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福利:為何頻發“讀書無用”的悲涼感嘆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6日 0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9年前,陜西農民韓培印的兒子考上大學,他堅信兒子用不了多久就會“出人頭地”。為了供兒子上學,他賣掉了家裏值錢的東西,並到城裏打工。可當兒子畢業5年,韓培印發現兒子收入還比不上自己,於是感嘆道,“我現在覺得上大學也沒什麼用”。(中國青年報12月14日)

  如果硬要為該事件作一個新聞標簽的話,“讀書無用論”是最恰當不過的,這基本上也是韓培印的原意。但如果把大量“韓培印們”的意思掰開來看,“讀書無用論”,主要是指大學畢業後子女並沒有獲得很高的收入,甚至還不如那些不上學的。也就是説,這是在從經濟角度看問題。

  而事實上,上大學的好處顯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尤其對於農村大學生而言,上大學可以開闊眼界、更新觀念,鍛鍊社交能力,具體技能的學習反倒在其次。所以,真要衡量讀書是否有用,需要從多個角度看,也需要從長遠來看,大學學到的東西可能到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後才能逐漸發揮作用。

  但千萬別責怪農民短視,他們中很多人對於子女上大學的看法,除了可以提高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外,就是看子女畢業後的收入了。對於家庭貧困的農民而言,更是如此。韓培印對自己的兒子充滿期望,這種期望最主要的體現就是他畢業後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以便帶上父母“到北京去好好玩幾天”,這是要以經濟為後盾的。

  為什麼農民主要從經濟角度衡量讀書是否有用?這才是韓培印的故事所透露出的更加引人深思的問題,即農村的貧困。農民依靠種地收入微薄,打工的收入也非常少,所以才有如此多的農民希望子女通過上大學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就像韓培印鼓勵自己的兒子,“要學出一個有知識的樣子,不能再回去種地”。所以,農民掏空家庭來供養大學生,更像是一種投資。一旦投資失敗,往往是血本無歸,經濟回報和家庭的尊嚴都統統失去,全家也可能會更加貧困。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富裕的哪怕是中産的家庭,是絕不會以這種投資的心態來供養子女上大學的。他們更多地會認為,讀大學是孩子的一種人生經歷,是讓孩子到外面的世界見識世面的一個機會,是增長知識和閱歷的重要途徑。即便是他們畢業後工資不高也沒關係,上大學的學費對這些家庭構不成多大威脅。所以,這些家庭更看重讀書帶來的經濟影響之外的東西,現在很多家庭都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外讀本科甚至高中了。

  但對於農民而言,他們顯然無法想得那麼遠。貧困的現實要求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後很快就能有一份好工作,以便填上家庭為自己上大學所掏出的窟窿,另外就是提高家庭整體的收入,實現投資回報。可很不幸的是,韓培印的兒子與全國成百上千萬學生一樣遇到了擴招潮和隨之而來的就業難,高收入對很多大學畢業生而言是一項奢侈。

  因此,雖然從市場供求的角度看,大學生收入不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對於許多農村家庭而言,這種“回報”卻是難以承受也難以接受的。大學畢業生的工資低於當農民工的父親,這則新聞的悲涼之處不在於大學生勞動力的廉價,而在於為什麼農民家庭不能承受這種現實。

  “讀書無用論”反映的是農村的貧困,是農民在家庭發展的問題上缺乏依靠。如果農民的這種投資屢屢失敗並由此導致農村大學生不斷減少(這在國內知名大學已有顯現),那農村的貧困很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熱詞:

  • 大學生
  • 讀書無用論
  • 回報
  • 大學畢業生
  • 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