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5月13日 13:49 中國青年報 我要評論
河南大蒜價格坐“過山車”
種植減少出口增加是主因 政府預警心有餘而力不足
王曉凡 本報記者 韓俊傑
“價格漲跌太誇張,相差了幾十倍。”今天上午,67歲的劉慧蘭老人和老姊妹們一起,到鄭州市北環外的蔬菜批發市場買菜,6元一斤的大蒜讓主婦們有些接受不了。
蒜價趕超肉價
記者從鄭州市陳砦蔬菜批發市場了解到,目前,鄭州市場上銷售兩種大蒜,一種是大白蒜,5月11日批發價為每斤4.8元;另一種為新鮮的紫紅皮蒜,批發價為每斤1.4元。就全國市場而言,這個價位屬於中等。
馮女士是鄭州市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專營蒜姜的批發商,她告訴記者,去年年初,大蒜供大於求,直接影響價格,不少蒜農自己開農用車進市裏賣蒜,零售價最低時一毛錢一斤。
“這種情況從去年年中就改變了。”馮女士介紹説,從2009年6月開始,大蒜一掃連續兩年的低迷,從年初的幾毛錢一斤,價格一路攀升,隨著“甲流傳言”的推波助瀾,價格更是飆漲到五六元一斤。上漲態勢一直保持到今年三四月,好一點的大白蒜每斤批發價賣到6.5元。
根據經驗,馮女士分析認為,隨著近期新蒜陸續上市,大蒜價格可能有所下降,但不會降太多。
受市場影響,鄭州市區各菜市場鮮見大白蒜,菜販稱因價格太貴賣不上價,剛上市的新鮮紫紅皮蒜銷路較好,每斤3元常常引來不少顧客。在鄭州市一些大型超市裏,大白蒜價格普遍在6.5~6.9元/斤,還有一些精品大蒜更是賣到了9.9元一斤。
“蒜比肉還貴。”退休職工張小玲有些無奈,她説過去花六七塊錢買斤肉吃就算改善生活了,現在可好,六七塊錢買一斤大蒜,這夏天吃個涼拌菜,搗個蒜汁也算奢侈品啦。
據河南杞縣大蒜電子交易中心負責人李運領告訴記者,據統計,今年4月份,當地大蒜曾創造了11000元/噸的歷史最高價。
種植面積減少使大蒜供不應求
距離鄭州最近的大蒜主産區中牟縣,素有“大蒜之鄉”之稱,是農業部批准的第一批無公害大蒜生産基地。中牟大白蒜因“個大味鮮”已註冊為“中國星火計劃名優産品”商標,自1991年以來,其大蒜出口量約佔全國大蒜出口量的1/3,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郭運峰是中牟縣的一位大蒜經紀人,據他介紹,2009年大蒜賤賣使得當年種植面積大量減少,産區減産是導致今年大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市場信息認知不對稱、決策盲目,蒜農往往‘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於是産量與價格不斷上演‘過山車’。”郭運峰説,2007、2008年,大蒜爛在地裏都沒人要,因為價格太低,賣多少賠多少,極大影響了蒜農的積極性。
據他了解,2007年中牟種植大蒜45萬畝,2008年,降到了30萬畝,2009年種植面積減少到不足20萬畝,産量逐年下降。
而同樣是大蒜主産區的杞縣,受市場影響,2009年杞縣大蒜種植面積從原來的50多萬畝猛降到30萬畝,産量也從50多萬噸降到30多萬噸,大幅減産致使供不應求才會出現如此價格暴漲。
至於是否有投機商乘機囤貨炒作,郭運峰認為即便有也不足以對價格産生巨大影響。他説,每年都有蒜商冷庫存蒜,待春節供不應求時才出手,但這就好像是一場賭博,前些年不少人都賠了。今年的價格暴漲讓蒜商們賺得盆滿缽溢,在郭運峰身邊,很多蔬菜經紀人炒蒜成了千萬富翁。
價格暴漲暴跌,政府預警心有餘而力不足
除了主産區減産外,出口增加也是大蒜漲價誘因之一。據了解,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河南省農産品出口造成嚴重衝擊,使不少出口大蒜不得不轉為內銷,這更加劇了去年大蒜價格下跌。而今年,記者從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得的消息是,2010年前兩個月,河南省共出口大蒜108批1.09萬噸,貨值1047.4萬美元,呈現量價齊漲的良好態勢。
“本來就種的少,再加上出口增多,市場的貨源少了,大蒜價格可不就上去了。”郭運峰説。
與此同時,5月11日由中國蔬菜流通協會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大蒜節在河南省杞縣舉行,吸引了山東、山西、四川、廣西、重慶、福建、安徽、廣東等省市區以及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塞內加爾、韓國、越南、阿聯酋等國的客商500多人參加。
據杞縣官方發佈的信息,本屆大蒜節經貿洽談會大蒜總成交量17.8萬噸,蒜片成交量1.3萬噸,蒜薹成交量7000噸,國內客商簽約總金額7.7億元人民幣,國外客商簽約5400萬美元。與2009年國外客商簽約資金1670萬美元相比,今年國外簽約資金顯著增加。與此同時,在去年“炒蒜”中嘗到甜頭的杞縣本土和外來的大蒜經紀人也加大了資金的投入。
也有人認為大蒜價格有被人為控制的跡象。據記者了解,在開封市市區,大蒜價格每斤7元,而在該市杞縣縣城的市場,價格則為每斤3元左右。
“兩地僅隔40多公里,每斤大蒜的價格竟然相差4元左右。這顯然是有人在炒作。”開封市一位蔬菜經銷商向記者説,“而這種人為的炒作,更給大蒜的價格火上澆油。”
對於消費者來説,市場對大蒜的需求並不是剛性需求,如果超出一定的價位,消費者可能減少甚至拒絕消費。但是,對於廣大的蒜農來説,種與不種,就不是吃不吃那麼簡單了。
中牟縣韓寺鎮馬家村周進磊説:“蒜商都成千萬富翁了,蒜農也就是跟著喝口湯。今年蒜漲價,可明年怎樣呢?要是大家都多種了,明年的價格又直線下落了,我們不就又倒楣了?可要是不種呢?又怕錯過了好機會,真是犯難。”
農民左右為難,那作為政府,能否建立農産品預警機制,幫助農民規避風險呢?
這樣的問題對於大蒜種植大縣杞縣來説,是一個老問題了。據記者了解,經過2007、2008兩年供大於求的低迷行情後,杞縣建立了大蒜電子商務交易中心,開通了大蒜信息手機服務平臺。但是,談到信息的準確性,該縣農業局的有關同志卻表示為難。
“現在是市場經濟,我們一個縣政府真的很難準確預測未來大蒜市場的走向。”該同志表示,“每年蒜價高低和全國各地的産量有緊密聯絡,我們縣政府只能在本地蒜農都種植完畢後才能統計出本地的種植面積。但有了面積也不能統計産量——因為沒人能保證全國各地都是大豐收。”
“同時,即便面積、産量都準確無誤,但政府也無法確定市場銷路,像去年國外的金融危機,誰能保證幾年之內對國內大蒜出口貿易沒有影響?”他説。
對此,大蒜經紀人郭運峰也表示,首先政府的預警不能保證權威,如果市場發展和政府預警相反,政府必然信譽掃地。“我們炒股票還都説入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呢。現在的農民種蒜還得靠自己的經驗,即便政府預警了,又能對他們産生多少影響?”
本報鄭州5月12日電
責編:曹樹彬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