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440

央視網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虐童事件,城市化路上的“歌劇魅影”

虐童事件,城市化路上的“歌劇魅影”

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2012年10月29日 07:00

相關新聞:
    浙江溫嶺派員管理虐童案幼兒園 園長已被免職
    報告稱山東83%幼兒教師沒有取得幼教資格證書

即便不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放眼中國各地斑駁的墻上,迄今還烙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標語。數十年過去,今日的幼兒園竟然隔三差五曝光出虐童事件:10月24日,一張浙江溫嶺幼師虐童的照片在網上瘋傳。一幼師拎著一個孩子兩隻耳朵提離地面近20厘米,孩子錶情痛苦,嚎啕大哭,而該幼師臉上居然挂著歡笑,稱是為了好玩;無獨有偶,幾天前山西省太原市一女童因不會算術題,遭幼兒園教師狂扇幾十個耳光……往前或者往後,已經不是零星個案。

有人説這是人倫道德問題,於是繼續口水譴責;有人説這是法律問題,呼籲設立“虐童罪”;還有人説這是家庭教育問題,要教會幼兒自我保護,防止“狼外婆”一樣的老師;教育部門説這是門檻問題,稱“將出臺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文件”……這些道理,當然都很有道理。真正的問題是,即便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虐童的老師就可以立地成佛了嗎?

虛妄的道德是乏力的,立法依賴症是昂貴的,至於門檻云云,我們當記得這個背景——“虐童事件”發生後,溫嶺市教育局副局長滕林華回應,當地幼師實際持證率僅為40%,為彌補師資不足,當地幼兒園基本實行“先上崗、後考證”。東部沿海地區尚且如此,欠發達地區又會怎樣?

虐童事件的尷尬與悲愴,某種意義上與當年或迄今仍存在“黑校車”是殊途同歸的——因為公共供給不足,於是黑色或灰色産業濫竽充數。監管者也很糾結,嚴抓吧,可能連學位都保障不了;不抓吧,又隔三差五齣現虐童風險。社會在反思校車安全的命題時,起碼順帶著檢討了一下若干年前興盛的小學“撤並潮”;同樣的,我們對虐童事件的反思,顯然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素養這個淺表層面。一個細節不容忽視:為什麼虐童事件多發生在民辦或私營幼兒園?為什麼這些幼兒園基本多是中低收入者孩子的“母校”?

這些問題在泛道德主義口水之後,指向虐童事件的本質——即城市化進程奔跑太快,甚至沒來得及把“內衣”穿好,於是在公共監督與公民參與意識漸次崛起的年代、在自媒體鎂光燈的探尋與觀測之下,才一次次鬧出“露點”的緋聞。麥肯錫預測,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將達到55%。而伴隨著在城市化演進,各種民生需求不同程度增長。美國經濟學家曾説,21世紀對於世界來講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第一是美國的高科技技術,第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把城市化的百分比化為更感性的數據:譬如從1990年到2000年,中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從1.22萬平方公里增長到2.18萬平方公里,增長78.3%;到2010年,這個數字達到4.05萬平方公里,又增長85.5%。從倍數來講,2010年是1990年的兩倍以上。這樣的速度與規模,在驕傲自豪的時候,也帶來了糾結與壓力——譬如足夠的學前教育學位。

一方面,城市化過快,或者説,公共服務與供給趕不上城市化的步子,難免“蘿蔔快了不洗泥”。就在前兩天,廣東省政府督學顧問徐建華也透露,2010年以前廣州從事幼兒教育的師資力量有兩萬多人,這其中持證上崗、有資格證的佔四成,沒有評定教師職稱的佔六成。但在這樣的現實下,如果“依法管理”,直接結果就是起碼有大批孩子將“幼無所教”,這恐怕比虐童事件更為嚴重。

另一方面,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還只是“想法”,城市化進程並沒有有效推進幼教的公共責任。前些年,幼兒園撤並售賣一度成為“改革”的全貌,在民營及私立幼兒園大舉挺進的時候,公立幼兒園並沒有茁壯成長,於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中低收入者聚集區,“廉價”而不規範的幼兒園成為家長不得已的首選,儘管都深諳“便宜沒好貨”的道理,但在“就近入學”原則及戶籍藩籬制衡下,已經沒有更多選擇。加之非公立幼兒園以盈利為目的,至於幼師素養云云,與食品中的添加劑一樣,只要監管闕如,就懶得真去關心。

此外,城市化在攤大燒餅的同時,對基本民生供給並沒有明確而優先的財政取向。大學城林立,幼教卻幾無立錐之地;幼師等成為高等教育中事實上的“闌尾”……儘管今年以來,不少城市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擴建N所幼兒園,但這種“補課”的方式,並未徹底扭轉整個學前教育失衡的格局。師資、政策資源、公共配置等,這是城市在奔跑中理性思考並前置解決的問題,卻因為某種忽略而演繹成“人多校少”的供給頑疾。

城市化當然無可原罪,虐童事件也無需放大化解讀,但既然它給我們提供了反思的契機,起碼當秉持公共理性,站在增益公共利益的立場,真正為孩子著想、為那些孩子的家長著想、為奮鬥在城市的新市民著想——讓這些不光彩的事件,成為糾偏公共政策的力量;並以此舉一反三,少些揚湯止沸的邏輯,多些釜底抽薪的作為。

專欄作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著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財産法、城市化與政府監管。對中國的城市化和農地徵收制度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學術刊物和公共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75期:孤有所養的中國難題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第374期:黃燈新規,習慣之爭非規則之爭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第373期:中國夢:每個人豐滿的現實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第372期:日本糾結的強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視著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第371期:美國夢:鴻鵠志遠 天道酬勤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第370期:求索俄羅斯:東方還是西方?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第369期:國家精神之:德國的理性與激情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第367期:大和魂,糾結的強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著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著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第366期:安倍晉三,不只是“右翼”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