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楠之:“讀書無用論”是功利主義下的蛋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5日 14: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租住的宿舍房裏,韓培印給兒子韓勝利生活費)

  9年前,韓培印的兒子考上大學,他堅信兒子用不了多久就會“出人頭地”。為了供兒子上學,他賣掉了家裏值錢的東西。當兒子大學畢業,韓培印發現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韓培印感嘆道,“我現在覺得上大學也沒什麼用,是不是?”(12月14日《中國青年報》)

  書籍(廣義上的的書籍,而非僅指紙質書而言)承載的是人類的文化與經驗,而讀書是獲取文化知識以及前人經驗的最好途徑,是進行創造、創新的基礎和前提。人類數千年的歷史早就證明,由讀書而使文化與經驗得以普及是社會發展所必須的,讀書的益處,絕不能因為某個人或某些人一時的失意而被全盤否定。

  大學的學習,更多的應該是培養一種獨立的精神和思維方式。這種精神不一定能在短期內在就業問題上發揮作用,但卻可以使一個人終生受益,更會使整體的社會在長期內受益。正如一些貧困地區開展的“關愛失學女童”行動一樣,上學讀書本身未必能使這些孩子擺脫貧困,但上學讀書卻可以使其具有擺脫貧困的更大可能,更重要的是,有一個讀過書的媽媽,其子女才更有可能讀書,直至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避免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

  如果經過大學的學習之後,所獲得的仍然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知識,是知識的堆積,而非思維方式的改變和養成,這或許可以稱之為教育的失敗,但這裡的失敗,既可能是教育者教育方法的問題,也可能是受教育者自身的問題。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探討的就不是讀書是否有用,而是如何使教育更科學。

  要想在短時間內掌握某項謀生技能,最應該選擇的其實是職業學校,而非全日制高校。但目前的現實是,一方面我國職業學校沒有獲得良好的發展,而社會整體上對職業學校也存在一定的偏見,另一方面全日制高校卻又在市場面前越來越缺少應該具有的大學精神,越來越功利化。

  教育部不久前發佈的一則通知中規定,“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這實際上是從教育部門之口發出的“讀書無用論”。這條規定所依據的邏輯仍然是高校專業是否“有用”,判斷“有用”的唯一標準即是學習這一專業的學生能否在某個時間段內順利就業。

  可是問題在於,一是總有人以興趣為目的而非以就業為目的去學習某方面的知識,二是掌握某方面知識未必總能在短時間內顯現出其存在的價值。如果總是以就業為導向而決定某個專業的死活,那麼,當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對某個領域人才的需求時,高校的人才培養就有可能要麼供過於求,要麼缺乏甚至無法供應。

  讀書有沒有用,上大學有沒有用,其實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讀書無用論”是功利主義下的一個蛋,之所以總是有“讀書無用論”出現,只能説明,功利主義的市場仍然強大,而這絕不是教育之福——特別是當教育部門也被功利主義侵蝕之後,這種論調對社會的消極作用只會更大,其弊端顯現得將會更強烈、更迅速。

熱詞:

  • 功利主義
  • 讀書無用論
  • 招生計劃
  • 職業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