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世博:經典世博 金融危機下的世博會

2010年02月04日 19:23  經濟新視野 我要評論

  

    這裡是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這座城市歷史上曾經辦過兩屆世博會,分別是1893年、1933年的兩次世界博覽會。

    在二十年代的時候,人們討論,有的人就把他叫它做“第二屆世界博覽會”,但是覺得這樣的名稱不能夠反映芝加哥再辦一次博覽會的意義,1933年正好是芝加哥變成一個城市的開端,所以把它定名為“一個世紀的進步”

    這是世博會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主題,主題既已確立,看來一切都很順利,誰料天有不測風雲,在世博會債券宣佈出售的次日,美國歷史上黑色的一天猝然降臨。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發崩盤。股票拋售浪潮之快,甚至連場內的行情自動收錄機也無法快速報價,人們陷入恐慌之中。這一天,華爾街有11名證券市場投資人相繼自殺。四天后,股市再次暴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度崩盤。此後一週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竟達100億美元。10日24日,這個“黑色星期五”成為美國人心中永遠的噩夢,也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的開端。

    世博會的籌辦工作一晃進行了三年,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入主白宮,宣佈全面實施恢復美國經濟的新政。

    不過,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1933年仍是一個壞年景。 經濟危機的幽靈一直在世博會上空徘徊,芝加哥世界博覽會還能夠如期舉行嗎?

    事實上,經濟持續蕭條影響著委員會工作的順利進展,許多具有創新意識的建築因為需要鉅額資金被迫終止。在開幕日來臨之前,他們甚至削減工資,以渡過經濟難關。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近12萬名參觀者的到來,還是把開幕式裝點得仿佛盛大的節日一般。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是在大蕭條的背景下舉辦的,所以很多建築師聚集在這裡,致力於作品的美觀性和趣味性。人們從全國趕來,參觀世博會以及芝加哥這座城市,他們來到世博會,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選擇“科學”作為博覽會主題的基調,會場裏展出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工業成果,如新式汽車組裝線、輪船製造技術、原油精煉技術等。但對於普通民眾來説,他們更關心的是科學技術是如何改變美國人民生活的。在世博會上,憧憬未來理想住宅的“模範房屋”和“明日之家”展館自然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在世博會上,美國人和往常一樣歡笑,全然忘了世博會場外是怎樣一番愁雲慘澹的景象,在這個經濟危機如洪水猛獸的年代,這樣的情形未嘗不令人感到寬慰。

    1933年的世博會給經濟危機中的芝加哥社會帶來了經濟文化的雙重效益。當時芝加哥人口有三百萬,這次博覽會總接待入場人數將近2300萬人次。世博會贏利中大約有50%是來自門票的收入,餘下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場內食品和紀念品的銷售。世博會直接或間接地向社會提供了近10萬個就業機會,並且給城市帶來近4億美元的商業利潤。如此顯著的經濟效益並不構成衡量芝加哥世博會成功與否的標準,芝加哥世博會的最大成功應該是增添了人們戰勝經濟危機的勇氣與信心。

    梳理世博會歷史,我們會驚訝的發現,上海世博與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共同聚焦民生主題, 共同面對的金融危機後的困境。 我們可以肯定的説,中國上海的世博會是一屆完全不同的世博。

    根據申博承諾,我國政府為相關發展中國家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的參展援助,免費提供給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使用的11個聯合館, 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平均可獲得65萬美元的援助, 從而為 其提 供重要的資金保障。中國政府是在用行動詮“理解、溝通、歡聚、合作”是世博會理念,在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余波未散的特殊情景下,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在一個“共同舞臺”上,面對“共同危機”,實現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

    世博百科:精彩世博,一“網”打盡

    從11月12日起,全世界的網民可以通過訪問www.expo.cn,隨時瀏覽網上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暢遊三維園區,提前領略精彩世博。

    網上世博會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兩大亮點之一,運用三維虛擬現實、多媒體等技術,將上海世博會園區以及園區內的展館再現到互聯網上,全球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世博會園區和展館,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上海世博會盛況。

    在本屆世博會閉幕後,網上世博會將繼續歡迎全球觀眾的訪問,使得上海世博會真正成為一屆“永不落幕”的世博會。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