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會不該成為“生意經”

2014年06月24日 19:07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重點突出、內容實在,深刻剖析、觸及靈魂”,一名顧客下單時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這和一個普通西瓜攤前發生的事沒有多大差別,“要沙瓤的、籽兒少的、甜的”客人這樣説道,接著小販拿出符合要求的西瓜,顧客滿意,付錢離開,一筆買賣達成。不過剛剛那名顧客買的是一篇民主生活會的心得體會。

不管你的職稱等級如何,只要願意花上點錢,你就能短時間地“擁有”一名專屬的文書秘書。為了承接不同顧客的需求,淘寶店家將“民主生活會心得代寫”這個商品的價格標成了10元一份。在購買之前,顧客提出自己的要求,商家定價,顧客再拍下相應份數的商品。

成交記錄顯示,一個賬號購買了200份商品。也就是説,他將為這篇“約寫”的民主生活會體會付出2000元錢。可以想象,在這名顧客的價值觀裏,體面的心得為自己帶來的收益將不止2000元。事後買家不忘專程回來給店家打出了一個好評。

去年9月,《焦點訪談》節目播出了河北省委常委面對鏡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節目,當時參會的很多人士都認為“動真格”是這次民主生活會的最大感受。筆者重溫了那期節目發現,當時河北省委領導班子毫不懼言為官不為、遠離基層、特權思想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上周,新華網“中國網事”欄目整理了民主生活會上出現的高頻詞彙,“高頻”是一種含蓄的説法,説得直白點就是套話。筆者對比了這些高頻詞彙和去年《焦點訪談》的節目發現,河北省委領導相互批評的觀點,如今大部分成為了各級民主生活會上的套話。

如果民主生活會進入了“前人栽樹後人涼,上級趟路下級跟”的模式,上層領導互相批評、權威媒體一報道,這些批評的點就被脫敏了、普及了,可以被直接借過來用了,那麼“動真格”的精神就難以滲透下去。新華網批評部分民主生活會是“多次綵排的‘完美話劇’”,網上紅火的心得代筆生意告訴我們,連好多“劇本”都是現成的。

商人無利不起早,不必去苛責那些提供代筆服務的店家和寫手,畢竟他們的誕生,也是整個市場上大量的需求催生的。黨內民主生活會的意義就在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發現問題不一定非要在會上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裏體現。既然現在民主生活會不乏套話和代筆,倒不如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有些參會人士會無話可説、無話可寫。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辦得成不成功,不是靠活動持續了多久、開了多少會這樣死板的數字來度量的。一篇心得體會多麼文采飛揚,如果它出自他人之手,還是證明了它的署名作者不夠貼近群眾,也沒有主動思考問題。民主生活會不是搭臺唱戲,各級黨員幹部不該一看到風氣類的活動就“逢場作戲”,過嘴不過心。

還記得上面提到的那篇價值2000元的高價心得麼?如果那篇文章換做買家自己動筆寫,哪怕它短一點、糙一點,也比20張百元大鈔的分量重。(央視網 作者:劉浩睿)

網絡新聞聯播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