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義昆:從“189項檢查”到“一毛錢處方”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3日 10: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出生不到一週的嬰兒,79小時內做了189項檢查,其中包括艾滋病、梅毒、類風濕、糖尿病等項目,花費近6000元。11日,初為人父的家長雷旭(化名)覺得被醫院騙了。當記者向廣州某兒童醫療中心院方諮詢時,院方道出無奈:這些檢查大多包含在一個套餐裏,即便沒必要,醫生也無權將其從套餐裏剔除,名目繁雜的檢測費用無法避免。

  189項檢查、6000元已經令人咋舌,出生不到一週的嬰兒竟然也要檢查艾滋病、梅毒,則是聳人聽聞。不管院方有何種“無奈”,如此檢查、如此收費,無疑都是不合適的。

  遺憾的是,此類“小病大治”並非個案。今年5月,上海龍先生的幼女因誤吞一根3厘米長的鐵制彎針,被送至醫院治療。出院結賬時,龍先生發現收費清單上竟有217個檢查項目,醫療費高達3000多元。可以看出,“小病大治”不僅存在,而且往往出現在兒童醫院。相較于成年患者,我們並不否認,嬰幼兒的檢查更應“由專業醫生説了算”,但連艾滋病、梅毒也要檢查,卻是明顯違背常識的。

  今年7月1日,備受關注的《侵權責任法》開始實施。新法第63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範實施不必要的檢查”。對嬰幼兒而言,艾滋病、梅毒無疑是不必要的檢查,現在卻似乎很難按照《侵權責任法》予以處理——事實上,即便對醫院、醫生與律師而言,“什麼才是不必要的檢查”都沒有答案,更何況患者及其家屬。

  醫院的無奈在於醫療套餐。醫院的套餐檢查是根據“臨床路徑”制定出來的。誠如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所言,治療診斷疾病,醫生除了執行“臨床路徑”相關規範,也要運用臨床經驗判斷某些檢查項目是否有必要,並明白告知病人或其家屬,“這既涉及醫生醫術,更是醫德問題”。可以看到,如果醫生缺乏醫術和醫德,制度再先進恐怕也難落到實處。

  不久前,江蘇常州一位市民在市內一家醫院給孩子看病時,僅花了一毛錢,孩子的病就痊癒了。這個一毛錢處方被病人家屬譽為“最便宜的處方”——這邊是“189項檢查”,那邊是“一毛錢處方”,兩相比較,反差讓人震撼。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