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復興古典——回歸天人合一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0日 13:4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國畫家徐白一個人主頁

  中國繪畫經過了千年的發展、歷經幾個階段,稍有一定專業訓練的美術專業人士,都有一定的認識。中國繪畫的發展和世界上所有地區,繪畫剛剛形成時的狀態都是一樣的。甚至於表現形式都十分的接近,人類繪畫的原始階段基本是相同的。由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的不同,逐漸的産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導致到後來不同文化的形成。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自然就會産生不同的藝術表現形。這些差別不是孤立的,在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繪畫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類自身心理乃至於精神上的需要。是人類文明形成的自然體現。這種需要,在早期人類生活中也是一種必然。由於早期人類對某些自然現象的不了解,再加上人類和其它動物一樣,對死亡的本能恐懼,致使對自然産生崇拜是很正常的;人類對形象、色彩的感覺以及將自身逾越的感受有所記錄,採取的這種記錄行為方式。就是我們後來稱之為“繪畫”的形成。除了以上的自然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人類的早期文明“巫”文化的出現。巫的出現,是人類有意識的人為行為。這些行為必然的要留有各種形態的痕跡,繪畫的初期形成,就是以上這兩個因素導致的結果。繪畫的原始功能就是人類自身本能的一種需要,就像“美”一樣,事實上美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被不斷的附加上很多人為要素,如:文化、宗教等等。繪畫同時也是人和自然的某種融合的認知行為。可能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一做法能夠會更加的使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這種融合是一種原始心裏的需求,從一開始到今天都沒有改變過。所以在此狀態下中國古人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一理念的形成,事實上它奠定了東方人類哲學觀的形成。並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無不體現著這一觀念。特別在文學藝術領域更是有所體現。中國人沒有上帝的概念,但是,很早就有“天”的概念存在了。那麼,何為“天”呢?“天”就是自然。就是後來道家所提出來的“道”概念。而這“道”的概念時至今天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那麼,也就是説,我們現在的生活無論在表面形式上有多大的變化,其內在精神實質和古人是沒有多大變化的,只不過現在人類的行為能力更強,對生活表層的改變太多,致使在大範圍內、很多層面都産生了非本質的改變。由於人類逐漸進化的同時過多的追逐物質,喪失了很多原有的直覺功能。並導致人類對事物本質認識和把握能力的下降,誤把表象當本質。人類的心理越來越複雜,人類對物質的看待越來越強于精神,導致了對藝術本質需求的改變,現在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致相同。某些藝術形式發展到了像吸食毒品一樣,在透支著人類的精神。無論東西方,整個世界處在吸食毒品後的瘋狂亢奮之中。所以現在人類的藝術,發展到當代藝術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分了。因為精神層面區分不大。看一看現代的建築,現代的服飾,滿世界的玻璃板兒樓,無處不在的牛仔褲兒,你還需要個性麼?——沒有個性。世界上最大的兩種文化載體已經世界一體化了。不同的文化形式正在向後退縮,作防禦式求生存的保衛戰。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現代科技越發達文化的差異越縮小。而文化藝術的價值恰恰是差異中的個性。

  從1840年八國聯軍一聲炮響,砸開了古老滿清帝國的大門,強行的送來了西方的文明,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改造(事實上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對自身傳統文化精髓也産生了一種破壞)再加上後來文革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的砸爛。到現在,我們承接的是什麼?我們又有多少人清楚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情況呢?本文謹就中國繪畫闡述一點本人的淺見,供與會的同仁探討。

  世界的文明長期以來都在不停的融合著,相互影響著。到今天世界各國的藝術都在相互接近著。對於文化藝術來講不能説不是一個危險。導致這一危險的主要因素無疑就是現代科技的出現,信息的高速發達,改變著這個世界。以至於一種新興的跨國界、跨種族、跨宗教的文化和科技相結合的藝術,“科技藝術”的形成。(關於“科技藝術”我有專門的論述“科技藝術的形成”一文闡述)。現實以發展到這一地步,我們不能不對繪畫本身做新的思考。那麼,對於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存在千年的,古老的繪畫來講,我們這些從事該專業的人又該作何思考呢?如前所述,現代藝術、以至於當代藝術的形成,在某些人的眼裏,傳統的古典繪畫早已過時了,事實真的如此麼?回答是——不!為什麼?原因有三:一,古典繪畫對於作畫者本身的自娛性還存在,二,古典繪畫的社會實用性功能一直還存在;三,繪畫自身具有跨越時空性的功能的存在,最起碼從事繪畫的人還需要;它可以不受時代發展的制約而存在。由於以上三種功能的作用,平面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包括中國古典繪畫在內,仍然還能繼續存在下去,在人類社會之中仍然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發揮作用的質量,隨著時代的進展卻産生了變化。這也正是本文闡述的問題之一。

  第一, 為什麼稱“古典”?

