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啊。怎麼樣才能讓村民節約用水呢?許老漢左想右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前不久,許老漢過生日,兒孫們雖然大部分不在村裏,但都寄了好幾百塊錢回來。於是老漢就把這些生日禮金,加上自己平時積攢的錢,一共是5000塊,設立了一個節水獎。共分三個級別,一等獎300元,二等獎200元,三等獎100元。凡是主動管好自家田頭地邊的水渠,在村幹部不定期檢查中沒有發現浪費水源的村民都在評選的範圍。許老漢的舉動感動了很多村民,都開始自覺參與到節水活動中。多可愛的老人啊,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向他致敬!

 

 

 

蔬菜也能當花賣,您信嗎。《鄭州日報》報道説,王靜原來在南京一個超市的生菜部當營業員,每天都和蔬菜打交道。2004年6月的一個星期天,王靜和幾個小姐妹一起去逛街。當她們逛到一個花卉市場時,看到很多人正在購買花卉,這讓王靜有了個主意:我賣的那些蔬菜也很好看啊,能不能把蔬菜也弄得像花卉一樣,賣出個高價錢呢。説幹就幹,王靜立刻買了香菜和番茄的種子,回去做了一年實驗,很快産品就初具雛形了。她開了自己的園藝店,主打産品定名叫“小菜園”,顧客買回去不但可以當花種,還可以觀察到植物出苗到成長的全部過程。很快,王靜的生意火了起來,對於那些在都市里長大的人來説,種菜是一個很新奇的體驗。王靜再接再勵,陸續又開發了老年人市場,並到各大幼兒園和小學去推銷,也大受小朋友的歡迎。現在,她已經開發出“草莓”和“碧玉黃瓜”等16個系列,生意越做越大。王靜的成功告訴我們,有時候,發現財富的眼睛比財富更重要。

 

 

 

《中國青年報》報道説,雲南昆明的張先生在2003年貸款買了套房子,每個月都按時到銀行還貸款。但前段時間,張先生收到銀行的通知,説他還欠銀行15塊錢。張先生就納悶了,前幾個月銀行就通知説欠了300多塊,我才剛還清,現在每個月還款都很及時,怎麼又有新欠款了。趕緊去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他在銀行已經有了24個月的不良記錄,個人信用已經很成問題了,他以後想再貸款就很困難了。原來,這兩年,銀行貸款利息上調了幾次,張先生的還款額度也跟著漲了,但他還一直按第一次加息後的還款數還款,所以還款數就不夠了。張先生覺得自己很委屈,我這麼長時間都少還了錢,銀行為什麼也一直沒有通知我啊,是銀行沒盡到告知義務。可銀行也有自己的解釋:“你自己貸款的事情自己都沒搞清楚,我們客戶那麼多,怎麼通知到每個人。” 對此,專業律師説,銀行這是合法不合理,客戶不是專業財務,銀行應該適時提醒一下。張先生的遭遇也給貸款的朋友提了個醒,抽時間咱們也查查自己的信用報告去。

 

 

 

《成都日報》報道,20059月,成都的藍家勇到一個傢具廠打工,沒想到,剛幹了一個多月,就不小心被鋸片弄傷了大拇指,後來鑒定為九級工傷,藍家勇要老闆賠5000元,老闆不給,非説他這是敲詐。小藍沒轍,只好告上法院,法院判傢具廠賠償2.9萬元。沒想到,剛賠了6000多元後,小藍再去廠裏要錢時,卻不見了老闆的蹤影,甚至連廠名都改了。千呼萬喚出來一個主管,説原來的老闆把這個廠交給我,就跑了,所以這個賠償的債務他們不負責。小藍只好繼續上告,還是法官火眼金睛,一查竟然發現,工廠的轉讓竟然沒花一分錢。謊言被拆穿了,工廠主管只好乖乖賠錢。我看這就叫敬酒不吃吃罰酒!

一年學費為一萬七,四年六萬八,學分為160分,那麼一個學分的費用就是425塊;如果每學期完成基本的學分15分,就是6375塊;一學期是34節小課,一節小課就需“花費”187塊5。如果逃三節課就是562塊5。我念的是一個80後大學生記的逃課帳。《鄭州日報》説,現在大學中,不少80後都開始算帳了,自己衡量自己的價值。打工賬、逃課賬、請客賬、戀愛賬,林林總總什麼帳都有。在不少人眼中,80後一代不去算賬,也不會算賬,可看看眼前的一本本“賬單”,應該對他們改變一些看法了!

這正是:

大學四年一本帳,一分一厘記心上。

雞毛蒜皮不算小,成長代價不可忘。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