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對畫家而言,夢牽魂繞的正是從孕育生命成長的故鄉昇華為精神棲息的心靈故鄉;在當代,尤其如此,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現代性”,使人越來越疏離于自己的故鄉,而難以割捨的故鄉情思,只能在構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求得某種撫慰,以滿足現代生活中的缺失。
畫家徐白一,近年專注于長白山以及東北大平原風光為主題,創作了為數甚多的作品,他的作品以宏觀的視角、寬闊的視野、嚴謹的構思、細膩入微的刻畫,表現了長白山千里綿延,巍峨壯觀的宏大氣象,表現了東北大平原特有的:“大、平、廣、遠”的內在神采。他善於把握宏大場面,在刪繁就簡與苦心經營中,巧妙的處理了作為山水畫主題的長白山風光和東北平原的景致。在背離“三遠法”的原則下,他以虛實、濃淡、黑白等關係恰到好處的處理,確定作品的結構與空間關係,使作品不論大小,都産生了“遠觀氣勢逼人,近看耐人尋味”的效果魅力。
徐白一的長白山風光以及對東北平原雪景景色的描寫,都是以工筆畫的表現方式,自然決定了他的審美取向與美感的傳達,我們注意到,他的工筆山水畫承繼了中國工筆畫的抒情品格與詩意氣質,以及含蓄,渾然的“造境”特點。尤其是他尊重“形神兼備”的藝術法則,在“氣韻生動”中營造工筆山水畫的美感,而審美取向的明確與理想追求的建立,使徐白一的作品在融入了自我體驗與感受中,得以在法度與自由中,形成個人化的表現風格與形式手法,並在不斷的實踐與深化中,使個人的手法與風格獲得完善。
“工而不工”與“不工之工”,是徐白一工筆山水畫的重要特點。
閱讀他的作品,不難發現,徐白一的工筆山水畫,其語言特點是,泳溢著濃郁的現代氣息,儘管它吸收了古人工筆畫的手法與經驗,譬如,宋人工筆畫的嚴謹,詩情與法度的互融,以及在畫面經營中的借鑒與發揮,等等,但他並未沿用古人之法一成不變,而是汲取了小寫意的自由表現性和西方繪畫的某些要素,新的繪畫手法與某些元素進入畫面後,豐富了工筆畫的表現性,使其內涵獲得了拓展,並進而體現出一種時代感和時代精神。
“工而不工”、“不工之工”,其實是説,工筆的嚴謹法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在不違背工筆畫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可以有分寸的、適度的突破其有限範疇,使作品跟符合畫家的主觀創造和審美理想的要求。徐白一的工筆山水畫正是在這一規律與前提下進行某種“整合”的結果,畫家偏愛全景是構圖,用以展示,地渾然一體的宏大場景,並在寬銀幕式的橫向展開中,使山水景物呈現水平狀,在一種相對穩定的視覺感受中,展現弧線、斜線、曲線、短線、長線的交織——如寬闊的雪原、丘陵、遠山及道路,使畫面的空間結構與關係在各種線地走向中得到確定,由於線的豐富變化與組織,作品的山水意象逐呈現為層層迭加、連綿起伏、主次分明、氣勢宏偉的情景;儘管,在手法上運用了工筆畫的形式、語言,但在意象選擇與處理上,並非事無巨細的還原自然的真實,而是,以工筆畫的形式語言,用“工而不工”、“不工之工”的“工寫”兼具的手法,去捕捉他對大自然——長白山以及東北大平原的藝術感受,這種感受是“感覺”性的,而不是真實的還原,場面雖大,卻不空泛,畫家依據感覺的邏輯由近景而中景,再到遠景,依次推進,使“三遠法”的高遠、深遠、平遠在這裡産生縱深感,高峻感和寬闊感。
徐白一山水畫的特點是,近景多為平坦、寬闊的雪原、丘陵,中景為樹林、灌木,錯綜複雜,著墨最多。細細看去,發現枝條的不同形態,樹皮質地的不同,葉片的形態各異,以及野草、山花的迎風搖曳……等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足見畫家對細節的關注與技法的嫻熟,以及“爛熟於心,揮灑自如”的了然,這一切源自他對自然地熟悉和了解,沒有長時間的積累,沒有大量的寫生素材,是難以做到此點的;遠景的綿綿群山與長白山主峰,以及天池,乃至其它有關長白雪鄉、雪原等作品,都在形神兼備中注入了畫家的情感,使山水充滿人文精神,而非簡單的自然景觀再現;在徐白一那裏,長白山系列的山水畫,就是他為自己心靈尋找並構築的屬於他自己的,理想中的精神家園。
“與世無爭、甘於寂寞、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有此精神,才能以持之以恒的態度,數年如一日的面對同一主題,不厭其煩,反復推敲,一旦訴諸繪畫形式語言時,才能從容自然的給以表達。徐白一,作為畫家,他正是憑籍著這種精神,去面對他的故鄉、他的藝術母題——長白山以及東北廣袤的大平原。而他也正是在數十年的面對中,獨得自然地啟迪,獲得了創造的智慧與靈感,這是他獲得成功的內在資源,因此,他的藝術體現出“充實與優雅”之美。
作品是檢驗畫家創作態度、學術觀念、智慧靈性唯一的見證,徐白一矢志不渝,數十年如一日的描繪、表現著長白山以及東北大平原這一永恒的藝術主題,並創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這本身就説明了“苦心人、天不負”的道理。是的,我們看到,徐白一的藝術在“以技入道”中得到昇華與提高,而且,步履越來越堅實。
二零一零年四月于北京
( 作者: 徐恩存《中國美術》主編,美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