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中國生意

2010年05月18日 14:39  人民網-《中國經濟週刊》 我要評論

  “過去幾週是一段艱難的時期”。5月14日,“欺詐門”事件發生28天后,高盛新聞發言人在對本刊發來的獨家回應中如此坦言。

  美國當地時間4月16日,身為全球最具聲望的國際投行,高盛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涉嫌欺詐而起訴。消息一齣,全球譁然。

  “欺詐門”事件也引發中國各界紛紛議論和高度關注,因為中國是高盛的重要市場,高盛在中國的客戶,涵蓋中國政府、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5月12日,本刊向設在北京的高盛中國公關部發去採訪函,希望了解發生在美國的“欺詐門”事件,是否會影響高盛在中國的業務和發展。

  5月14日,高盛發言人給本刊發來獨家回應,稱“對高盛而言,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我們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已開始為中國客戶服務。高盛的成功一直依賴於客戶給予我們的信任和信心,未來也會是如此。過去幾週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但是我們對客戶服務的重視——不管在中國或是其他地方——始終不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欺詐門”事件震驚了世界,但事件當事人異常鎮靜。

  5月7日 ,星期五,紐約,天氣陰霾。“艾芙琳,我目前沒有打算週一下臺。”高盛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微笑著對一位女股東説。

  當天,高盛集團年度股東大會在美國紐約召開。在歷時3小時的會議中,高盛股東並未對近期沸沸颺颺的欺詐醜聞予以太多關注,但勞爾德貝蘭克梵表示,將設立審查機構進行“嚴格的自省”,並帶領團隊重建高盛的聲譽。

  此前的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高盛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詐投資者。一時間,這家被業界譽為“道德標桿”的投行帝國陷入其創建141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誠信危機。

  4月19日,英國前首相布朗率先批評高盛——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道德破産”;4月30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高盛評級由“持有”下調至“賣出”;5月5日,惠譽國際評級將高盛的評級前景下調至負面。

  一家曾經和高盛子公司有過合作關係的本土投行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高盛事件正逐步暴露出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架構中越來越多深層次的問題,並給市場帶來了實質性的傷害。”

  不過,面對美國SEC的涉嫌欺詐指控和歐洲官員的道德譴責,高盛在中國的生意似乎未受影響,高盛依然擔任中國農業銀行H股IPO主承銷商,最近又因為承銷海普瑞(138.00,0.00,0.00%)上市而獲利頗豐。

  業內人士稱,在全球市場上,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是高盛的重要“戰場”。無論是在期貨交易還是公司上市承銷,以及重大公司並購領域,高盛在中國的業務無不風生水起。

  “道德標桿”轟然倒塌

  《説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被業界認為是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雲譎波詭的經典名作,其作者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曾總結道:“衍生産品交易是一場血腥的遊戲,獵物就是毫無防備的投資者。”

  此次高盛的“欺詐門”事件對這一殘忍描述給予了真實註釋。

  高盛是當今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機器”。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West大街200號,一座像豪華大劇院的建築便是高盛總部所在地。這幢43層的玻璃幕墻大樓造價高達21億美元,內部設施極盡奢華。

  幾年前,就是在這裡,高盛公司31歲的副總裁法布裏斯圖爾,在美國房地産市場開始陷入衰退時,設計了一種基於房貸業務的抵押債務債券(即CDO,一種固定收益證券,其標的資産通常是信貸資産或債券,有較高的現金流預測性)。而這一産品,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看來,被高盛用來同美國最大的對衝基金保爾森對衝基金勾結,欺詐投資者。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稱,高盛在出售該産品時向投資者隱瞞了保爾森對衝基金參與該産品設計,並做空這一産品的“關鍵性信息”。高盛一方面允許客戶(此案中指保爾森對衝基金)做空該金融産品,另一方面卻向其他投資者承諾,該産品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ACA公司(獨立信貸顧問機構)推出。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高盛副總裁法布裏斯圖爾應對這一産品存在的問題負主要責任。“圖爾設計了這一交易,負責營銷材料的準備工作,而且負責與投資者進行直接溝通。”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執法部門主管羅伯特庫薩米指出,這種産品是新的且很複雜,但其中的騙術和利益衝突並不新鮮。該委員會估計,投資該産品的投資者的損失可能超過10億美元,並認為高盛和圖爾觸犯了美國證券法,該委員會將謀求向高盛及圖爾施加剝奪非法獲利、罰款等處罰。

  除了美國本土投資者受到損失外,歐洲也被殃及。在這筆交易中,英國的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虧損8.41億美元,德國的産業投資銀行虧損1.5億美元。因此,英國和德國隨後都表示,將對高盛涉嫌欺詐展開調查。

  對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指控,高盛發佈公告稱,該訴訟“完全站不住腳”,並表示公司也在該産品上産生了超過9000萬美元的損失,並強調“我們不會構建一個目的就是虧本的投資組合”。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華爾街金融機構就一直被指責“濫發金融衍生品”,更有聲浪直指它們是危機元兇。

  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此前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曾指出:“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CDO産品其衍生鏈太長,金融産品已經玩得太過分了,過高的杠桿率使得産品帶來的風險超過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瑞銀中國區主席李一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也曾表示,“對財富無休止的追求、人類的貪婪、不稱職的監管,以及只是為了獲取利潤而設計的金融産品——這些産品完全背離了實體經濟的需求,所有這些都是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

  “當貪婪的人和滯後的監管合作到一定程度之後,災難就降臨了。”李一説。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