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網上保護自己

2014年06月04日 11:17

最近有兩件事很火。

一件是,中國政府機構首次確認,去年曝出的美國“棱鏡”項目針對中國進行竊密,其無處不在的竊密網絡觸及到了中國的通訊運營商、移動設備應用程序以及部分美國企業的産品,微軟、谷歌、蘋果都配合參與了美國政府的竊密計劃,甚至連熱門遊戲“憤怒的小鳥”都會抓取用戶的個人信息,上報給美國國家安全局。

另一件是,微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做“小冰”的機器人,露了個頭就被騰訊的微信給“封殺”了。一篇文章裏這樣描繪“小冰”:“有人發現小冰不僅能言善辯,而且對很多人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它曾直接説出了某人的生日、電話、住址等信息。”這名“小冰”是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開發的,該院品牌和産品市場總監李笛表示,小冰的信息來源是“大數據”。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是個筐,也是個坑。化用法國羅蘭夫人的名言:大數據,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前有主動竊密的猛虎,後有挖掘隱私的豺狼,普通網民如何守住隱私?

地理位置信息

東莞掃黃之後,百度公佈了一張地圖,上面顯示東莞事件曝光8小時內,東莞流出人口都去了哪。這張地圖的技術支持就是安裝在用戶手機裏的百度地圖應用。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營銷的機會,可是很多網友看到後反而想要卸載掉百度地圖,以保全自己的隱私。

無獨有偶,前幾週,用戶發現iPhone的設置裏也可能記錄機主到過的地理位置。目前,這個功能似乎更適用於夫妻間的“查崗”,可是如果聯想到這些信息都有可能上傳至服務器被美國安全部門查閱,還是讓人不寒而慄。

去年,網絡新聞聯播微信曾經推送過一篇文章,告訴大家如何在使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時保護自己的地理位置不被他人獲知。

信息

由於微信的定位並不精確,因此這個方法理論上可行,但只能確定出一個大致範圍,不能精確到點。不過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基於地理位置分享的手機應用越來越多,如果這些應用調用和呈現的是用戶的詳細位置信息,完全可以將用戶的地理位置精度範圍控制在10米以內,這樣的話,別人甚至能知道用戶住在哪棟樓。

因此在使用類似應用時,我們就要確定自己有沒有授權應用獲取跟蹤自己的地理位置。至少在上面提到的百度地圖和iPhone上,我們是可以在設置裏關閉相關功能的。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下,我們也可以清除自己的地理位置。

當然這只是我們能做的部分,在關閉相關功能後,軟體會不會在後臺偷偷記錄,全憑開發者的良心了。

手機識別碼

目前很多手機軟體也會讀取用戶的手機識別碼。獲取這條信息後,軟體便可以知道手機的型號和電話號碼。

對於絕大部分應用來説,是否獲取手機識別碼並不影響軟體的正常運作;可是對於用戶來説,讓軟體知道自己的手機信息和電話號碼,這可不是件有意思的事。舉一個例子來説,如果你使用了一款購物軟體,而這款軟體讀取了你的手機識別碼,那麼理論上,對方手裏就掌握著你的消費習慣和聯絡方式。

如果再有一個不小心,這部分信息被他人獲取了,將會發生什麼呢?呵呵,打來推銷電話已經是最仁慈的騷擾方式了。當手機提示是否允許讀取識別碼時,果斷先拒絕,大不了軟體不能用了再去後臺裏更改權限唄,咱幹嘛冒那個險呢。

個人拼圖信息

“個人拼圖信息”是筆者自創的一個詞,他指代的是一攬子個人信息,而通過這些信息的比對,可以從茫茫人海中鎖定一個人。

目前有很多社交類的網站,比如微博、QQ、人人。在這些網站上,用戶“習慣性”地按照要求填好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教育經歷、所在地等等信息,然後把自己藏在昵稱後面。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當你交出這麼多關鍵信息後,你的那個昵稱真的會保護住個人信息麼?

筆者早前的工作中曾經需要進行採訪,從網絡事件裏鎖定當事人的真實身份。事實上,從一個資料完整的微博賬號入手,很容易借助社交網站自己提供的搜索工具,找到微博用戶的人人賬號或是QQ號碼。

用戶往往認為自己在一個地方留下一些資料沒什麼問題,可是留的地方多了,自己的隱私也就洩露出去了。剛剛説到的方法,手動操作叫“人肉搜索”,機器來批量比對就成了所謂的“大數據分析”。

因此用戶應切忌在不同網站上留下真實的個人信息,切忌讓自己的個人信息能被所有網友看到。我們靜下來想想,你多留那一個出生日期有什麼用呢?那些在系統的提醒下來給你送來生日祝福的人,他們真的在乎你和你的生日麼?

多一個心眼吧,自己對自己謹慎一點。

網絡新聞聯播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