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下調了9個歐元區成員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標普這次大規模調降評級無疑是對歐洲市場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彈,勢必給歐元區帶來巨大衝擊,此舉或許使拯救歐債危機的所有努力前功盡棄,使歐元區最終陷入新的政治經濟危機。[詳細]
1月13日,標普向歐元區投下一顆“深水炸彈”,下調歐元區9國評級、14國前景負面,其中歐元區“領頭羊”之一的法國痛失3A評級。歐債危機“陰魂不散”,讓標普“棒殺”歐元區有了理由。標普解釋説,基於歐盟領導人徹底解決系統性壓力的政策措施不力,才被迫對歐元區作出評級下調。在作為“旁觀者”與“局外人”的標普看來,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是“寅吃卯糧”的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和邊緣國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
標普“蓄謀已久” 終於“落井下石”
2011年11月10日,標普曾發佈法國失去3A評級消息。而24小時後,又聲明説消息是假的,因“技術錯誤”。兩個月後,“錯誤”變成了現實。如此戲劇性的變化,不得不讓人懷疑:標普實則一直在醞釀“屠殺”歐元區,只不過是在等待時機而已。標普對包括法國在內的歐元區“普降”評級,顯然是“蓄謀已久”而不是什麼“技術錯誤”。[詳細]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負責經濟和貨幣事務的委員奧利 雷恩13日夜間表示,對標普此舉表示不滿,同時呼籲儘早完成歐洲穩定機制相關準備工作。雷恩説,歐元區在財政整固、結構改革和改善脆弱的銀行業等方面採取了諸多措施,歐洲央行近期也採取了釋放流動性的措施,使得主權債券和銀行間拆借市場壓力得到緩解。就在幾日之前,西班牙和意大利今年首次發債也獲得不錯市場反響:西班牙融資規模達到原計劃的兩倍,而意大利融資成本也較以往大幅下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12日召開的新年首次議息會議後表示,歐元區初現企穩跡象。
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與金融服務事務委員巴尼耶説,在歐盟國家進一步採取措施大力治理財政和促進經濟增長之際,標普下調歐盟國家主權信用等級,讓他感到十分“驚訝”。
法國方面則對此次降級表示不屑。法國總理菲永14日表示,標普調降法國評級的舉措在預期之中,此舉不會對該國當前的政策導向形成干擾。他指出,評級機構不能支配法國的政策,政府將繼續恪守減赤目標,但迄今為止採取的緊縮計劃已然足夠。他重申,法國將在2016年實現預算平衡。
德國雖在此次降級中毫發未傷,但德國總理默克爾14日表示,標普公司的降級決定讓她確信,歐洲無法輕易重獲投資者的信任,但她同時強調,標普的決定只是一家之言,並不代表另外兩家主要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和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EFSF的第二大出資國,法國失陷威脅到該基金“防火墻”的信用評級。
歐洲著名智庫歐洲政策中心資深研究員埃馬努伊利季斯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表示,法國遭降級會影響到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融資成本,但由於關鍵國家、特別是德國評級未變,因此預計影響有限。
2008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公司爆出華爾街醜聞,其高管在會議中爆出:“為了賺錢我們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國際媒體稱,評級機構的權力“無限高於政治權力”。一般而言,企業、機構或國家發行債券時信用評級越高,需要付出的利息越低,融資能力越強;相反,信用評級越低,債券利息越高,融資能力越弱。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服務性機構,評級機構的職責在於評估、警告風險,擔當經濟“體溫表”角色。但目前為止,當前全球三家主要評級機構的種種作為反而充當了經濟衰退和市場不安情緒的“鼓風機”,近年來醜行不斷。
1997年,“穆迪”宣佈降低對日本券商山一證券的評級,最終導致其倒閉。2004年,德國第二大保險公司Hannover Re兩次拒絕“穆迪”提供的“評級服務”後,信用級別被後者調低到“垃圾級”,結果造成了1.75億美元的損失。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冰島這個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的一切都變了,銀行倒閉,負債纍纍。正當冰島政府盡全力挽救危機之時,“穆迪”率先“落井下石”。
2008年10月8日,“穆迪”宣佈下調對冰島的主權信貸評級至A1。第二天,“惠譽”也宣佈,將冰島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下調至“負面”。這等於是在告訴世人,這個國家沒能力還錢,國家破産的命運難以避免。
在評級機構的推波助瀾下,債務危機席捲了歐洲,與冰島命運相同的國家一個接著一個。2009年12月,“惠譽”宣佈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下調至BBB+(A級及以上表示信用較好,B級表示信譽一般或較差,C級表示信譽很差至極差)。接著,“穆迪”和“標準普爾”相繼將希臘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
三大評級的輪番出手,讓本就處在財政赤字和債務居高不下的希臘瀕臨破産邊緣。降級宣佈當天,希臘股市暴跌6%,預計10年內都難以翻身。
接著,2010年7月13日,“穆迪”又宣佈將葡萄牙政府信用等級從“Aa2”下調至“A1”,葡萄牙股市大跌。
在此前一天,“標準普爾”宣佈將英國列入負面信用名單,儘管降級幅度不大,但已經有人預測英國有重新陷入衰退的風險了。
美聯社評論道,“降低評級直接導致了全球投資者的恐慌拋售,從而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而三大評級公司卻早已賺取了大量利潤。”
