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三大評級機構的前世今生
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惠譽國際、標準普爾、穆迪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NRSRO。
惠譽國際(Fitch)是全球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是唯一的歐資國際評級機構,總部設在紐約和倫敦。在全球設有4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1100
多名分析師。
1913年,惠譽國際由約翰 惠譽(John K.Fitch)創辦,1997年底並購英國IBCA公司,又于2000年收購了Duff &Phelps和Thomson Bank Watch。目前,公司97%的股權由法國FIMALAC公司控制。Hearst Corporation于2006年並購了惠譽集團20%股份。
惠譽國際業務範圍包括金融機構、企業、國家、地方政府和結構融資評級。迄今惠譽國際已完成1600多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評級, 1000多家企業評級及1400個地方政府評級,以及全球78%的結構融資和70個國家的主權評級。其評級結果得到各國監管機構和債券投資者的認可。
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Poor‘s)是一家全球金融市場信息供應商,提供信用評級、指數服務、投資研究、風險評估和數據服務。標準普爾在100多個國家為大約 32萬億美元的債務證券提供評級,在世界範圍內提供79個主要的指數系列。標準普爾500指數為廣大投資者所了解。標準普爾全球1200指數涉及31個市場的證券,約涵蓋了全球資本市場份額的70%。目前標準普爾在23個國家擁有大約8500名僱員,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紐約。
受標準普爾公司將希臘長期主權債務評級調降至垃圾級的影響,紐約和歐洲股市大幅下挫。標準普爾公司當天以希臘經濟增長前景疲軟且政府缺乏應對策略為由,將希臘的主權債務評級下調至垃圾級,並暗示有繼續下調的可能。這一消息加深了投資者對歐洲主權債務問題的擔憂,導致紐約股市出現大幅跳水,道瓊斯指數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下跌百點以上。截至收盤,三大股指均下跌2%左右,為近三個月最大單日跌幅。
《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法國巴黎股市CAC40指數和德國法蘭克福股市DAX指數這歐洲三大主要股指均出現大幅下跌。此外由於投資者擔心歐洲債務問題影響經濟復蘇並導致能源需求下滑,國際油價下跌。到當天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6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1.76美元,收于每桶82.44美元。倫敦市場6月份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1.05美元,收于每桶85.78美元。
穆迪(Moody),主要指的是穆迪的投資等級或穆迪的投資服務公司,總部位於紐約的曼哈頓,最初由John Moody在1900年創立,是美國評級業務的先驅。它不僅對國內的各種債券和股票進行評級,還將評級業務推進到國際市場。穆迪投資服務公司曾經是鄧白氏(Dun &Bradstreet)的子公司,2001年鄧白氏公司和穆迪公司兩家公司分拆,分別成為獨立的上市公司。
穆迪公司的創始人是約翰 穆迪,他在1909年首創對鐵路債券進行信用評級。1913年,穆迪開始對公用事業和工業債券進行信用評級。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專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員,在17個國家設有機構,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碼MCO)。
穆迪同標準?普爾同是世界最著名的債券評級機構,也是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公司是標普與惠譽評級)。它的業務與評級與標準普爾大同小異。
穆迪投資服務公司信用等級標準從高到低可劃分為:Aaa級、Aa級、A級、Baa級、Ba級、B級、Caa級、Ca級和C級。
在2008年穆迪公司高管爆出華爾街醜聞,其高管在會議中爆出:“為了賺錢我們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評級機構,誰來給你們評個級?