  中國文藝理論一般習慣稱“傳統”,不稱“古典”。“古典”似乎是西方的稱呼。將古典一詞用於稱呼中國繪畫上,有些不合習慣,就像我們稱“章法”,西方叫“構圖”一樣。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叫法,大家也都知道指的是什麼。可是細細的究來就有問題出來了,我們稱之為“傳統”的東西,是一個整體的文化系統狀態。要想表明這一系統狀態裏面的某一形態時,難免就會出現不確切的現象。如:當下畫國畫的人們常常將傳統挂在嘴邊上,張嘴閉嘴談傳統,可是傳統是個大的整體的概念。中國上下五千年都是傳統,都包括麼?所以,我們對繪畫表現形態及表現流派的劃分,一直是籠統的,凡是歷史上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我們統統的都叫“傳統”,而這“傳統”包含的很廣泛,也它包含著中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並不單單的指繪畫而言。這就給我們學習研究中國繪畫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是一種很不科學的習慣叫法,缺少學術的嚴謹性、準確性。以至於導致到現在的學習者誤認為:中國的傳統繪畫就是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時下大家整天談的“傳統”頂多上至石濤、八大了不起了。縱觀當下畫壇,有幾人將審美向唐、五代、宋繪畫的標準看齊呢?所以,我們對中國繪畫形態、流派的界定不明確,是一個主要的問題,雖然畫史上對各個時代的畫家都有著歸類,但是這種歸類並不呢夠準確的傳達不同表現方式的審美角度的不同,致使中國畫到現在,很多學畫的人學了一輩子,畫了一輩子,甚至都不清楚中國畫真正的標準是什麼,很可憐,現在絕大部分學畫的人,甚至於很多畫家都把中國“文人畫”的標準當做中國畫的標準來看待。而事實是,“文人畫”只是中國畫發展到元代以後少數文人的筆墨遊戲的産物,它形成了一套適合文人特有階層的表現模式,到後來這種模式不斷的發展壯大,以至於發展到統治整個畫壇幾百年。致使現在的人們誤將構成中國繪畫一部分的“文人畫”的標準,當做了全部中國繪畫的標準來看待。出現了典型的以偏概全的現象。事實上是,真正的中國繪畫的真正的標準是唐、五代、兩宋的繪畫標準。中國繪畫發展到今天出現了“文人畫”一家獨大的局面,是一個極大的悲哀,也是中國繪畫的極大的不幸。只可惜我們絕大部分人並不認可這一現實。其實,“文人畫”所提倡的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表現構成審美,是針對非畫家而言的,是適合文人特有階層的。根本就不能代表畫家的審美。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具有畫家那豐富的表現能力。所以“畫不足以題補之”,畫的不行就提上説明。再加上印就可以支撐其不豐滿的畫面了。美其名曰:詩書畫印于一體,幾決,幾決。我不絕不是否定“文人畫”相反,我肯定“文人畫”的價值。“文人畫”作為一種半抽象的繪畫本身是一種很高級的繪畫。但是他絕不能代表整個中國繪畫的真正標準。它充其量就是中國繪畫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文人畫的符號化,程式化。致使人人學齊璜,家家大寫意。學會會幾個符號式的招式就敢稱畫家,更有甚者妄稱大師,稱不上大師就稱“王”。當下畫壇繁榮一片,其實質水準是在下降,但是誰也不承認這一現實。人都沒有時間顧及這些,都在忙著出名,忙著搭上各種勢力關係,都在炒自己,無疑就是要把那張廢紙賣出大價錢,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即使是他認識到了,他也不去改變,一是他沒有能力、沒有那個才氣,二是他根本就不想改變,一旦改變了就沒有飯吃了。天下哪有幹砸自己飯碗的人呀?

責任編輯:張筱曼

熱詞:

  • 徐白一
  • 國畫家
  • 藝術家庫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