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4月23日 20:36 CCTV-消費主張 我要評論
是什麼讓古稀老人年年不忘?是什麼讓年輕女士苦苦找尋?從古巷中走來,跨越歲月煙雲,小小折扇,寄託了人們怎樣的情感?
供稿:央視《消費主張》4月23日播出
精雕細琢藏家追捧 小小折扇祖孫最愛
三個月前,江蘇省蘇州市的中學老師陳月,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四處尋找著一件東西,這是一件伴隨著她兒時記憶的東西,更是一件讓爺爺魂牽夢繞了十幾年的東西。
陳月:我從小就是我爺爺帶大的,我們倆感情特別好,打我記事起,我就記得我爺爺手裏面經常拿著一把扇子,而且他是不分冬天還是夏天,一年四季他手裏面都喜歡帶著這把扇子,它是一把黑色的扇子,這把扇子打開以後,它上面還貼了金粉,灑了金粉貼了金箔,特別神奇的是這把扇子,別看它是黑色的,但是當它打開以後,對著光線一瞧,那扇子裏面還有一個剪紙的圖形,特別好看。
爺爺告訴我説,這把扇子是它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傳了好幾代了,而且這應該是一把明代的扇子,應該説是非常寶貴,但是非常可惜,家裏面搬了好幾次家,這把扇子也就不見了,非常遺憾的遺失了。
自從遺失了那把祖輩傳下來的折扇之後,陳月的爺爺就四處去尋找,可是十幾年過去了,一直也沒能找的到,但是卻意外的發現了這本《中國明清扇面賞玩》的書,書中就有那把遺失的扇子的圖片。
從此,這本書便成了爺爺的寶貝,書裏的那把扇子,也就成了爺爺思念時的唯一寄託了。
陳月:每次我看到爺爺看這本書的時候,看他那種若有所思的樣子,我就知道他心裏當時非常難過,我看了也替他難過——今年是我爺爺八十大壽,我就在想,是不是要給爺爺一個很意外的驚喜,一份特別的禮物,來送給老人。
暗自下了決心的陳月,想要找到一把與書中一模一樣的明代折扇,來了卻爺爺這個十幾年來的心願。一天,她趁爺爺午休的時候,偷偷地把那本書給拿了出來。對照著書中的介紹,陳月開始尋找著分佈在大街小巷裏的各個扇莊。
陳月:小師傅問一下,你們店裏有沒有像這樣的扇子賣?
扇莊售貨員:我看一下,明代的這個我們店裏沒有,我從來沒看見過這麼老的扇子。
陳月:好的,謝謝。
一連幾天下來,陳月幾乎跑遍了她所能打聽到的所有扇莊,原本堅定的信心開始被現實一點一點打擊殆盡。
陳月:結果跑了好多的扇莊,但凡是賣扇子的地方我都是存著一絲希望去找,但是非常可惜,都説沒見過這把扇子,想想也是,明代到現在,這個扇子應該是一個老古董了,後來我想文物商店會不會有,我就又跑到文物商店去看,結果跑了好多家文物商店也都説沒有,而且也沒見過。
但凡是能夠想的到的地方,不論再遠,陳月也都去過了,可得到的答覆幾乎全都是一樣的。
陳月:幾乎所有的店主都説,這麼幾百年保留下來的扇子是不大可能,因為這個扇子很難保留。
而且這種扇子連他們自己都沒見過,據説這種扇子工藝都已經失傳了,現在市場上基本上是找不到這種扇子了,我當時聽了他們説的話特別絕望,覺得好象不可能幫爺爺完成這個心願了。
孫女陳月對爺爺的一份親情,此時,已經完全寄託在了這把遺失的小小折扇上了。
尋找,已經不僅僅是兩代人的夙願,更是兩代人不同的情感寄託。
可是,陳月能否尋找到這樣一把一模一樣的明代折扇呢?祖孫兩代的共同心願又能否實現呢?