從歐債到美債,評級機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正越來越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法國《解放報》社論稱,評級機構的權力“無限高於政治權力”。一般而言,企業、機構或國家發行債券時信用評級越高,需要付出的利息越低,融資能力越強;相反,信用評級越低,債券利息越高,融資能力越弱。
發端——
美債調降 標普遭查
早些時候,隨著多個歐洲主權債務國信用評級被先後調降,國際評級機構被史無前例地推到輿論的臺前,而美國主權信用首度被降使全球資本市場哭成一片,而且,此次美債信用降等的始作俑者標準普爾拒絕恢復美3A評等,繼而遭美國證監會調查,使得評級機構成為這次風波中最聚光的一環。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8月2日,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中的兩家——惠譽公司和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先後宣佈,維持美國的3A主權信用評級不變,但均將美國的前景展望定為“負面”。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天簽署了由參眾兩院通過的提高債務上限的法案後,惠譽率先表示,將維持對美國主權信用的3A評級。但鋻於美國上半年經濟增速放緩程度超出預期,美國的經濟復蘇還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保持對其評級前景的負面展望。
隨後,穆迪也發表聲明稱,當天通過的協議基本排除了美國出現債務違約的可能,是為削減長期債務邁出的第一步,因此決定維持對美國國債的3A評級。
但穆迪同時警告,如果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美國的財務狀況沒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在2013年沒有採取削減赤字的進一步措施,美國的評級仍可能被下調。此外,如果美國的經濟前景明顯惡化,或者美國政府的借貸成本顯著提高,公司也有可能調降美國的評級。
在惠譽和穆迪宣佈維持美國國債3A評級後,市場人士更為關注另外一家主要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對美國債務前景的評估。
美國東部時間8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A”降至“AA+”。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評級。標普指出,調降評級主要由於美國政府與國會達成的債務上限協議,缺少標普所預期的舉措以維持中期債務穩定。同時,標普維持美國短期主權信用評級“A-1+”不變,評級展望為負面。此前,標普曾警告,美國需要在未來10年至12年內削減赤字4萬億美元才能避免其3A主權信用評級遭下調,而目前美國國會提出的減赤目標大概只有其一半,遠低於標普提出的“保級”要求。
而標普這一招致多方指責舉動的最終結果是引來美國證監會啟動對其大範圍審查,內容包括標普下調美國評級時使用的數學模型,及是否存在內部人員泄密。此前,美國財政部曾稱,標普對美國評級的計算存在2萬億美元的錯誤。華盛頓時間8月7日晚間,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首度發聲,稱標普降低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是“極其糟糕”的評判,標普的計算方法“令人震驚地缺乏常識”,且作出了完全錯誤的結論。
解密——
模型評估 流程靈活
三大國際評級機構都是“百年老店”,其中標準普爾的歷史最為悠久,創立於1860年。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建立了“全國公認統計評級組織”,並制定了相關加盟標準。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三家評級機構獲得認可,成為該組織首批會員,並因此逐漸成為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
他們的評級標準和業務模式“大同小異”。以標準普爾為例,其長期債券信用共設10個等級;其短期債券信用共設6個等級,分別為A-1、A-2、A-3、B、C和D。
那麼具體的評級是按照什麼標準來制定呢?業內人士稱,表面上看,三大評級機構通常依賴於公司的信用評級模型來評估風險。除了按照一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趨勢、政治因素、對外貿易、國際收支情況、外匯儲備、外債總量及結構、財政收支等影響國家償還能力的因素進行分析外,還要考慮到金融體制改革等所造成的財政負擔。
評級分析師們通常依賴於公司的信用評級模型來評估風險,“他們很少做額外的信貸風險分析”,美國永久委員會的調查如此評價。根據穆迪披露的公開信息,一個企業債券的初次評級過程通常會包括以下的程序。
初次評級的初次評級會議通常是在穆迪公司的總部舉行,時間從半天到一天不等,穆迪可能還會作實地訪問。討論的議題包括公司的債務結構、財務狀況及流動資金來源等。會議後,穆迪分析師會繼續進行分析,通常還會與發行人進一步討論,以獲得及證實跟進資料。結束分析後,穆迪分析師會向穆迪評級委員會作評級建議。穆迪評級委員會相當於一個把關人的角色,在初次為某機構評級時,主管分析師會在完成所有分析後召開一次評級委員會會議,會議上討論的因素包括債務發行的規模、信用的複雜性及新工具的引進。
穆迪的評級過程從初步討論到公佈評級,大約需要60到90天。
“但在具體的過程中,三大評級機構都極具操作空間。”業內人士稱。
穆迪透露,他們可以根據發行人的需要及時間安排,盡可能“靈活地”進行相應調整,以“配合”更緊湊的融資時間表及其他要求。這意味著,發行人可以在其想要的時間內得到想要的評級,從而更好地融資。而事實上,融資完成之後,由於評級機構並未揭示其真正的風險,往往最終的受害者就是投資者。
