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投資銀行再曝"欺詐門" 隱瞞數十億債務

2010年06月01日 09:07  廣州日報 我要評論

  高盛“欺詐門”事件尚未落幕,兩家銀行再度爆出醜聞。5月28日,有媒體報道,根據美銀和花旗提交的檔案,這兩家銀行在過去3年將數十億美元的短期回購協議列為銷售項目入賬,向投資者隱瞞了數十億美元的債務。

  剛剛從金融危機中復活的華爾街,正在經歷另一場信譽危機。這場危機可能從制度上動搖其通過自營和經紀雙重獲利的根基。

  華爾街投資專家們表示,要杜絕類似欺詐事件發生,應將投行的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徹底分家。

  調查緣起次級債券欺詐

  繼高盛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涉嫌欺詐投資者後,摩根斯坦利也被刑事調查。最近,又有消息傳出,包括花旗集團、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在內的8家投行相繼收到傳票,而標準普爾、穆迪、惠譽這三大評級機構也受牽連。無疑,美國政府正對華爾街進行廣泛的調查。

  調查緣起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次級債券。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高盛在2007年向客戶推銷的一款次級債券存在欺詐行為。摩根斯坦利被調查,原因也大同小異。在向投資者推銷了兩項次級債的同時,其交易人員又對此金融産品做空。有消息稱,高盛集團可能需要花費6.21億美元來了結欺詐指控。

  美國西部證券基金經理史蒂芬索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監管部門之所以目前拿投資銀行開刀,是出於政治上的博弈。金融危機過後,政府要立法加強金融監管,但實力雄厚的華爾街卻給改革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這次,政府是要讓他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老闆,從而推動金融改革。

  內幕交易竟不是個案

  奧普拓全球宏觀對衝基金首席交易員科斯頓鳳在接受本報記者連線採訪時表示,高盛涉嫌欺詐的事情爆出後,華爾街內部的人並不感到吃驚。這種利用分析和信息的不對稱、賺客戶的錢的情況並不是個案。現在投資銀行既有經紀業務,又有自營業務,很難避免其利用客戶的信息為自己謀利的情況,比如在大客戶買入之前,提前買入;在大客戶賣出之前,提前賣出。按照現在的法律,投資銀行要做空是可以的,因為投資銀行是做市商,為了保持市場的流動性,每天都買進賣出。現在華爾街討論的問題是,下次做空的話,應該告訴投資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信息透明。

  美國西部證券基金經理斯蒂芬索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如果調查最終升級為刑事訴訟,影響會非常大。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家遭遇過刑事訴訟的銀行能活下來。但這次政府只是想給華爾街點顏色看看,為金融改革鋪平道路,估計不會升級為刑事訴訟。

  “傑作”不斷 歐洲遭“圍剿”

  實際上,高盛們在境外市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操作,相較其在美國本土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目前愈演愈烈使得整個歐元區陷入水深火熱中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便是高盛們的一個“傑作”。當初希臘進入歐元區時,高盛便為希臘政府掩蓋其赤字真實的情況,從中獲利3億美元。之後,為了將風險轉嫁於人,高盛又向一家德國銀行“信用違約互換(CDS)”,以便在債務出現支付問題時由承保方補足虧空。更甚的是,高盛還讓旗下基金一邊做空債務抵押債券,一邊收購廉價的CDS,並通過在希臘出現債務危機時唱衰希臘的支付能力抬高希臘的借貸成本,使和債務抵押債券大跌,而CDS價格飆升,而自己則從雙邊獲益。

  目前在歐洲,高盛也正遭遇廣泛調查,甚至遭遇了“圍剿”。英、德、法監管當局目前正對高盛展開調查。此外,歐洲的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甚至斷絕了與高盛集團的聯絡。

  經紀與自營分家成方向

  靠品牌和信譽發展經紀業務的投資銀行,在道德破産後該何去何從呢?

  本報記者連線採訪了華爾街多位專家。他們表示,將投資銀行的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分家,或是採取有效防止類似欺詐行為的方法,美國金融改革,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斯蒂芬表示,高盛作為金融業的標桿性企業,一方面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另一方面卻悄悄做空,這確實存在道德的問題,對普通投資者有失公平。但是,金融市場不能因噎廢食,將投資銀行一棒子打死。解決辦法是督促其操作進一步規範。至為關鍵的是,應該讓投資銀行的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完全分開。因為如果投行拿著自己的錢去炒作,就會存在內幕交易的風險。

  科斯頓也表示,投資銀行是唯利是圖的,從道德上進行指責意義不大。目前,美國正在討論這個問題,但是將自營業務分開,將對投資銀行的盈利能力造成很大影響,目前高盛、摩根斯坦利這些投資銀行正在花錢四處遊説,推行起來阻力重重。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