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者稱食療被歪曲誇大 中醫概念被用於行騙

2010年06月02日 09:20  新京報 我要評論

新京報漫畫/許英劍

  “出軌”的食療

  部分“專家”利用中醫概念行騙,中醫學者指出食療被歪曲、誇大,呼籲立法監督

  “軍閥混戰”,一名中醫教授形容當下的食療市場。

  “軍閥”們佔領的“制高點”,往往是以某種食物治療世界難題,例如癌症。雖然一個個“專家”被揭穿、受罰,但市場利益驅動下,不斷有新的“專家”冒出。他們以驚人又“新鮮”的理論吸引公眾,曲解利用中醫概念,博取商業利益。

  這種現象令諸多中醫學者深為痛心。他們指出,食療作為中醫的一個部分,目前被歪曲、誇大。食療市場缺乏規範,亟需立法管理。 

  □本報記者 涂重航 北京報道

  5月20日,“食療專家”張悟本的營銷團隊,感到了危機。

  在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健康推廣項目辦主任王小雨給員工開會,穩定軍心。該中心“首席食療保健推廣專家”張悟本,正被媒體廣泛質疑。

  “倒下一個張悟本,還有王悟本、李悟本,千千萬萬個悟本站出來。”王小雨跟員工們説,中醫食療市場有剛性需求,食療作為新生的商機,今後他們會繼續推出食療專家諮詢。

  從4月開始,該中心另一名專家——“菌王”陳康林,分別在北京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做講座。

  電視上對他的宣傳是,“通過服用陳康林野生藥用真菌配方治愈的糖尿病、肝病、腎病、腫瘤、神經性疾病等疑難雜症的患者達上千人,被譽為野生藥用真菌‘當代神醫葛洪’。”

  5月30日,北京西苑醫院教授王國璽説,時下張悟本的火,説明市場對中醫食療是有需求的,但是“食療現在被曲解了,也被誇大了。”

  治癌症的“專家”們

  “食療專家”們觀點常相左。有人説不能吃早飯,有人説不能吃晚飯;有人説吃肉是“找死”,有人則説肉湯可治癌症

  “食療專家”張悟本,“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早在張悟本之前,號稱能治療癌症的“食療專家”已層出不窮。他們有個共同點,語不驚人死不休,並將自己的“理論”著書立説。

  曾紅極一時的,例如“地瓜王子”林光常。“林博士”曾公開稱自己用食物治好了各種癌症。

  2006年8月,台灣人林光常在湖南經濟電視臺《越策越開心》上説,“抗癌食品第一名是紅薯”,頓時,長沙的紅薯價格從一元每公斤飛漲三倍。隨後他又在遼寧電視臺稱,“可樂是刷馬桶的,地瓜是含氨基酸最全的食品”,“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

  2007年,在大陸正紅火的林光常,在台灣被逮捕,2008年因欺詐罪被判刑兩年半。

  2006年,天津的劉弘章自稱是明朝太醫傳人,被稱為“劉太醫”。他開始時“專治癌症”,後來為擴大藥品銷量,則幾乎無病不治。在家制藥賣藥的劉太醫,有一套關於食療的理論:“高新科技是殺手,飯館炒菜有玄機”,他稱喝肉湯可治病。

  2008年底,“劉太醫”被逮捕後,承認自己在行騙。

  數日前,成都有百餘人因吃活泥鰍而就醫。他們此前聽信的是“健康教母”馬悅淩的理論,馬稱吃活泥鰍可以祛肝火。

  據媒體報道,長沙有一名22歲的護士迷上了“健康教母”馬悅淩的《不生病的智慧》一書。今年2月,這名女護士按書中所説,食用了8條活泥鰍。結果泥鰍裏的棘顎口線蟲在其體內築巢,通過一次手術還沒治愈。

  5月30日,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教授説,這些活躍在市場上的“食療專家”,其觀點常互相矛盾。就吃飯一事,林光常説不能吃早飯,劉太醫説不能吃晚餐,馬悅淩則提倡三頓不落。林光常認為吃肉是“找死”,劉太醫則讓所有癌症病人喝肉湯。

  溫長路總結,這些“食療專家”套路基本一致,都宣稱有獨家秘訣,宣稱是中醫名人之後;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都能治愈,甚至世界醫學難題癌症都不再是難題。

  食療本是藥療的輔助

  中醫的藥療和食療,一直相輔相成,從未單獨分開。而近幾百年,食療一直髮展緩慢

  對於眼下紅火的張悟本自稱“中醫食療第一人”,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屆中醫診斷專業博士黃劍雄認為,這是對中醫食療的誤讀,有“煽情作秀”之嫌。

  5月30日,黃劍雄介紹,其實幾乎每個中醫都能做“食療”,它與藥療原理一樣,只不過用具有藥效的食物,代替藥物。他介紹,大多數食物的藥力較和緩,屬性偏中和(例如山藥)。食療對於慢性病較理想,可緩解一部分藥物強烈的藥力,不易傷及脾胃。

  據介紹,中醫食療伴隨著中醫的發展已有數千年曆史。中醫的藥療和食療,一直是相輔相成的,從未單獨分開過。

  春秋戰國時代,《黃帝內經》中有“食飲有節,謹和五味”的名言。文中“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等句,指出飲食調理的輔助意義。

