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財長會議將討論刺激政策退出 協調難分歧大

2010年06月03日 08:43  經濟參考報 我要評論

  金融監管分歧大 退出政策協調難

  G20財長會議面臨兩大難題

  記 者 孫韶華 實習記者 張 媛 北京報道

  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將於6月4日至5日在韓國釜山召開。綜合國內外業內人士的觀點,作為月底將於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G20峰會的“預備會”,財長會議將重點討論全球金融監管議題,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也將被充分討論。

  據路透社消息,韓國財政部長尹增鉉在6月1日的媒體發佈會上説,“我希望銀行徵稅成為此次會議中一個討論的重點”,規定銀行為將來的金融機構救助支付費用。而此前韓國政府一直回避在徵收銀行稅的問題上公開表態。韓國還表示,指定相關規定以控制跨邊境資本流動也有可能成為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

  關於對銀行交易徵稅的提議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一月份提出的,目的是通過向銀行籌資以應對今後金融業危機的金融機構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在4月時向G 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提交了擬向全球銀行和金融機構徵收“金融穩定貢獻稅”和“金融活動稅”的建議,用以防止未來銀行倒閉時破壞更廣泛金融體系的穩定。

  “世界主要國家將在全球銀行業徵稅問題上進一步展開唇槍舌劍。”路透社評論説,但目前加拿大對此仍激烈反對,澳大利亞和南非也不熱心,日本相信自己的存款保險體制可以取得成效。而在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對銀行徵稅可以成為受歡迎的頭條新聞,平抑公眾對政府大規模援救銀行業一事的怒火。“下周在統一稅收方面料不會達成任何協議,甚至有可能在6月底的多倫多G 20峰會上亦得不到任何結果。”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分析指出,在徵收金融穩定貢獻稅方面,事實上爭議比較少,歐盟也已經要啟動徵收了。真正的難題在金融活動稅,國際上爭議比較多。美國國內也有爭議,雖然眾議院已經提出過了,參議員卻一直沒有通過。而歐盟還沒有做出決定是否要徵收金融活動稅。

  “是否要對銀行徵稅這次財長會議上應該會做出決定,IMF還將在6月底的G 20峰會上提出最終報告,詳述其建議的可行性和技術性、徵稅種類及稅率等。”陳鳳英説,“向銀行徵稅的建議,通過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是紛爭不可避免。”

  專家普遍認為,真正難以協調的恐怕是資本跨境監管。“資本流動量大的發達國家認為對資本流動進行監管是與自由化背道而馳的;而承受不起資本流動衝擊的發展中國家則贊成監管。”建設銀行研 究 部研究員趙慶明告訴《經濟參考報》。

  “金融監管很難有具體成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説,從發展模式來看,美國與其它國家模式不同,華爾街是交易模式,目的就是吸引資産進行交易,交易量越大,其利潤也就越豐厚,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小;發展中國家金融目的主要是服務實體,尚未達到交易模式的層面。

  向松祚還表示,金融監管最需要的還是全球協調。他説:“美國金融監管法案雖已通過,但全球各國金融監管如何協調的問題還懸而未決,包括對對衝基金、資本的跨境流動等行為是否應該監管都須討論。”

  除了金融監管之外,歐元區的希臘等多國主權債務信用惡化,引發人們對全球經濟二次觸底的擔憂,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刺激政策退出的兩難選擇。歐洲債務危機自然也將成為會議的探討重點。加拿大財長費海提5月31日曾表示,在韓國釜山召開的20國集團財長與央行總裁會議上,將對歐洲經濟進行深入討論。費海提表示,歐元區債務問題發生後,各國設計明年收回刺激措施的可靠計劃更為迫切。

  “美聯儲和世界各國央行當前棘手的工作,是決定加息和退出刺激政策的時機。”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5月31日曾表示,由於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刺激經濟政策退出的合適時機也可能有異。各國央行必須衡量太早或太遲退出的風險,小心監察各自管轄區內的經濟發展狀況,權衡本土因素,把握好緊縮時機,既不匆忙也不遲緩。

  “正如伯南克所説,由於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各國退出戰略不必要一致。加拿大6月1日宣佈上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成為金融危機之後七國集團中第一個加息的國家。因此,退出政策的協調問題一定也會在財長會議上充分討論。在宏觀經濟政策層面預計會有方案出來。”陳鳳英説。

  專家表示,從進入2010年的全球整體環境來看,各國在貨幣政策上的不同選擇,已經打破了匹茲堡峰會上各國做出的刺激政策協調退出的承諾。全球退出政策的協調是個很難的問題,如果協調不好,無法做到有序退出,則完全有可能造成全球經濟劇烈波動,從而導致世界經濟的二次探底,這種風險不可不防。

責編:曹樹彬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