扇子,對於咱們老百姓來説,恐怕是在熟悉也不過的物件了,扇風、遮陽、驅趕蚊蟲,在電風扇、空調還沒有發明的時代,扇子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
從歷史記載到神話傳説再到戲曲影視,扇子從古至今就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們的視線。羽扇綸巾,諸葛亮搖的鵝毛扇;衣兒破,帽兒破,濟公活佛扇的破蒲扇;齊天大聖孫悟空,過火焰山時用的芭蕉扇;就連去年全國熱映的電影《十月圍城》裏,落魄劉公子的祖傳寶物,也是一把可以當作武器的鐵折扇。
可以説,扇子與中華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錢館長:這個扇子,從文獻記載它很早了,黃帝的時候已經有了,但真正出土的,一直到戰國時才有出土。
扇子,因為使用的人群不同,其質地、工藝、外型也有著天壤之別。過去,普通老百姓用的都是價格極其便宜的蒲扇;文人墨客、達官貴族,用的是做工、質地都非常講究的折扇;小姐、貴人用的則是纖巧、秀氣的絹扇、檀香扇、合歡扇。
錢館長:到唐代這個扇子裏面就開始繪畫,就是説這個扇子,從一個簡單的實用性發展成了,加了一定藝術進去,所以藝術一加進去,特別是富人、文人他就開始在扇子上搞收藏。
扇子的收藏,自古就由來已久了,不過,那時講的收藏其實收藏的是扇面本身的字畫,名家、大家所寫所畫的扇面,自然是重金難求。具有收藏價值的扇子,已經超越了它單一的使用功能,儼然演變成了文人墨客欣賞、把玩的藝術品了。
錢館長:到了明代,永樂皇帝喜歡,上有所需下有所為,皇帝一喜歡,這個折扇就不得了,一下風靡全國,風靡到現在。
明代的折扇,已經不單單是字畫扇了。扇面貼上了金箔,這叫做泥金扇面;扇骨也選用上了象牙、玳瑁、翡翠、檀香木等各種名貴材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大大增加了扇子本身的價值。除此之外,扇骨上更是要注重精雕細刻,山水、花鳥、書法,方寸之間要盡顯出風雅,這樣的一把折扇,已經完全成為了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一扇之價,值以百金。
錢館長:我們看扇子怎麼分析價值,因為扇子它起碼是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扇骨一個扇面,扇面當中我們收藏的基本上都是畫家的扇子,哪人寫的字哪人畫的畫,就看這個名頭了,跟書畫一樣,名頭越大扇子的價值相對來講就高了,一幅張大千的扇子現在賣到幾十萬你都買不到,第二個它的價值,比書畫還多了一個扇骨,所以我們還看扇骨的價值怎麼樣,扇骨的價值,第一質地,第二時代,第三雕工,即把書畫的價值放進去,又把各種工藝的價值(放進去),所以這個扇子,為什麼小小的扇子,它為什麼牽動了好多,就在這個道理。
如今,人們能收藏到的扇子,從年代劃分上來看,以民國時期的居多,其次是清代的,至於明代的扇子,那可謂是鳳毛麟角了,原因其實很簡單,明朝離現在已經有好幾百年曆史了,小小的折扇,又能有幾把經得起這樣漫長的歲月呢!
陳月一直在為爺爺找尋的那把扇子,就是明代典型的泥金扇。
後來經過多方的打聽,陳月才知道,書中的這把扇子是從一家博物館那拍來的照片,據説也就僅此這麼一把,別説是人家博物館壓根不會賣扇子,就算是有私人收藏到了這樣一把扇子,那價格也根本是陳月無法想象的到的。
怎麼辦呢?爺爺十幾年來的心願真的就無法達成了麼?陳月的一片孝心真的就無法實現了嗎?
柳暗花明,就在陳月萬般失望的時候,無意間又發現了一家扇莊,抱著最後試一試的心情,陳月走進了店裏。
陳月:這家扇莊的主人提供給我一個,讓我非常高興的信息。
陳月:他告訴我,説是可能還有人能夠照著書上的樣子,複製出一把跟它非常像的一把扇子,這讓我覺得替爺爺完成這個心願,又有了一絲希望了,覺得特別高興。
興奮的陳月已經迫不及待地要找到這位制扇子的師傅了,祖孫兩代人的心願似乎眼看著就能實現了,可陳月哪知道, 如今扇子的功用早已經被電風扇、空調所取代,除了像檀香扇、絹扇這樣的工藝扇還在批量生産以外,能做把好折扇的制扇師傅已經是屈指可數了,更何況陳月想要仿製的是一把300多年前的明代古扇,她,能如願嗎?