2008年10月22日,美國國會議員們紛紛指責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這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是盲目跟隨華爾街“發狂的暴徒”,並毫不客氣的指責:“三大評級機構就是製造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承認他們長期在犯“道德錯誤”,並承認向市場提供了虛假的評級信息。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 弗裏德曼這樣説:“以我之見,當今社會有兩大超級權力機構,那就是美利堅合眾國和穆迪評級。美利堅合眾國用炸彈摧毀你,穆迪通過降低你的債券評級毀滅你。而且,相信我吧,有時,誰也説不準這兩者誰更厲害。”從美債危機到歐債危機,標普、穆迪和惠譽三大評級機構一次次出手,放大危機效應,成為助推危機的“幫兇”。降低評級直接導致了全球投資者的恐慌拋售,從而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而三大評級公司卻早已賺取了大量利潤。因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指出,我國應減少對國外信用評級機構的依賴,國內的大型金融機構應加強內部評級的研究,更多做出自己的判斷、避免盲目跟風。因為只有擁有信用評級的話語權,才能捍衛我國的金融利益。歐元區諸國此次的被下調可為鏡鑒。
標準普爾(S&P)由普爾出版公司和標準統計公司于1941年合併而成。普爾出版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60年,當時其創始人普爾先生(Henry V. Poor)出版了《鐵路歷史》及《美國運河》,率先開始金融信息服務和債券評級。1966年標準普爾被麥克勞希爾公司(McGraw Hill)收購。公司主要對外提供關於股票、債券、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資工具的獨立分析報告,為世界各地超過22萬多家證券及基金進行信用評級,目前擁有分析家1200名,在全球設有40家機構,雇用5000多名員工。
穆迪(Moody)公司的創始人是約翰 穆迪,他在1909年出版的《鐵路投資分析》一書中發表了債券資信評級的觀點,使資信評級首次進入證券市場,他開創了利用簡單的資信評級符號來分辨250家公司發行的90種債券的做法,正是這種做法才將資信評級機構與普通的統計機構區分開來,因此後人普遍認為資信評級最早始於穆迪的鐵道債券資信評級。1913年,穆迪將資信評級擴展到公用事業和工業債券上,並創立了利用公共資料進行第三方獨立資信評級或無經授權的資信評級方式。穆迪評級和研究的對象以往主要是公司和政府債務、機構融資證券和商業票據,最近幾年開始對證券發行主體、保險公司債務、銀行貸款、衍生産品、銀行存款和其他銀行債以及管理基金等進行評級。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專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員,在17個國家設有機構,其股票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交易(代碼MCO)。
惠譽國際(Fitch)是1913年由約翰 惠譽(John K.Fitch)創辦,起初是一家出版公司,他于1924年就開始使用AAA到D級的評級系統對工業證券進行評級。近年來,惠譽進行了多次重組和並購,規模不斷擴大。1997年公司並購了另一家評級機構IBCA,2000年並購了DUFF & PHELPS,隨後又買下了Thomson Bankwatch,目前,公司97%的股權由法國FIMALAC公司控制,在全球有45個分支機構,1400多員工,900多評級分析師,業務主要包括國家、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機構融資評級,迄今已對1600家金融機構、1000多家企業、70個國家、1400個地方政府和78%的全球機構融資進行了評級。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主權評級,希臘的債務危機隨即愈演愈烈,但金融界認為希臘經濟體系小,發生債務危機影響不會擴大。2009年12月8日 惠譽將希臘信貸評級由A-下調至BBB+,前景展望為負面。
歐洲其它國家也開始陷入危機,包括比利時這些外界認為較穩健的國家,及歐元區內經濟實力較強的西班牙,都預報未來三年預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臘已非危機主角,整個歐盟都受到債務危機困擾。
德國等歐元區的龍頭國都開始感受到危機的影響,因為歐元大幅下跌,加上歐洲股市暴挫,整個歐元區正面對成立十一年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有評論家更推測歐元區最終會解體收場。
希臘財政部長稱,希臘在2010年5月19日之前需要約90億歐元資金度過危機。歐盟成員國財政部長達成了一項總額高達7500億歐元的穩定機制,避免危機蔓延。
2011年7月27日 標普下調希臘評級至“CC”,展望為負面。標普認為歐盟的希臘債務重組計劃是“廉價交換”,看似希臘債務交換和展期選項“對投資者不利”,希臘債務重組相當於“選擇性違約”。
2012年1月13日,標普宣佈下調9個歐元區國家的長期信用評級,將法國和奧地利的3A主權信用評級下調一個級別至AA+,同時將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評級下調兩個級別。
法國科法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伊夫 茲洛托夫斯基指出,法國失去3A評級將會對股市帶來一定衝擊,但不應過分誇大其影響。
週五的降級凸顯了許多歐洲政府與評級公司之間痛苦的關係:政府試圖削弱這些公司的影響力,淡化它們的評價——儘管政府同時也都努力設法不被降級,因為許多投資者很看重這一點。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2月25日表示,我國應減少對國外信用評級機構的依賴,國內的大型金融機構應加強內部評級的研究,更多做出自己的判斷、避免盲目跟風。同時,宏觀經濟調控以及未來投資,應更多體現為逆週期的行為。
我國的大公國際在2011年8月3日,宣佈把美國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從A+下調至A,前景展望為負面,但是國際資本市場沒有什麼反應。兩天后標普下調了美國主權信用等級,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地震。這個事件提醒我們:光有本土評級機構不等於擁有了國際評級的話語權,本土評級機構需要有一個信譽和話語權的培育過程,要用評估業績來證明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