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5月09日 01:07 CCTV-中國財經報道 我要評論
首播時間:2010年5月8日
1938年8月,科學家愛因斯坦接到邀請,給5000年後的人類寫一封信,作為即將在第二年開幕的紐約世博會的禮物。愛因斯坦的這封信放入了這個由美國西屋公司製造的被稱為“時間膠囊”的特製容器中,與它一起放入這個容器的,還有電動剃鬚刀、電話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纖維等75種紡織品和各種金屬、塑膠,以及小麥、玉米、亞麻等農作物種子,還有各種書籍、雜誌、圖片和縮微膠片。 這些凝聚著二十世紀人類智慧,記錄了蕓蕓眾生喜怒哀樂的器物,被浪漫而莊嚴地埋入了弗拉興草坪下15米深的花崗岩洞內,為世博會完成了一個精神的奠基。
世博會究竟會給上海給中國留下什麼?未來人類的文明會如何延續,世博會的命運又將怎樣呢?
一、東昌輪渡看浦江
現在一説到上海,大家就會想到世博會,這些天,媒體對各國展館的預熱宣傳,已經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但我們更關心,除了這些外形眩目的展館外,世博會究竟會給上海、給中國留下什麼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踏上了飛往上海的航班。
一下飛機你就會發現隨處可見的世博會的宣傳標語,這似乎都在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上海,歡迎您。
在排了五分鐘的隊後,我們坐上了這輛嶄新的出租車。司機師傅説:“小姐,你好,請問你到哪?”“我們到那個進賢路,就是它在陜西路和長樂路那附近。”“好的,沒問題,我們這裡過去轉延安路高架,到市區江蘇路下來,好不好?”“您這車真夠新的。”“對,剛剛出來的,這是為了那個世博會新配置的。”“這車還挺漂亮。”“現在世博會要車子,將來世博車子進去。”“您是説這個是世博會專供車嗎?”“對。”“這個屏幕是導航儀嗎?”“對,是導航儀,世博園區需要車子的話,它就發信息發過來,靠近世博園區附近的話就叫它進去。”
這位范師傅他是上海的崇明島人,5年前,跑來到了上海市區,當起了的哥。“2005年您來的時候正好到處是工地?”“對,到處在開挖,馬路都在整修。”“那個時候覺得開車挺不方便的?”“對,交通挺不方便的,我開出租車,人家放在那邊,鋪在馬路上,把輪胎都戳破了。”“我們那天(開)世博動員會的時候,書記都説過了,軌道交通,上海提前了25年,他説,軌道交通基本上提前25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行極大的方便了,對吧?地鐵基本開到人家小區門口。”“那您覺得開了這個世博會後,能給咱們留下點什麼?”“讓全世界都了解上海嘛,上海這個房子整個都整修了一下。”
路好走了,環境優美了,這是在上海生活的人們最直觀的感受。
當我們來到浦東東昌路輪渡碼頭。已經是9點多,過了上班的早高峰,但是等船的人還是很多。在1970年前,輪渡一直是往來浦江的唯一選擇,現在,4座越江大橋、12條越江隧道把浦東、浦西緊緊連在了一起。
“以前是上下班,人挺多的,因為交通不便,現在交通便利,便利了有隧道、有高架。現在我們這個船主要就是遊覽,順便帶擺渡一些乘客,到東方明珠,到金貿大廈去玩的,遊玩;現在又到世博,遊覽船。”李師傅是這個輪渡的水手,他在黃浦江開了30多年的過江輪渡,兩岸的每一個建築他都熟悉。
“您看您每天都在船上,看著兩岸的風景,是不是都看習慣了?”“其實怎麼説呢,變化挺大的,真的挺大的,好看。我們自己認為,這裡的變化也挺大的。為了世博嘛,這次變化更大。”李師傅告訴我們,正常情況下,這艘船每天要在黃浦江上往返30次,每次乘客上來,大家都會搶著坐第一排座,因為從這裡最適合看沿岸的風光。
“(今年)83(歲)。”“這個輪椅是您的?”“對。”“那您出來是要幹嘛?”“參觀一下吧。”“她原來住在這裡的,附近的。”“原來住在哪兒啊?”“動遷過來的,她很長沒有時間過來,現在過來看看。”
老人的家鄉在江蘇,19歲就嫁到了上海,一直住在外灘,7年前,跟著女兒從浦西搬到了浦東,今天,她讓孩子們帶她去看看整修過的新外灘,畢竟,那個地方留存了她一輩子的回憶。“一直住在外灘那個地方?”“對呀。”“叫什麼路?”“離外灘很近的。不一樣了。”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