在授予及公佈評級後,穆迪至少每年會與管理層會面一次,分析師會通過電子郵件及電話與發行人保持定期聯絡。在最初評級之後,穆迪會發佈季度或年度報告,並據此及時的作出評級調整。以中新地産集團為例,其三年間的評級調整達到了10次。
對分析師來講,對一筆新的交易進行評級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程序。在電腦上打開穆迪的評級模型軟體,輸入被評級産品的基本數據,然後點擊一下,軟體就會自動運行,經過上百萬次的運算,將每次得出的評級結果綜合得出平均值,這樣一個評級結果就産生了。
歷史——
醜行不斷 動搖百年根基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服務性機構,評級機構的職責在於評估、警告風險,擔當經濟“體溫表”角色。但目前為止,當前全球三家主要評級機構的種種作為反而充當了經濟衰退和市場不安情緒的“鼓風機”。
1997年,“穆迪”宣佈降低對日本券商山一證券的評級,最終導致其倒閉。2004年,德國第二大保險公司Hannover Re兩次拒絕“穆迪”提供的“評級服務”後,信用級別被後者調低到“垃圾級”,結果造成了1.75億美元的損失。
企業的級別被降,損失的範圍還算小的,如果是國家等級被下調,全國的老百姓都得跟著倒楣。最先遭殃的是歐洲小國冰島。2008年之前,生活在冰島是一件幸福的事,當地的高福利制度保證小孩可以免費讀完大學,國民的醫療費用政府幾乎全包,失業後也能領到不低的福利金。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冰島這個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的一切都變了,銀行倒閉,負債纍纍。正當冰島政府盡全力挽救危機之時,“穆迪”率先“落井下石”。
2008年10月8日,“穆迪”宣佈下調對冰島的主權信貸評級至A1。第二天,“惠譽”也宣佈,將冰島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下調至“負面”。這等於是在告訴世人,這個國家沒能力還錢,國家破産的命運難以避免。
在評級機構的推波助瀾下,債務危機席捲了歐洲,與冰島命運相同的國家一個接著一個。2009年12月,“惠譽”宣佈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下調至BBB+(A級及以上表示信用較好,B級表示信譽一般或較差,C級表示信譽很差至極差)。接著,“穆迪”和“標準普爾”相繼將希臘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
三大評級的輪番出手,讓本就處在財政赤字和債務居高不下的希臘瀕臨破産邊緣。降級宣佈當天,希臘股市暴跌6%,預計10年內都難以翻身。
接著,2010年7月13日,“穆迪”又宣佈將葡萄牙政府信用等級從“Aa2”下調至“A1”,葡萄牙股市大跌。
在此前一天,“標準普爾”宣佈將英國列入負面信用名單,儘管降級幅度不大,但已經有人預測英國有重新陷入衰退的風險了。
俗話説“兔子不吃窩邊草”,但這三大評級機構完全不理這套,不僅把槍口瞄準周邊國家,就連美國本土的機構也不放過。穆迪一位經理級別的人士甚至承認,“我們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來換取金錢。”
1992年,標準普爾及穆迪給予後來倒閉的一家保險公司過高評級,令投資人損失慘重;1996年,美國加州橘郡指控標準普爾未能對該郡投資的基金風險進行恰當評估,導致該郡擴大舉債終至破産;2001年,美國安然等大公司出現財務欺詐醜聞,評級機構也均未做出預警。早在2002年至2007年間,三大評級機構就已將美國華爾街製造出的數千種創新債券評為最適宜投資的“AAA”級,而在這其中不乏“有毒”債券,直到2008年5月份,他們看到了國際市場出現危險的苗頭後才開始降低了新發行次級債的評級,但僅過了2個月,三大評級機構又大範圍調低全部次級債的評級,進一步放大了危機效應,被國際輿論普遍指責為“幫兇”。
美聯社在當時評論道,“降低評級直接導致了全球投資者的恐慌拋售,從而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而三大評級公司卻早已賺取了大量利潤。”
三大評級機構的這種行為終於惹怒了美國國會。2008年10月22日,在聽證會現場,美國國會議員們紛紛指責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這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是盲目跟隨華爾街“發狂的暴徒”,並毫不客氣的指責:“三大評級機構就是製造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承認他們長期在犯“道德錯誤”,並承認向市場提供了虛假的評級信息。
美國眾議院政府改革與監督委員會主席亨利 瓦克斯曼在聽證會後表示,“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依據評級機構的評估作出判斷,可他們卻辜負了投資者的信任,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忽視了監管,結果就是令我們整個金融體系陷入危機”。
但問題是,他們雖然口頭上對自己的行為表示悔過,但實際操作上並未改弦更張,並直接導致了希臘債務危機向歐洲債務危機發展,引發美國和全球股市瘋狂暴跌。
業內人士稱,“他們(三大評級機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美國的金融資本能夠在歐元危機中抄底,第一時間進行海外擴張。”
質疑——
何以能如此翻雲覆雨
經歷了安然醜聞,經歷了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又經歷了美國主權信用等級的調降與全球共享的黑色星期一,人們不禁要問,信用評級何以擁有如此影響力?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對全球經濟的強勢“話語權”從何而來?
