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農]廣西邊民的生活變遷 (2010.3.2)

2010年03月02日 23:30  CCTV-聚焦三農 我要評論

進入[聚焦三農]>>

  

    據了解,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有4700萬,而今天我們要關注的這一貧困群體比較特殊——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越陸地邊境上的百姓。他們肩負著哨兵的責任,在維護邊境穩定工作中發揮了直接作用。雖然那裏生活條件艱苦,經濟來源少,但他們卻世世代代堅守在那裏。那麼我國的扶貧工作如何能讓他們的生活得以改變呢?

    記者見到廣西靖西縣龍井村的龍若斌的時候,他正忙著給新房子安裝窗戶,這一排漂亮的二層樓就是他們幾兄弟的家。

    龍若斌告訴記者,這些房子是政府幫忙蓋的,一戶一百多平米。二樓還有一個很大的陽臺,可以用來曬稻穀。這是他們從來都沒想到過的。

    能住進新房子一直是龍若斌的夢想,為了攢錢蓋房,他長期在外面打工,三十三歲了,連媳婦還沒有娶上。龍若斌説,現在住進了新房,他不愁找不到媳婦了。

    而鄰近的那坡縣水弄二組是個苗族村寨,13戶村民同樣告別了低矮的茅草屋,在政府幫助下,搬進了整齊的磚瓦房。現在他們點上了電燈,用上了沼氣。為了表達對政府的謝意,幾乎家家戶戶都把國旗高高挂起。記者來到村民陶建民的家,一進門他就興衝衝地向記者介紹他家的新電器。

    水泥磚,石灰瓦,雖然略顯簡陋,卻是村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因此,能住進新房,村民們特別開心。

    記者現在是在中越邊境525號界碑旁邊,水弄2組村的村民現在住上了磚瓦房,喝上乾淨的自來水,但是您卻不知道他們過去的生活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這組畫面拍攝于2008年10月,當時的水弄二組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村民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於沒有任何經濟來源,他們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來改善居住條件。在這不到四十平米的小房子裏,曾經住著4口人,房間裏只有床舖和桌子這點簡單的傢具,甚至連爐灶都是簡易的。房子基本是木制結構,昏暗的房間沒有窗戶,刮大風的時候,房子就搖晃得厲害。因此,每當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農長久都很頭痛。

    而在在那坡縣甲柳村,有的村民曾經就住在依山而建的茅草房裏,這種房子就是順著山勢挖出一個土坑,支上幾根粗木頭,再把用竹片編成的籬笆圍在四週,上面鋪上草就成了他們的家。由於房子很矮,人們進進出出都不方便。

    在我國中越陸地邊境的很多村寨,大多數村民就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記者現在是在廣西靖西縣新造村,這裡距離中越邊境只有不到6公里的距離。這種房子的墻壁是由樹皮和竹片編制而成的。一樓住的是豬牛,二樓就是人的臥室和餐廳。

    那麼現在村民們的生活怎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據了解,2008年,國家開展了廣西邊境地區興邊富民行動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為邊境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邊境百姓脫貧致富及鞏固邊疆安定團結局面創造條件。茅危房改造是這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隨著0-3公里基礎設施改造的逐步推進,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繼續增加投入,將改造範圍延伸到3-20公里。記者了解到,這次興邊富民行動總投資21億元,共安排實施10類14053個建設項目,其中茅草房改造8162座,新修道路1064公里,90%以上自然屯通了屯級道路;解決了10萬人的飲水難問題;沼氣入戶率由21%上升到35%;實現了村村通電和通廣播電視;改善了教學和學生的住宿條件。目前3—20公里的改造正在進行中。

    在這次興邊富民行動基礎設施建設中,廣大邊民的居住問題得以解決。然而由於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村民們很難發展生産,即使能住進穩固的磚瓦房,想要改變貧困現狀仍然十分困難。

    在廣西的中越陸地邊境上的靖西縣、那坡縣,生態環境惡劣,自然條件匱乏,農民人均只有幾分耕地,人均年收入三四百元,在大山重重阻隔之下,連外出打工都變成一種奢望。

    由於水資源匱乏,農業生産更加只能靠天吃飯。吳阿星一家四口人只有一畝土地。他們所居住的這座山屬於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土層很薄,蓄水能力差,因此只能種一點耐旱的玉米。畝産在300斤左右,僅夠維持8個月。這種粗玉米麵蒸的飯叫做面飯就是他們常年的主食。吳阿星告訴記者,在過去這種飯一年都吃不到頭,到了糧食不夠吃的時候,就要用野菜和玉米一起熬粥才能維持生計。

    為了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現在在政府的幫助下,吳阿星他們的情況已經較過去有了很大改觀,吳阿星告訴記者,當地政府為了保障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資助。

    雖然依靠政府的救濟,村民們的溫飽問題都得以解決,但是從産期發展來看,如果能搬遷到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地方去,才能更好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對此,當地政府也曾經做過嘗試,但是很快村民們又搬回自己的村寨中。

    村民們所在的地方自然條件惡劣,但是由於多種原因,他們還是要護著祖國的大門。既然不能搬遷,在現有條件下,怎麼才能提高他們自身的發展能力呢?當地的農業部門通過了解發現,由於這些邊境百姓多年來一直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農業技能很差,有的人甚至不知農時節令,農業産出很低,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玉米是他們傳統的種植作物,多種多收的思想已經根深地固。這一叢玉米就是他們去年種下的,記者發現,他們一兜玉米通常都要下五六顆種子。

    原來村民們單純地認為,種下五顆種子,兩顆種子産出的玉米用來喂牛,三顆種子産出的玉米用來自己吃。可是他們的願望每年都沒能實現過。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呢?

    針對村民們落後的種植方式,當地農業部門每年到了下種的時候,都親自來到他們中間進行指導。現在他們已經漸漸開始接受科學的種植方式了。

    2009年那坡縣政府共投入一百餘萬,讓3萬多個陶建民和吳阿星這樣的村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同時他們的交通、醫療、教育等等問題都得到了解決。興邊富民行動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不僅讓村民們在物質生活上有所改變,還帶領他們發展産業,為村民實現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

    由於受地理條件的制約,光依靠糧食生産根本無法改變他們貧困的現狀。如何能帶動他們致富,徹底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況呢?通過仔細研究,當地政府部門決定採取因地致宜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産業扶貧。

    在靖西縣議論屯,安寧鄉政府的相關領導針對於當地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認為讓村民種草養兔符合發展實際,就免費送給村民300隻種兔讓他們養殖,可沒想到村民們卻並不買帳。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農民自家的糧食都剛夠糊口,山上的植被覆蓋也不豐富,村民們很擔心養不好白白浪費精力。在政府領導的勸説下,村民們才勉為其難地把兔子收下,可是一個月後發生的事卻是讓人始料未及的。

    面對這種情況,鄉政府的領導意識到,只有讓他們看到效益,他們才能信服。因此多次組織他們到其它縣市的養兔專業村參觀學習,並且承諾,幫助他們找到銷路,慢慢地,當地村民養兔的熱情開始高漲。

    我們很高興的看到,在各級政府部門的不斷努力下,我國中越邊境的百姓能搬到新房子中過年,結束了在茅危房中居住的歷史。2010年2月10日,記者從務院常務會議上了解到,我國扶貧工作將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未來10年,爭取明顯改善集中連片和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的發展環境和條件,確保扶貧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逐步提高貧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穩定發展能力。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