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這個問題伴隨著俄羅斯的歷史發展脈絡,也指引著俄羅斯行進的方向。

【視頻】俄羅斯:風雲新途


東顧西盼的俄羅斯

    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古老教派。

    2006年,普京聽取阿列克謝二世致辭。


    

在俄羅斯的歷史上,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兩種因素一直在相互角力,俄羅斯人在這兩股世界歷史潮流中不斷選擇、搖擺。

兩種文明東方與西方兩股歷史之流在俄羅斯不斷發生碰撞

俄羅斯精神的形成過程中,東西方文明同時或交替作用,這意味著其國家精神本身含有兩種影響而産生矛盾性。宣佈基督教為國教,使俄羅斯既接觸了歐洲基督教文明,又從處於東西方文化交匯處的拜佔廷那裏接受了某些東方文化因素;而後蒙古人的入侵和統治使俄羅斯民族還在胚胎時期就注入了東方文化的血液,使剛接觸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俄羅斯又立即轉向了東方;彼得大帝和葉卡特琳娜二世改革,將俄羅斯帶進了現代化門檻;後來的“十月革命”,中止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腳步,開始了社會主義進程;蘇聯解體,俄羅斯再次走上了傳統西方式的資本主義道路;而在普京上臺之後,“西化”道路上不斷充斥著東方因素的影子。
    在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和動搖中,兩種文明有時和諧、融會,有時又尖銳對立,俄羅斯精神兼容東西方文明的實質和存在於其中的兩種文明的矛盾性。

“東西方”人俄羅斯人不是純粹的歐洲人,也不是純粹的亞洲人

對於兩股歷史之流碰撞的結果,19世紀俄羅斯思想家恰達耶夫有著精闢闡述,他指出俄羅斯“既不屬於歐洲,也不屬於亞洲,我們處在世界的兩大部分——東方和西方之間”。在西歐人眼中,它的版圖佔有亞洲1/3的陸地,俄羅斯自古以來就是“非西方”國家;而亞洲人認為它只能是歐洲國家,因為無論是其發源地,還是政治文化中心都是在歐洲。
    《俄羅斯思想》一書中,作者別爾嘉耶夫引申了“東西方”這一概念:俄羅斯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俄國是世界的一個完整部分,是巨大的‘東西方’,它將兩個世界結合在一起,在俄羅斯的靈魂中,永遠有東方的和西方的兩種因素在相互搏鬥。”
    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俄羅斯一直徘徊于東西方文化之間。在截然相異地選擇與搖擺中,形成了俄羅斯精神存在於精神內核中的,兼容東西方文明的兩面性,俄羅斯人,是“東西方”人。

兼具東西造就矛盾的“雙頭鷹”

    雙頭鷹象徵著兩塊大陸的統一和民族聯合。

    俄羅斯人是一個崇尚英雄的群體。

兩面性俄羅斯人性格的兩面性特質

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指出,“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是對立面的融合,在俄羅斯人身上可以發現諸多矛盾的特徵:國家至上和無政府主義;傾向暴力和善良、柔順;信守宗教儀式和追求真理;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無個性的集體主義;民族主義和救世主義、全人類性,‘俄羅斯人的天性是完全極端化的。一方面,是恭順,是對權利的放棄;另一方面,是由憐憫之心激起的、追求正義的暴動。一方面,是同情,是憐憫;另一方面,是潛在的殘忍。一方面,是對自由的愛;另一方面,是對奴役的接受’。”
    對於這一充滿心理和性格矛盾的群體,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中表述到:“俄羅斯文明顯示出一種奇妙的混合特性,既有違抗不得的紀律,又充滿著冷酷無情的壓迫,虔誠中夾帶著暴力,祈禱神祗而又褻瀆他們,充滿著音樂但也非常粗俗,忠誠而又殘忍,一副奴隸似的卑微卻時而表現出不屈不撓的英勇。這一民族無從發展出和平的美德,因為面對著漫長的冬天和待不到黎明的冬夜,他們必須要戰鬥,而這是一場苦鬥,他們要戰勝橫掃冰封大地的凜冽極風。”

彌賽亞情結拯救世界的宗教使命感

自公元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受洗至今,上千年的俄羅斯歷史都和東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東正教宣揚苦行主義的自我犧牲和人人得救的群體意識,造就了俄羅斯人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具體表現為國家至上的意識,俄羅斯意識裏認為為了國家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
    東正教主張的普濟眾生和“救世”精神,使俄羅斯人便産生一種超民族主義精神。他們認為,東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繼羅馬和拜佔庭之後莫斯科是東正教唯一的保衛者,即“第三羅馬”,因而形成了俄羅斯民族特殊的歷史使命感和救世主義理念。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著突出顯現。