陳月:我根據扇莊老闆提供的信息,我找到了這位師傅,當他聽到我的來意之後,他也對我説這種明代的扇子,這種工藝已經失傳了,基本上沒有人會做這種扇子了,我聽了之後又非常失望。
王健:我做扇子將近三十年了,這種明式扇子幾代吧,像我的師傅,我的師傅的師傅,他們一直想把這種扇子有所繼承,希望能把它挖掘出來,複製出來,對於我們來説,這種扇子,它的難度是非常非常高的,曾經也複製過好多次,基本上都是達不到真正的明式的要求。
不就是小小的折扇麼,想要複製一把還能有那麼難麼?
也許是制扇師傅王健看出了陳月的疑惑,也許是他被陳月的一片孝心所打動了吧,最終王健還是答應了陳月的情求。
考慮到陳月的經濟承受能力,王健決定讓陳月自己去買做扇子的主要材料,這樣可以幫她節省下不少的費用。
陳月:根據師傅的指點,我花了大概兩百元的樣子,買了一塊陳年的老烏木,還有兩張放置了二十多年的宣紙,我沒想到做一把扇子它的用料要這麼講究。
陳月:師傅拿到了材料之後,也説了幫我試一下,但能不能成功,他也不能保證,我當時心裏面就想,如果真的能夠成功的話,那就真的幫爺爺了卻他這樣一個心願了,如果不能成功的話,看來這將是爺爺一個永遠的遺憾了,而且我也會覺得非常非常難過和遺憾。
要想做出一把好的折扇,所有的工序都必須是手工完成的,從第一步開料算起,大大小小要有著幾十道的工序,而且這每一道工序差之毫釐則謬以千里。
一塊完整的烏木,就這樣被切割成了厚薄大小完全一致的薄片,這些薄片再經過更細緻更複雜的加工之後,就成為了一把折扇的主體部分——扇骨。
對於折扇而言,大家見到的最多的是用竹子做成的扇骨,這是因為竹子自身的纖維程度高,它的韌性要比其它木質材料都要高,所以用竹子做成的扇骨,可以長期使用而不會折斷。
那麼要是用木質材料來做扇骨的話,就要想辦法通過其它工藝來增強木質材料的韌性,不然的話,它的扇骨就不能被削的很薄很薄,做出來的扇子就會又大又笨,攜帶和使用都極其不方便。
像陳月要求複製的這把明代的烏骨泥金扇,對扇骨的製作要求就更高了。
王健:明式扇它本身那種製作工藝,它以輕為貴,當時明代記載,它的重量是有標準的,相當於現在,它每把扇子不會超過現在的一兩,不超過50克,那麼它的長度不影響的情況下,整個材料薄了,比如説一根篾片,就有20絲或者30絲左右,20絲相當於1毫米的五分之一,是很薄很薄的。
這把烏骨泥金扇要求每一根扇骨的篾片,都要嚴格控制在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毫米的均勻厚度上,在整個削制的過程中要及其的小心,因為木質材料被削得越薄,它的韌性就會越差,稍不留神就會像這樣了……
王健:我在製作過程中就發現,它這木料已經很脆,很容易損壞,後來我再繼續去翻閱這方面資料,查找了大量資料,到外面去尋找跨行業的,到處去尋找有關的資料,後來找到了一種對木料有所補充的,古代稱為火漆的一種材料,這種材料會改變木料它本身的那種質地,會補充它缺損的一部分。加了這個配方過後,木質的這個材料經過反復烘烤過後,這個木質的材料就很接近竹子的韌性,具備很大的彈性。
扇骨的韌性雖然解決了,可是要想完全複製出這把明代的折扇,這後面要面對的難題還多著呢。
王健:這是一把一代代傳下來的老扇子,應該是民國的一把扇子,它的整體做工,各方面,對於我們來説它已經夠好的,它的緊密度,這各方面都可以,不過從明式扇子對比一下就發現,明式扇子要纖細的多,更纖細,緊密度,對篾片的要求,整體來説更小,更細膩一點。一個扇子的扇軸來説,這個扇軸的位置越高,相對來説做工越簡單,它是扇子的整個支點,它的緊密度都靠扇軸控制的,明代扇子因為降低它的重量過後,它會把扇軸向下移。它裏面半公分都不到的距離裏面,要控制整個壓力,全控制在扇軸裏面,它要保持這種彈性,這是比較難的一點,它對材質的要求對做工的要求都是非常難的。
原來,一把小小的折扇裏面竟然會有著這麼多的工藝講究,雖然每一道工序看起來是非常的簡單,可是要完成起來卻極其的繁瑣,而且一旦某一道工序上牽扯到了古老的配方或者失傳的技藝,那要完成起來可就是難上加難了。
通過複製這樣一把小小的折扇,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古時候我們那麼多絢麗的藝術品,一旦工藝失傳之後,就很難再復原出來了。
前前後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王健總算是把扇骨給複製出來了,纖巧精緻而又不失韌性,薄薄的只有五分之一毫米的烏木扇篾,就像竹子一樣富有彈性。
