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飛速發展,“中國夢”已經成為近年來越來越多被提及的話題。雖然這個詞語被真正提出的時間並不太久,但真正意義上包含了中國人對國家以及個人發展期望的“中國夢”,其實很久以前就已經在人們的心中紮根。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中國改革的推進,讓“中國夢”得以茁壯成長的土壤漸漸形成,夢想已經不再遙不可及。
雖然中國數千年來歷史悠久,傳統底蘊深厚,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人的國家意識,始終停留在“天下”的層面上,自以為是天朝上國,而對所知的其他國家一律視為蠻夷小邦。簡而言之,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和知識分子始終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而非整個國際體系中的一分子。這種傲慢的觀念使得中國即使在西方社會大發展的時代裏,仍然長時間固步自封,似乎不是世界的一部分。
這不僅是缺乏對整個世界的全面認識,也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國際體系格格不入。在西方壓倒性的制度和技術優勢面前,這種傲慢顯然不能長久。19世紀中葉的歷次侵略戰爭和戰後的“戰敗國”的身份使得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反思對外國的看法。而這種反思和改變,正是重新尋找中國的國家定位的開始。而國家的夢想就伴隨著這種重定位的産生。
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是著有《瀛環志略》的徐繼畬、撰寫《海國圖志》的林則徐、魏源等人。後者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可謂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最初的“中國夢”的寫照。他們認識到中國只是國際社會的一員,要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唯有向外國學習先進的技術,用外國的方式武裝自己,讓中國重新成為強國。
這樣的“強國夢”是普遍屬於知識分子和統治階層的。自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再到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每一個談“變革”的人所著眼的都只有國家。這樣的思路也許是理所當然的,但也是不切實際的。當時中國仍然是農業社會,人口中的大多數都是農民,這個國家的任何大的變革都不能脫離他們而單獨進行。然而當時的事實是,國門開放固然衝擊了他們原有的生活,但那些知識分子和王公大臣所提出的改革卻與他們無關。最終,農民以義和團的形式表達了他們自己的訴求,然而這也無關夢想或改革,僅僅是單純的發泄。
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和變革沒有考慮也無法惠及這些最底層卻也是最廣大的群體,那麼成功也就難以談起。這也是“強國夢”在那個時代無法實現,甚至看不到希望的深層原因。
首先將“國家富強”的夢想推及每一個中國人的,當屬孫中山和他提出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的觀念至今仍深入人心。民國的建立開始了中國第一個共和國時代,民主、自由、平等的觀念逐漸在越來越多心中紮根,而不是僅僅在知識分子當中。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連年的軍閥混戰,再加上日寇的侵略,在整個民國期間,中央政府對地方缺乏實際而有效的控制,更無力推進更多的變革,以改善最底層農民的處境。甚至由於城市的現代化發展,鄉村精英紛紛進入城市逃離鄉村,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的狀況。不僅未能開始現代化,産生更多的機會,相反鄉村精英的離去導致了傳統社區和地方秩序的瓦解,最終由地方軍閥佔據了農村,而軍閥對農民的壓榨又前所未有的酷烈。
應該説,民國為國家的夢想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讓人開始體會到一個充滿了活力和機會的開放社會。但這種機會的大門仍然未能向所有人打開,真正體會到文明的,仍然是知識分子和中上階層,讓每個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的三民主義夢想始終停留在想象中,而與最大多數的那一群人相去甚遠。
最後,是中國共産黨認識到了農民的重要性,認識到在中國實行變革必須考慮和依靠的是農民,這是中國國情決定的。也正因為如此,中共得以從民間獲得足夠的力量,最終取得國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國家夢想的參與者,無論農民、工人還是知識分子,都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力量,而國家的發展,也會改變他們個人的生活。
然而不幸的是,在建國後頭30年左右的時間裏,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中,前者被過多地忽略了,國家佔了上風。大躍進和“超英趕美”,就是那個時代國家主義意識的代表。這樣的“中國夢”,雖然影響到了每一個人,但是其初衷距離他們仍然有些遙遠,而最終的也確實給大多數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不多。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國家終於逐步放棄計劃經濟,逐漸放開了對國內各行業各種要素的管制。在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讓農業生産承包到戶,農民能夠直接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果實;在城市,“個體戶”和各種私營企業蓬勃發展,讓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直接改變自己的生活。個人真正自由的時代來臨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夢想。
而與此同時,一百多年來都步履蹣跚的“強國夢”忽然仿佛近在咫尺。就從80年代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期,80年代經濟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人均國民生産總值的“翻兩番”不僅是國家發展的象徵,更是每個老百姓生活品質提高的體現。
90年代至今,隨著進一步開放,沿海地區與外國的各種交流進一步密切,大量吸引的外資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農民們背井離鄉,來到城裏打工。這對他們來説,是新的更美好生活的開端。農民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上,能夠進入城市尋求更多的機會,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與之相應的是製造業的大發展,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經濟發展的腳步也從未遲緩。
如今,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高收入人群或藍領工人,都心存一個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如果你問他們國家如何富強,民族如何復興,也許很少有人能説出個所以然;但是如果説對未來的規劃和憧憬,相信每個人都能對你侃侃而談。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夢”。
自從“國家夢想”誕生以來,它就被添加了太多的宏大敘事的成分,這也使之在最初的近百年內屢屢碰壁,幾乎毫無進展。然而當我們開始關懷每一個人,為每一個人創造一個能夠自由實現個人價值的環境,一切卻又那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2011年,姚明在退役發佈會上感言:“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
在追尋“中國夢”的歷程中,中國人經歷了太多坎坷。然而“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只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