信用是伴隨商業貿易往來發展而生的,其特殊功能催生了信用服務業。信用評級機構的前身是商業信用機構。1837年的美國金融風暴成為該國商業信用機構的催生劑,此後,由於美國大量發行國債、州債以及鐵路債,投資者對債券統計信息與分析的需求激增,為商業信用機構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上世紀20-70年代是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階段,受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影響,部分信用評級機構實施了合併。上世紀70年代之前,只有美國市場存在信用評級機構,此後其他國家的信用評級機構也陸續誕生。
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由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SEC)監管。1975年,美國聯邦證券法的出臺促使美國證交會在證券監管中採取資信評級。美國證交會開始運用取得“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簡稱:NRSRO)資格的信用評級機構的證券評級來決定上市公司的凈資本要求。標準普爾、穆迪、惠譽均在當年取得了美國證交會認定的NRSRO資格。2001年出臺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使得信用評級的應用更為廣泛。
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建業等專家分析,信用評級機構被視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樞紐之一,掌控著全球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定價權。美國在“二戰”後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一直保持著全球最大資本輸出國的地位,信用評級是美國評定投資風險、選擇投資項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當前的情況是,美國評級機構在國際評級業中處於壟斷地位。標準普爾、穆迪、惠譽一直在全球信用評級機構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前兩者所佔市場份額各為40%左右,惠譽的市場份額約為14%。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所有參加信用評級的銀行和公司中,穆迪涵蓋了80%的銀行和78%的公司,標普涵蓋了37%的銀行和66%的公司,惠譽涵蓋了27%的銀行和8%的公司。這三家機構中,最“年輕”的惠譽歷史也已近百年。
王建業分析,信用評級是一種“公信力産品”,三大評級機構經過長時間淬煉成的“聲譽資本”已成為核心競爭力。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産品和衍生品越來越豐富,信用評級的“看門人”作用也日益凸顯。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總裁關建中評價説,此次標普降級引發的全球市場動蕩,顯示了當今信用社會對評級的高度依賴,也再次證明評級的影響力和掌握國際評級話語權的重要性。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産品質量低劣造成各種損失達到2000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向松祚説,國家主權信用評級,實質就是評級機構對中央政府作為債務人履行償債責任的信用意願與信用能力的一種判斷,會影響一國借貸利率和匯率形成,與國家金融主權和經濟安全息息相關。
展望——
國際信用評級版圖要重劃
共同經歷的黑色星期一讓地球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頭頂光環的國際評級機構,加強評級監管的呼聲再一次高漲。同時,早在一年前就已下調美債信用等級的中國獨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也因此一役為新興國家在評級領域贏得一分尊重。
無論是對於歐債的評級、中國地方債的報告、中國在港上市公司紅旗等等,以及金融危機時的評級推薦將次債推入泡沫從而引發金融危機,三大評級機構的報告的嚴謹和準確性均遭到資本市場和報告對象的指責,對於這些威力無邊的評級機構,市場已經無法容忍其“無法無邊”。
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目前對評級機構缺乏非常明確的監管,雖然美國有一個評級的認定機構,但是評級統一不是必需的,每家機構應該有自己的看法。魯政委認為,所謂加強監管是為了使評級報告更加準確、公正。“加強監管不是要左右你的觀點,而是確保行為的嚴謹。如果行為是嚴謹的,當評級機構發現這樣的跡象,應該對評級進行調整,這本來是它的職責所在。”
魯政委還建議,IMF應儘快將評級機構作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機構”,納入監管範圍,“IMF應該儘早地啟動對國際評級機構的監管,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規則,當國際評級機構出現什麼樣的問題時,各國的監管者有資格暫停或取消你的評級資格;同時市場人士有權利來起訴你,這個應該有更清楚的表示。”
面對三大評級機構的囂張,各國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據介紹,俄羅斯總理普京已宣佈建立本土評級機構;韓國加強雙評級管理,規定發債主體必須選擇韓國的國家信息和信用評估有限公司作為雙評級機構之一;日本政府出資支持其控制的亞洲評級協會擴大日本評級機構在亞洲的影響。
長期以來,美國評級機構有意壓低中國的信用評級,增加中國的海外融資成本。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感觸最為深切,“中國主權外債評級與經濟現實嚴重不符。”據了解,2003年底,中國銀行業正在謀求海外上市,標準普爾宣佈維持其10年來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BBB級,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
不過,值得國人自豪的是,2010年7月11日,中國獨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的一份報告將這一天定格成國際信用評級業一個里程碑式的日子;而同時被載入國際信用評級業史冊的,還有這家中國民營企業——大公國際。這一天,大公國際在北京高調發佈了《2010年國家信用風險報告》和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對於外行人而言,這一評級結果的簡單化、通俗化的解讀就是“中國主權國家信用等級首次高於美國”,而且,這一美債降等預警比標普足足提前了一年有餘。(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