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高考命題需“百無一錯”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4日 11: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今年高考作文,四川卷的命題材料是:“一個點可以構成一條線,可以構成一個平面,最後構成立體。人生就像不規則的幾個點,這些點又可以連成無數條線,這些線又可以組成不同的平面,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組成不同的幾何體。請從人生的角度寫作。”一個點絕不可能構成一條線、更不可能構成一個平面,這是常識性的問題,公眾認為高考題不該犯這種常識性錯誤。(6月12日《楚天都市報》)

    針對公眾的質疑和糾錯要求,四川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一方面堅稱“沒錯”,另一方面表示“誰對誰錯沒必要關注”。

    一個點是否能構成一條線、一個平面,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部分數學教師已指出,這種敘述是有錯的,至少可以商榷。更值得商榷的,是那句“誰對誰錯沒必要關注”。

    考試比的是分數,論的是對錯,如果説天底下有最需要、最應該關注對錯的東西,大約非考卷莫屬。一方面用考卷判斷學生答題的對錯,另一方面卻要公眾忽略考卷本身的對錯,這樣的雙重標準很難服眾。

    高考關乎眾多考生的命運,考卷出現任何值得商榷之處,都會引來公眾熱議,不是一句“沒必要關注”就可以推乾淨的。有關方面如此解釋,恐怕面子上的考量更多一些,可高考作文題何等曝光率?想用“推字訣”遮掩,將會欲蓋彌彰。事實上,高考作文題的瑕疵非但應該關注、爭議,也的確有過先例。

    1983年,高考作文題首次出現漫畫命題,給出的素材是一幅題為《這下面沒有水,換個地方再挖》的漫畫。一些教育界、繪畫界人士指出,畫中對地下水的表現形式不科學、容易引起誤導。對此,出題方坦誠確有欠妥之處。

    考卷是考核知識的標尺,標尺不準確,既不能準確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更可能在很大範圍內造成誤導。其實,這類錯誤往往是責任心不強造成的。2009年江西卷作文題是材料作文,採用的材料,恰是本人一篇雜文《圓明園銅獸首是不是國寶》,其中談到“什麼是真正國寶”時,筆者最初犯了一個錯誤,將“比寶”的雙方誤作梁惠王和齊君王后,而事實上是梁惠王和齊威王。

    筆者發現這個錯誤後,曾立即在自己的網站、博客上更正致歉,即使出卷人未發現筆者的更正聲明,敘述這一歷史事件的相關古文是《史記田齊世家》裏的一段,不僅在高考、中考裏出現過至少3次,至今仍被列在“初中文言文課外語段”裏。出卷人如果認真一點,不難發現這個筆誤並及時糾正過來。

    所以,對高考題存在的爭議,與其回避,不如正視,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