  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周禮》,載有專業的“食醫”和四時飲食宜忌與調適方法。

  解放軍總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趙霖介紹,中國歷代名醫對膳食功能均有論述。

  戰國時,扁鵲説:“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唐代孫思邈也指出:“安身之本,必須于食,不知食療者,不足以全生”。

  歷代也有食療專著流傳下來,例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書中設有《食治》、《道林養性》、《退居飲食》、《養老食療》專篇,收載有果實、菜蔬、谷米、鳥獸四類食物、總計154種。並利用醫藥學觀點,對日常食物進行詳細解説,至此“食療”已成為專門學科。

  黃劍雄介紹,食療是中醫療法的組成之一,不過近幾百年來,發展不理想。除了部分民間經驗,其他的主要是宮廷用來進補的較多。

  “幾百年來,食療還是缺乏發展空間,原因很多。”黃劍雄説,多數中醫對用藥物治病比較熟悉,針對性強,見效快,用得順手。

  而用食療的話,患者如不能馬上見效,往往半途而廢。一般的大夫,都不願面對這種局面。

  “中醫食療和藥療並無絕對的界線。”黃劍雄説,比如感冒,用生薑、蔥白、香菜煎湯發汗,這也是中藥,也算食療。

  黃劍雄拿自己的診療經驗為例説,他一般先用藥物治療,當患者對自己建立起信心後,再勸患者以食療、按摩作為輔助,“這是比較保險的方式,因為我們對於那些食療方大都沒有單獨用過,比較缺乏信心。”

  亂象産生的土壤

  一些商家將中醫概念改頭換面,冠以噱頭,加以利用。而真正的食療研究者,則幾乎沒有臨床機會

  5月30日,王國璽教授指出,市場上偽食療書籍受捧,基本源於觀點的嘩眾取寵,拋出一些“人咬狗”的觀點和方法。

  這些“食療專家”誇大食物的治療作用,甚至用一種或幾種食物,號稱能治療百病。

  “把正常的飲食和藥療混為一談,是對中醫的曲解。”溫長路教授説,一些所謂專家,過分誇大了某種可食性藥物的某種效果和普遍適用範圍,屬於明顯錯誤。

  溫長路介紹,食材作為藥物,中醫是從它們對疾病的作用原理這一角度認識的,它們的身份不再是一般意義的食物,而是藥物。在中藥群體中,沒有“唯一”的意義,具有同類功能的藥物很多,不是“舍我其誰”;也沒有最好與最差之分,藥物之間的功能是相對而言的。而應用中,是結合人體疾病狀況辨證使用,任何藥物都不具有泛指性。

  去年底,衛生部的一項調查認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的總水平,只有6.48%。溫長路認為,在目前狀況下,食療宣傳混亂,也是無法避免。他認為,目前接受專家宣傳的受眾中,起碼有50%的人是盲目的。不過,隨著人們健康素養的提高,“會走到正道上來”。

  溫長路認為,因為現代醫學飛速發展,客觀上對中醫的預防保健體系産生了排斥,另一方面也因中醫人對話語權不能有效把握,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中醫的預防保健體系逐漸失去應有的位置。

  而在市場上,這些中醫法寶被改頭換面加以利用,被商家冠了噱頭騙錢。

  據黃劍雄介紹,時下一些鑽研食療的人,包括一些中醫食療“專家”,幾乎沒有臨床機會,所以大多停留在理論探討上,對於治療疾病,很少有實踐經驗。他認為,也正因如此,“張悟本”們才有機會忽悠。

  “建議中醫藥管理局起訴”

  “以後西醫怎麼看中醫,社會怎麼看中醫,都要花很大力氣修補。”王國璽教授建議中醫藥管理局起訴張悟本

  “我是專門做中醫課本的,很氣憤,也感到很無奈。”談到目前的食療市場,溫長路説,現在是“外行比內行更膽大”,部分不是醫生的人寫醫、不懂醫的人論醫,宣傳內容有一葉障“木”、以偏概全、以訛傳訛、以假亂真的傾向。

  溫長路認為,因多種原因,醫學界的正規軍失去了應當佔領的市場份額,而讓雜牌軍甚至冒牌軍充斥市場。

  例如,在醫學界內部,一些專家視科普為“小兒科”,不屑一顧;一些專家的著述,則因缺乏通俗性、實用性、可讀性的表述,被大眾冷落。

  “現在食療市場,簡直是軍閥混戰,李鬼太多。”王國璽教授説,現在食療養生市場上,打著中醫旗號的很多,而真正是中醫的不多。

  王國璽認為,監管不力,是出現“張悟本”們的主要原因。他呼籲立法規範。

  另一方面,不少電視媒體單純為了提高收視率,熱炒熱捧,毫無約束。不過也有的電視節目比較嚴格,要求上節目的專家來自三甲醫院、有學歷證明等,“雖然收視率落後於那些炒作節目,但那些都是真的。”

  王國璽教授説,張悟本等“食療專家”的出現、暴露出的問題,無疑是毀壞中醫的名譽。

  “以後西醫怎麼看中醫,社會怎麼看中醫,都要花很大力氣修補。”5月30日,王國璽説,“建議中醫藥管理局起訴張悟本”。

責編:王玉飛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