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曉亮:“回家基金”與“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7日 11: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幼有所養,老有所依,可視為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文明融洽的代表性標簽。古人深明此理,所以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口諭,世代相傳。此語或許是在提純于生物的繁衍本能,又融入了後世的道德訴求後,最終形成的社會共識。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當生存更多依賴於現代科技而非自然條件時,人身上原本動物性的本能訴求就日益遭受溶蝕蛻變,最終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這種在前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重要模式,在當下日益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也遭到了某種意義上的消解。

    在社會保障體系完備,且老齡化趨勢不明顯的國度,養老不會成為太大問題,因為自有政府和企業的各種福利保障制度來兜底。但是在社保體系相對還不完善,且早已被“銀發浪潮”席捲的當前中國社會,老年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困惑正日益凸顯。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老無所依”。

    當然,這説的不是科恩兄弟的同名電影,但卻也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影片《老無所依》給人的感受,有如開弓前的鐵矢,張力驚人,綿綿憂傷和人文反思細密地編織,配以勁道十足的黑色幽默,強烈擠壓著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逼著人們面對黑暗的情感深淵。

    而若將此情勢投影于中國的養老現實,呈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老無所依”。如前所述,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正遭受著史無前例的社會轉型。高速高效高壓高風險的社會運轉,容易導致人的原子化,人與人之間情感關聯也日漸稀薄,投射在家庭成員間,就是那些若隱若現的情感縫隙。

    幾年前,歌手陳紅在央視春晚上以一曲《常回家看看》,撩撥了億萬子女的情感心弦,神州大地到處迴響著“回家看看”的旋律。後來,聽説有官員調侃説,春運壓力太大主要應歸咎於陳紅,受她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感染,大多數在外地工作、學習的人,都要跨越千山萬水回家過年,看望父母雙親。其實正如禪語所言,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仁者心動,情感共鳴的背景,就是那種現實壓力造成的時空和情感的阻隔。

    經濟的富足,或可消除物質上的“老無所依”,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許加劇了精神上的“老無所依”。讓子女“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成為異常奢侈的事情。報載,大連有一對經濟上相對優裕的老夫妻,仍然感到精神上的孤單,而其子女也都“忙”得沒時間回家,於是老兩口每月設立4000元“回家基金”,雇兒女常回家看看。

    精神空巢之痛,難以得到有效緩解,大連這對老人,以某種“市場化”的方式,將精神空巢之痛插入了現實,引起了又一輪輿論關注。我不願苛責老人的子女,因為捫心自問,為人子者是否個個都能拍著胸脯説,自己沒有以工作忙壓力大為藉口,拒絕父母“常回家看看”的呼喚乃至“請求”?

    去年,發端于網上的一聲“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喚起多少城裏人“回家吃飯”的溫暖記憶。在中國,“回家吃飯”本是維繫家文化的一根重要紐帶,在家裏吃飯甚至具有某種神性。但是現在有多少城裏人在家吃飯?某種説不清的同質化的壓力,正在驅逐一切美與感性。誰人不是迷茫在社會網絡中的“賈君鵬”?在“回家基金”中倒映的,又豈止是精神上的“老無所依”?被“回家吃飯”的呼喊喚醒的,又是哪些日漸稀缺的情感共鳴?

(李曉亮 原題:“回家基金”映襯精神上的“老無所依”)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