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 >

龔明俊:炒狀元已成華夏“民俗”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7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狀元前加一個“炒”字,讓“狀元”熱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其實,“炒”不過是一個詞的翻新,不意味著內容就有什麼新意。儘管今天的高考狀元與歷史上的“狀元”的內涵迥異,但作為全國性的大考,其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古代的狀元。所以,炒“狀元”情有可原。

    歷代狀元皆是被“炒”對象。資料顯示,從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開科取士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科舉的1300年間,有案可查的有名有姓的狀元為649位。由此詳細的記載或統計,可知古人對“狀元”的敏感和崇尚,某家、某校、某地有了狀元,都是極其榮光的事情。基於這種榮光,會有系列的活動,從家庭大慶到地方熱捧,從載入地方誌到立祠建廟,從世代保護其文物古籍到借此發展地方經濟,構成地域文化特色。

    狀元風俗就這麼穿越歷史,延續至今。於是,老祖宗留下的諸多習慣,自然會移到今天的高考狀元身上來。今人的表現也不差,只要高考狀元一“出爐”,隨之的“鬧”就五花八門:商家要找狀元代言,學習用品也好,短袖內褲也罷,高考狀元代言不亞於明星效應;學校與地方更會重視省狀元、市狀元,畢竟他們為本地爭了光,成為本地教育水平的象徵;還有媒體,圍繞高考狀元也是做足了文章。

    其實,從古至今,就某種程度而言,熱炒狀元也是尊重知識、文化的體現,事實上也形成了對社會風氣的引領作用。所以不要責怪官場陋習,不要攻擊商家功利,既然炒作狀元已成“家庭盛宴”、“地域盛宴”、“教育盛宴”、“文化盛宴”、“商業盛宴”,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有如此廣泛的影響,有如此豐富的內涵,能不説炒作狀元已經成為民俗了嗎?面對一些批評聲及廢除論調,筆者以為,與其視而不見或一概否定,不如大膽承認,然後,在肯定的前提下,再加以引導,加以改良,更切實際。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