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旗:中國服裝品牌的制度環境

2010年03月26日 15:18  我要評論

  我們的法律法規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能夠推動並支持這些企業發展資産的法律法規,應該建立有利於支持中國無形資産

  全球最大的商業雜誌——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2006年7月31日公佈了2006年的全球品牌百強,可口可樂以670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再度蟬聯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微軟和IBM分別以569億美元和562億美元跟隨其後。而在這份榜單中,沒有一個品牌屬於中國本土企業。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但是出口名牌很少,是典型的“製造大國,品牌小國”。

  世界品牌實驗室研究發現,“國家品牌”對一個企業或産品品牌的貢獻率達到了29.8%,可謂至關重要。譬如,“德國製造”這一品牌對德國經濟增長做出了顯著貢獻。“德國製造”的商標在世界市場上絕對可以令人們趨之若鶩。國家品牌形象,意味著一旦消費者形成對一個國家産品的總體印象,他就會帶著這個印象看這個國家生産的所有産品,並依據這個印象做出取捨的判斷。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曾説:“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松下是我的右臉。”有著同等感覺的應該還包括美國、英國、德國、韓國的首腦們。

  那麼,中國為什麼距離品牌大國如此遙遠?

  以我觀察,當前我國品牌培育和發展中主要存在著這麼幾個方面的問題:

  從企業層面看,尚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動力。一些企業家認為品牌是富人的盛宴,有錢人才會特別注重牌子,賺錢的企業才會想到品牌戰略,並非每個企業都需要急於去創品牌,企業只要賺錢就行。最為典型的是中國玩具行業,年出口超過80億美元,有規模的15000家玩具企業中,真正叫得響的品牌一個也沒有,由於長期做OEM,國內玩具企業一直生存在國外品牌的籠罩之下,絕大部分利潤被國外賺走,缺乏自主品牌已成為國內玩具産品的最大遺憾。

  從市場層面看,尚未形成適合品牌發展的競爭環境。商務部的官員稱:一些地方存在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的現象,排斥外來産品和品牌,限制了品牌企業的發展空間。假冒偽劣現象屢禁不止,侵犯知識産權事件時有發生,損害了企業合法權益,挫傷了企業創建自主品牌的積極性。

  從社會層面看,中國民眾真正的品牌意識形成的時間還不長,全社會還沒有形成有利於品牌發展的良好氛圍。恒源祥在1991年決定拿出10萬元在上海電視臺打廣告時,上海電視臺廣告部的領導還悄悄地到當時位於南京東路的恒源祥門店考察過,當發現恒源祥當時僅是一個兩開間門面的國營小百貨店時,他們覺得恒源祥的舉動有點不可思議。因為當時上海電視臺廣告部主任月工資只有45元,獎金也只有5元。他們的疑問是:一個小小的門市部“如此大的氣派”,拿出10萬元做品牌廣告,有沒有必要?當然,今天上海電視臺已經成為上海乃至中國品牌的重要扶持者。但是在15年前,品牌意識在他們的腦海裏還剛剛萌芽。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家已經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品牌正在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像海爾(Haier)、聯想(Lenovo)、央視(CCTV)、長虹(Chang Hong) 、中國移動(China Mobile)等。當然要進入世界品牌百強還要假以時日,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對於中國品牌的崛起,世界品牌實驗室專家組成員、世界經理人首席執行官丁海森先生毫不諱言:“展望未來50年,中國品牌一定能和美國品牌共同排列在世界品牌強國第一陣營”。我相信丁海森先生這句話不是恭維話。有所作為的恒源祥肯定會在未來的50年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丁先生所言非虛。

  中國急需改善品牌成長的環境

  為了探索品牌的發展及品牌的融資功能,我們曾經嘗試著用恒源祥的品牌作擔保到銀行貸款,但是遭到了拒絕。銀行認為,品牌是無形資産,看不見、摸不著。

  可口可樂公司總裁伍德拉伕曾自豪地對世界宣佈: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憑著可口可樂的品牌資産,可口可樂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重建帝國。

  這不是一個神話。事實上,憑著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爭先恐後給該公司貸款的銀行為數不少。在市場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一些公司擁有強大的品牌資産,銀行將其炙手可熱的品牌列為提供貸款的條件。換句話説,銀行把貸款建立在其品牌資産價值的基礎上,而不是資本結構上。

  與國際通行的做法不同,目前,中國的品牌很難憑藉無形資産的魅力打動國內銀行。這説明,我們品牌資産的間接融資功能尚未實現。現有的金融體制的缺陷,加上中國品牌本身的不穩定性,還難以使銀行對其有足夠的信心。

  據悉,在中國現有的金融體制下,以品牌資産做擔保在銀行抵押貸款基本上行不通,雖然《擔保法》明確規定,商標專用權、專利權等權利可以質押。

  可現狀是,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對整個無形資産態度冷漠,同時,急需融資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尤其迫切的當屬中小企業。

  中國目前對知識産權(商標品牌)這些財産它的體系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國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開始逐步引入有關知識産權的一些法規、條例,並著手開始其體系建設的。這包括商標法、專利法、發明法、版權法等。基於我們是從計劃經濟逐步變革進入市場經濟的,這些法律法規的建立,其實是順著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要求來做的,所以我們現在的法律法規主體上是保護,主要的概念是講保護,而不是講發展,而最終保護的受益者是誰呢?至少,處在成長期的中國企業,受益較少。

  比如在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當中,企業登記法當中有規定,無形資産在整個資産登記註冊當中最高作價不能超過20%。這意味著什麼呢?假説我有1個億的品牌資産,但是我只有一千萬現金,我以這1個億的品牌資産入股的話只能算2000萬人民幣,這就是我們市場制度,不承認你這一個億的資産是資産。

  恒源祥是做什麼的呢?是做品牌經營,商標經營。我們把這一個億投入到品牌經營上面去,目的是把這個品牌做大。這個品牌是資産嗎?肯定是資産,不是資産我不會把這個錢扔下去。既然是資産,它肯定有價值的。但當我把這個商標資産去交給銀行做貸款質壓,我可以貸款多少呢?我們的法律在擔保法上是有商標權、專利權、發明權都可以質押的,但事實上你一個億投入建立的商標資産,到銀行裏去是不認的。但是假如我把一個億,投入到蓋廠房,銀行是一定會給我貸款的。

  這是為什麼呢?是市場制度決定支持物質性的發展,而不支持商標資産發展。我們沒有真正把商標資産認為是資産。

  我們的法律法規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能夠推動並支持這些企業發展資産的法律法規,應該建立有利於支持中國“無形資産,商標資産,品牌資産”發展的法律法規,我們急需改善中國品牌成長的環境。

責編:劉洋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