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數據為何總被“大嘴”泄密

2010年06月11日 07:40  新京報 我要評論

  儘管有關部門已三令五申要求防止宏觀經濟數據洩露,但即將在本週五公佈的5月份經濟數據,似乎再次遭到洩露。國外媒體日前報道稱,中國5月份出口額總計約為130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50%。此外還公佈了CPI與新增貸款等官方尚未發佈的數據。據稱這些消息來自一位重要部門官員,是在一個內部的投資者會議上透露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數據公佈當日,A股發生驚天逆轉。而昨日海關公佈的官方數據與上述提前公開的數據極為相似。基本可以判斷,這些重要的宏觀經濟數據已經遭到提前洩露。

  儘管從泄密人的主觀動機看,更多地是一種炫耀性泄密,但其破壞性不容置疑。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基於信息的運作框架。關鍵信息傳導的失范將直接導致市場不公———如果有機構以這些數據對資本市場套利,普通投資將蒙受巨大損失。進而導致資源錯配,也將滋生一批探聽信息的食利者,乃至尋租等腐敗問題。當前中國股市內幕交易依舊相當突出,恰恰反映了基礎性的信息管理流程和制度設置存在漏洞。

  導致當前宏觀經濟數據提前洩露等問題,一方面在於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對關鍵信息的認定和甄別不規範。以4月29日通過的修訂後《國家保密法》為例,國家機密與商業機密的邊界存模糊地帶。具體而言,關鍵的宏觀經濟數據是哪個層次的國家秘密,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機密等級管理,出現泄密如何懲罰,目前並不清晰,從而導致了關鍵宏觀經濟數據提前洩露問題屢禁不止。

  另一方面,不同人對信息的賦值不同,而信息卻往往掌握在賦值低的人手中,從而造成信息在不經意間提前洩露。如對於政府官員而言,CPI、貿易、金融等數據的價值並不高,但對於投資者和市場經營者等而言,這些數據信息意味著投資和經營機會,價值相對較高。

  最重要的是,當前市場更願意探取信息,説明市場具有較大的信息需求,同時也反映出政府日常披露的信息不足或質量不高,導致市場無法基於這些信息有效分析。

  一直以來,國內外研究者對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的預測與官方公佈的數據差距較大,如3月份各研究機構和人員預測的貿易數據,與官方公佈的數據相去甚遠。若這是個案問題,那麼可以歸為研究者水平問題,而整體性的過大預測偏差值,則反映出現有數據質量較差,不足以支撐科學合理的市場預測,從而導致人們對官方數據的刺探。

  與此同時,官方公佈數據卻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如美國等各種宏觀數據幾乎都以周來發佈,而中國一直以月、季度等發佈,加之保密為主、公開例外的管理慣性,導致了官方提供的數據在頻率、質量和有效性方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由此可見,“大嘴”洩露“天機”只是表相,要緩解信息提前洩露的風險,最有效的辦法除了加強監管,堵住“大嘴”,更重要的是加快信息傳導,逐漸實現以保密為例外,公開為主的信息理念,提高信息發佈頻率和質量,特別是宏觀經濟信息,從根本上緩解信息提前外泄給市場帶來的傷害。

  劉曉忠(上海 學者)

責編:曹樹彬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