為了能更準確的還原出明代折扇的特點,王健連打磨扇骨這個小小的細節,也都是嚴格復原古時候制扇師傅們的方法。
王健:用樹葉打磨扇骨,這樣光澤保存的時間長
要是用機器打磨扇骨,整個過程只需要5分鐘,而王健用樹葉打磨卻花去了整整三天的時間。
在這三天的時間裏面,王健的腦子卻一直沒有閒著,他琢磨著這把明式烏骨泥金扇的扇骨雖然是復原成功了,可這扇面又該怎麼做呢?要想把整把扇子的重量控制在50克以內,那扇面也必須得做的很薄才行,可問題是扇面薄了,它的韌性又怎麼解決呢?更何況這扇面裏面還要夾上一張剪紙,這明代的剪紙又會是個什麼樣的呢?
説到扇子的收藏,這裡面的門道可多了去了。有成扇的收藏、扇面的收藏和扇骨的收藏。
如果説收藏價值最高的,那就非得莫屬名家的字畫扇了,可是要收藏這類扇子,那可得具備很高的書畫鑒賞和真偽鑒別的造詣才行,一般人最好別去涉足,不是有那麼句行話麼,這字畫裏面,水深著呢!
扇子的價值除了扇面以外,那就是扇骨了,這扇骨的講究那也多著呢,不過好在這扇骨的收藏知識相對來説,淺顯易懂,容易掌握。
説到扇骨,最常見的當然就是用竹子做的了。因為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韌性強,富有彈性,易於雕刻等特性,成為扇骨材質中的主流。
不過這竹制扇骨裏也有著材質的區分,玉竹是最為普遍的材料,從材質上而言它的收藏價值相對較低。
除了玉竹之外,再往上就是棕竹了,這種竹子是實心的,刨去它的表皮,裏面會露出竹子本身的纖維紋理,紋理越好看的棕竹,它收藏的價值才會高。
斑竹是竹制扇骨中的上佳材質。顧名思義,斑竹指的就是有斑紋圖案的竹子,不過斑竹並不是竹子的某一個品種,它是細菌侵蝕過竹身之後,在竹子錶面形成的各種菌斑花紋。
依據這些不同圖案的菌斑花紋,人們給斑竹又細分了三種類型,各自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鳳眼、梅鹿和湘妃,這其中又以湘妃竹為最好,它的收藏價值相對來説是這三類斑竹中最高的。
除了竹制的扇骨之外,剩下的另一大類就是木質扇骨了。
用來做扇骨的木料都會選擇比較珍貴的木材,像紫檀木、雞翅木、蛇紋木、黃花梨、烏木、紅木等等。
不論是竹制扇骨還是木質扇骨,在選擇的時候,除了它們本身的紋路、圖案和品相之外,另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這些材料存放的年代越老它的價值就越高。
在扇骨的收藏價值中,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雕刻。
雕刻是扇骨裝飾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手法,尤其是對竹制的扇骨而言。
扇骨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單獨的收藏品類,雕刻工藝不能不説是收藏家們除了扇骨材質以外,另一個看重的方面了,它也是扇骨賞析和估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好的扇骨雕刻,要求佈局巧妙,雕工精湛,人物神態要傳神、畫面意境要深遠,要是遇到具備了這些條件的雕刻扇骨,那就很值得去收藏了。
不過一把值得收藏的扇子,無論它的字畫、材質、雕工再好,它具有收藏價值的第一前提,還是它作為扇子本身最基本的做工。
一把明代的祖傳折扇,牽動著兩代人的心願。
為了讓爺爺在晚年還能重新見到這把遺失的折扇,孫女陳月最終找到了制扇師王健。雖説,王健答應了幫她複製出這把明代折扇,但是300多年前的制扇工藝早已經失傳。
2個月過去了,陳月一直也沒有等來任何關於扇子的消息。
陳月: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我都一直沒接到那個師傅的電話,我心裏就在想,看樣子這個事情很難辦的了了,看來這個心願是很難幫爺爺給實現了。
2個月的時間裏,王健找尋資料、反復琢磨,總算是把扇骨部分給完全複製出來了,可是,眼下這複製扇面卻難住了王健。
因為明代的折扇,它的重量要求不能超過50克,這就意味著它的扇面不僅要輕、要薄,還要具有很強的韌性,能夠經得起長期的使用,而不會破裂。更難的是還要在這麼薄的扇面裏面,夾上一張剪紙。這樣的扇面該怎麼做呢?
