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5月16日 09:21 中國經濟網 我要評論
4月21日下午,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召集富力、萬科、中海、恒大、新世界和保利六大開發商以及四大國有銀行、三大仲介及多位業內人士召開閉門會議,探討當前的形勢。開發商均在會議上表達了此番調控新政“過於嚴厲”的看法。
萬科,在2008年的調整中率先
降價的&&大哥,則在發給《第一財經日報》的一份對新政的評論中,表達了市場將會“扭轉”的判斷。
下降趨勢已定?
臨近“五一”,各大開發商分管營銷的負責人,都在為這個樓市的傳統旺季做積極部署。然而,國務院的新政策,極有可能打亂了他們的銷售計劃。雖然還沒有大型開發商加入到降價陣營,但這也許只是短暫的,因為大部分開發商相信,終究會走到“隨行就市”的一天。
萬科表示:“2009年下半年後,個別熱點城市房價出現過快上漲,這一現象的背後既有新房階段性供應不足、可售資源持續下降等因素,也存在資産配置需求增加等多方面的複雜原因。受供需關係持續緊張和市場預期不斷趨熱等因素的影響,近期個別熱點城市再度出現恐慌性購房的局面。”
對此,萬科認為:“個別熱點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勢頭將被扭轉,亢奮情緒向其他城市蔓延的情形將會中止。”
事實上,萬科代表的是不少大開發商對後市的態度。招商地産董事總經理林少斌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對房價做出了“漲得多的多降,漲得少的少降,之後二三線城市跟著降”的判斷。
林少斌表示,現在市場上依然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且開發商資金壓力都不大,市場很難出現深幅度調整。但他認為新政策還是會對市場造成衝擊。
深圳另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評論,去年四季度之後到今年第一季度,不少地方房價出現“瘋漲”,再這麼漲下去,無論對市場,還是對開發商來説,都是一件極為“恐怖”的事情。因此,接下來將對這一段時間的漲幅進行“合理修正”。“降到2009年年中的水平,很多開發商都是能夠承受的。”
上述人士同時指出,接下來一段時間,有兩種人將是相當難受的,一種是去年年底和今年初買房的人,他們將有一段時間處於高位被套狀態,而另一種人就是這段時間買了地王的開發商,將註定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按兵不動
新政出臺一週以來,各地關於降價拋售的消息此起彼伏,此刻,大型開發集團則選擇“按兵不動”。
4月16日,國務院公佈二套房貸首付比例提升到五成的第二天,廣州一家房地産上市公司的營銷總監正在山西,部署一個新樓盤的開盤工作。之後,他就趕回廣州安排“五一”全國市場的工作。
“‘五一’暫時還沒有針對新政策的出臺作出調整,還是會按照原先制定的策略進行銷售,事實上最近兩天新開盤都賣得很好。”在談及“五一”的銷售策略時,這位負責人表示,現在還要再看看,而且每個城市都存在差異,目前還不好説會怎麼樣。
另一家民營地産企業的營銷部負責人也透露:“公司這些天都針對可能出現的局面做了一些方案,但現在最後的方案還是定不下來。要看看再説,局面還不清晰。”
儘管如此,接受採訪的開發商均承認,所有對“業績”有要求的上市公司,都會“保業績為主”,這意味著,一旦成交低迷的狀態出現並長期無法突破,“該降價的還是會降”。
有業內人士表示,2008年的一輪調控時,部分率先降價的開發商曾經引起老業主的強烈不滿,也各自遇到過業主退樓等事件。這讓開發商在今年會採取更加謹慎的銷售策略,不敢輕易降價。
據介紹,開發商極有可能採取的策略是:等待二手房先降,讓市場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然後再開始從新開盤的定價上著手。“一些價格已經被拱高了的老樓盤賣不動,就只好讓它先放著了。”
銷售“荒年”
在大多數開發商看來,鋻於開發商目前的資金狀況,以及目前市場上供應不足的局面,大開發商的“按兵不動”將持續一段時間,有人士認為到3個月之後,規模性降價才會出現,因為屆時將有大量新貨上市,市場競爭將急劇增加。
據悉,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所有大集團都大幅增加新開工數量。有統計顯示,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這半年時間的新開工量,比此前一年的總數都要多,而這一批新貨,都將集中在今年第三季度開始推出。事實上,就在此前公佈今年的銷售計劃時,以金地、富力、恒大等為代表的多家上市公司都曾經透露,集團的供應大多數集中在下半年。
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實現商品房銷售3.8萬億元,較2008年的2萬億元接近翻倍,毫無疑問,房價的非理性上漲以及宏觀調控,註定將打斷成交量繼續上漲的趨勢。
一家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坦承:像莊稼一樣,如果説2009年對於地産企業而言,是一個“豐年”,那麼2010年將註定成為一個“歉收”的年份。在他看來,2010年的總體成交量肯定出現大幅下滑。而開發商的銷售,也將再一次遭受考驗,是否能夠完成各集團確立的20%以上的增長任務,目前還是未知數。
隨之而來的,便是地産公司業績受到衝擊。2008年地産上市公司業績普遍下滑或者零增長的一幕,也許又將在2011年的年報中重現。
責編:劉慧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