“帝國”意識強烈的民族優勢心理和“帝國”意識

拯救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使命感,也成為點燃俄羅斯“帝國”意識的一個火種。蒙古人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統治強化了俄羅斯人的“帝國”意識,彼得大帝改稱沙皇,大肆的擴張不但確立了帝國的版圖,更加增強了這種意識。即使是到了社會主義蘇聯時代,“帝國”意識實際並未淡化,只不過改變了名稱。蘇聯解體後,昔日輝煌的帝國時代雖然落幕了,但“帝國”情結依舊延續。
    1994年,俄羅斯曾對專家學者進行過一項民意調查,題目是“什麼思想可以成為俄羅斯整體的價值觀”,結果持“俄羅斯精神復興思想”的佔到了35%的絕對優勢。即便在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俄羅斯年輕人,雖嚮往發達國家的生活,但在其潛意識裏依然認為只有俄羅斯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俄羅斯人言行中經常流露出的是強烈的民族優勢心理。

英雄崇拜英雄情結和尚武精神

歷史上的俄羅斯,幾乎90%以上的時間是在進行戰爭,俄羅斯崛起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和準備戰爭是俄羅斯歷史和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和不可分割的部分。頻繁的戰爭危機,始終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俄羅斯人極其重視軍力發展。尤其是在“冷戰”時代,前蘇聯為了與美抗衡,軍事與國防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軍人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也被提升到了頂峰,而當前的俄羅斯依舊保持其世界軍事大國的地位,這與傳統的尚武精神不無關係。
    連年的戰爭使尚武的傳統滲透到俄羅斯人的血液中去。據統計,莫斯科有歷史博物館90多個,其中27個軍事歷史博物館被列為國防教育場所,長年對外開放,免費參觀。在莫斯科街頭幾乎隨處可見戰爭英雄雕塑和紀念碑,以此作為尚武精神傳承的媒介之一。
    俄羅斯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在俄羅斯各地城市的主要廣場、公園、街道、湖畔等都建有反映不同歷史時期重大事件的紀念碑和英雄雕像,鐫刻著國家對民族英雄的記憶。雖然1995年的俄羅斯經濟十分困難,雖然蘇聯已成歷史,俄羅斯人還是不惜鉅資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莫斯科衛國戰爭中央紀念館,再現了前蘇聯人民以鮮血和生命捍衛國家尊嚴的英雄主義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

俄羅斯的求索:成為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

    “新歐亞主義”強調俄羅斯屬於“歐洲文明”,但堅持“俄羅斯思想”和俄羅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價值觀”,其核心是把本國利益放在首位,力圖重振俄羅斯大國地位。

難題成為東方還是西方一直是難解的命題

“我是誰?”“俄羅斯應向何處去?”“應是向東還是向西?”“是大西洋主義還是斯拉伕主義,抑或是歐亞主義?”這些問題幾百年來一直在困擾著俄羅斯,這些不僅是俄羅斯政界多年來思考的問題,也是時常令精英層和民眾糾結的話題。
    從羅斯受洗到蒙古入侵,從彼得一世改革到十月革命爆發再到蘇聯解體,俄羅斯歷史上曾經歷過幾個重大歷史事件,每一次都讓俄羅斯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新的文化定位和精神選擇。2012年7月16日,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每日一問”專欄提出一個問題:“俄羅斯的未來——是與西方結盟,還是與東方交好?”俄羅斯各界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並未達成一致。對於俄羅斯人來説,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國家的興起,而俄羅斯的國家精神,正是對這個問題答案的追尋和解讀,東西搖擺兩重性是處在俄羅斯的國家精神內核中的。

新歐亞主義篤信在搖擺和平衡中實現復興

俄羅斯對東西方的搖擺歷史造就了諸多思想潮流。在強烈地俄羅斯精神復興思想支配下,新歐亞主義目前在俄羅斯政治上佔上風,與傳統大西洋主義“倒向西方”的傾向和斯拉伕派思想強烈地“反西方”的色彩相對照。新歐亞主義更關注維護俄國在東方的國家利益問題。主張搞東西方平衡,保持自身特點,利用優勢與各國來往,強調俄國的大國地位和東方與西方幾乎同等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
    新歐亞主義首先仍然從俄國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出發,新歐亞主義思想總體上可以稱為一種強國理念,否定了西化的“歐洲—大西洋主義”和激進的民族主義的兩種極端立場,基本上反映了俄羅斯政治營壘中比較溫和的中間勢力的政治主張,為當前俄羅斯國家的發展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反映了俄羅斯對國內需求和地緣政治利益的現實主義態度。
    更重要的是,所謂第三條道路其實是對俄羅斯苦苦探求東西之路的一種延續,是東西方之問造就的俄羅斯的精神。


    俄國詩人丘特切夫在詩中這樣描述俄羅斯:“無法用理智去認識俄羅斯,無法用普通的尺子去丈量,她有著獨特的身材,你只能去把俄羅斯信仰。”俄羅斯,這個擁有雙頭鷹的國家,總是不那麼容易琢磨的。

留言板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