為了能找到答案,王健跑遍了凡是收藏有明代折扇的博物館。
一天,他終於想到了利用一種裝裱字畫的保密工藝來製作這個扇面。
王健:太厚沒辦法去製作它,唯一的辦法,我就想把宣紙給揭開。把買來的老的宣紙,把它揭成四層,把它揭開揭成很薄很薄。薄了過後它的強度就要降低,為了解決它的強度的問題,就把它錯開,因為宣紙它是有一定紋路纖維走向的,一張一張錯開,錯開以後把它排列起來,這樣能增加它的強度。
薄薄的宣紙被重新揭開,夾進了王健事先找尋到的明代圖案的剪紙,然後再重新交錯著粘合在了一起。
王健:這樣子做出來的扇面,就相當於一般傳統扇面一半的厚度,可能還不到一點,也解決了它的韌性問題,它的強度,使用多少年都可以保存下去,它的重量也減輕很多很多。
在晾曬了三個多星期之後,扇面主體部分已經成型了,接下來就是扇面最後的裝飾部分——製作泥金了。
這個曾經失傳的工藝,王健用了16年的時間終於掌握了。
陳月:打開一看,看了特別親切,因為跟我小時候記憶的那個扇子簡直是一模一樣,而且那扇子還特別輕,非常輕巧,而且又精巧,那把扇子當一打開對著光線一看,那裏面隱隱約約就是一個剪紙的圖案,跟我小時候記著的一樣,我看了之後非常激動,特別感動特別高興。
興奮的陳月,迫不及待的拿著扇子去找爺爺,她要給爺爺這份意外的驚喜,讓爺爺魂牽夢繞了十幾年的心願,終於,能夠了卻了!
陳月:爺爺看了之後,特別激動,很驚訝,他沒想到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又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那把扇子,晚上的時候,我看到爺爺書房的燈整晚的亮著,我知道爺爺一定是在把玩他那把扇子,也非常感謝那位師傅,能夠幫我複製出這麼一把明代的扇子,能了卻老人的一個心願。
王健:這把扇子給陳女士的時候,就收了大概的成本費,兩千,因為她是一份孝心,我也在期間得到了很多,也是借這個機會,我挖掘成功了,已經夠了。這把扇子到底有多少價值,值多大價值,我自己也不太清楚。
陳月:我知道,從這把扇子的做工,精巧程度來看,它所花費的師傅的心血來看,它的價值遠遠不值這些,但具體值多少,説實話我也不知道。
一把小小折扇,得來還真是不易。避暑納涼曾經是扇子的主要功能,題詩作畫也一度以扇子為載體,如今,扇子納涼的功用日見削弱,收藏扇子的人越來越多。而對於陳月來説,幫助爺爺實現心願是她最大的心願,這一份晚輩的孝心比扇子的收藏價值要貴重得多。
如果電視機前的您也對收藏扇子感興趣,建議您先積累一些有關扇子的知識,現在收藏成扇的玩家多關注扇子上書畫的作者,但真正有玩頭的成扇,除了扇面外,還要考慮扇骨、原藏家的名頭等等,材質各異,工藝不同,這收藏的學問大著呢,不同扇子價位相距千里,收藏時一定要慎重。
責編:劉岩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