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我們這個時代真的不需要魯迅了嗎?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0日 12: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瀋陽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010年多地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出現較大調整,其中魯迅的《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刪除,廣東版則將《藥》換成《祝福》。而巴金反思文革的文章和余華的小説等被新選為課文。(《廣州日報》9月8日報道)

    魯迅不是神,過去他的文章課本佔據過多,現在適當刪除,補充新鮮“血液”,這也未嘗不可。但現實是,中學教材刪除魯迅作品並非出於“正常調整”,而是刻意“去魯迅化”,最近幾年魯迅從教材中陸續“大撤退”,足以見證這一點。

    中學教材之所以刻意“去魯迅化”,一是他所著的文章“過於久遠”,時代的隔膜,讓當代的中學生已經無法讀懂魯迅以及他的文章;二是魯迅的作品隱含過多的隱喻,而且文字拗口難懂,校園一度流傳的“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句順口溜,證明很多中學生不喜歡學習魯迅的作品。但上述兩理由根本站不住腳。若説時代背景久遠,國學內容所涉及年代豈不更為久遠?學生“怕周樹人“,也怕文言文和作文,難道我也取消文言文和作文訓練?

    其實,中學教材刻意“去魯迅化”,最關鍵的還是無法看慣、容忍魯迅思想的無與倫比的戰鬥性,特別是他字裏行間無處不在的批判以及語言的尖刻。魯迅作品所具有的這些特點,已經被有些人認為“過時”而不屑甚至鄙夷了。

    我們這個時代真的不需要魯迅了?當然不是。魯迅的作品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但是,他筆下如阿Q、孔乙己、華老栓式的“典型人物”並非絕跡;他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國民劣根性至今未除;社會還有更多醜惡的社會現象需要淋漓盡致地去批判。當今的社會,我們還十分需要從魯迅作品中認識社會、反思社會,需要汲取魯迅的批評精神,向社會各類醜惡行徑投去“標槍和匕首”。 中學教材刻意“去魯迅化”,讓“魯迅大撤退”,不僅淺薄、無知,而且還會抽空民族精神,讓國人成為新時代世界的“矮子”,而不是“脊梁”。

    “中庸之道”、“奴性十足”、“麻木不仁”等,素來是魯迅批判的劣根性。讓中學生熟讀魯迅的作品,傾聽他的“吶喊”,煥發出他們的“獨立之人格”,這是其他任何作品所不能企及、也無法補缺的。任何時代,中國人都需要魯迅,以反思歷史,反思自己,觀照現實。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