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拜服《舌尖上的中國》?

2014年04月23日 21:26

“我一個表姐在美國住寄宿家庭,剛去的時候覺得美國東西太難吃了,就自己在廚房做了一頓飯,當時寄宿家庭那一家人都在,我表姐就招呼他們一起吃……他們吃過一頓飯之後跟我表姐説,我們房租給你減半,你每星期給我們做兩頓飯行麼?”

豆瓣上的一個標題叫做《外國人看<舌尖>什麼反應?》的帖子,這幾天被奉為網絡“神帖”,轉載于各大互動社區。上面這段話,是帖子裏獲得點讚最多的回復。單從這條回復便可以看出,網友天馬行空的討論早就脫離了帖子的原標題。最終,《舌尖》被拋到了腦後,網友盤腿大侃“外國人被中餐徹底征服”、“英國菜真垃圾”、“朝鮮窮得要死”、“韓國只有泡菜和泡麵”……

一顆茶葉蛋

其中一名網友回復,去年《舌尖上的中國》被發佈到YouTube網站,許多網友點了“踩”,而不是“讚”。他們給出的差評理由是“吃不到”。好的,探究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去YouTube上看看,外國友人究竟有沒有“吃不著葡萄説葡萄酸”。

為了讓中國的美食被更多外國人知曉,中國網友下了一番功夫。在YouTube上有幾個不同來源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片,都被精心地加上了英文字幕。不過,無論是搜索“舌尖上的中國”還是英文名字“A Bite of China”,得到的結果瀏覽量都算不上高。

以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為例,YouTube上最高點擊為26萬,而在國內的各大視頻網站,單集點擊量至少達到了幾百萬。視頻下面參與討論的也更多是國人網友,他們的回復或者用中文,或者用英文,不過內容大多圍繞兩個話題:哎呀,看著真好吃,餓了想家了;憑啥外國人不吃狗肉就不讓中國人吃,我們就吃了,愛咋咋地。

腦海中那幅老外垂涎欲滴、組團圍觀、五體投地、留言淚目的場景並沒有在YouTube上出現。

這並不出人意料。一年前,同樣是在豆瓣這個平臺,另一篇討論中西餐烹飪文化的文章,贏得了很高的點擊量,勢頭不弱於今天這篇“神帖”。作者蕭敢是豆瓣元老,他的“研究領域”除了印度社會,另一個便是世界美食。這讓他的文章看起來更言之有物。

同世界普遍接受的烹飪來比,中國菜是“不合群”的。這體現在原料、口味、做法等諸多烹飪的基本領域,徹底將中國菜獨立於“世界烹飪圈”之外。目前,世界上已經形成一個成熟的評價體系,但是中國廚師因為菜式的“中國特色”而走在這個體系之外,各玩各的。

我們不擁抱世界,世界也不擁抱我們,這是必然結果。國內媒體總結最受外國人喜愛的國菜佳肴,還是糖醋裏脊、宮保雞丁、烤鴨這樣的菜式最受歡迎。在外國人習慣的料理中,甜品、醬、西式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是中國廚師並不擅長于這些菜品的烹飪。人家更接受把某一道中國菜當作不錯的席間配菜,而不是完全地拜服在中式料理面前。

我們剛剛嘲笑完台灣教授的“茶葉蛋傳説”,就不要把《舌尖上的中國》變成另一顆茶葉蛋了吧。

何處人吃何處菜

美食家蔡瀾是兩季《舌尖》的顧問。有空閒的時候,他也會在微博上同網友交流。

第一季《舌尖》播完半年後,一名網友問蔡瀾,自己特地跑去試吃節目仲介紹的兩種菜式,可不是有霉味就是有臭味,完全沒有節目中説的那種“聞著臭吃著鮮”的感覺。他懷疑是不是這些口味本該被時代淘汰了。蔡瀾的回復很淡然:“何處人吃何處菜,別勉強。”

《舌尖上的中國》裏,一個概念被反復的提及,就是“家的味道”。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人可以輕易地被菜式中流露出來的“家鄉味道”所打動。甚至於,“兒時的味道”可以超越選材、廚藝,成為高於其他維度的唯一評價標準。

人的味覺偏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在從兒童成長為少年的緩慢歷程裏,如同流水刻岩一般,同樣的味道經年累月地從舌尖滑過,留下了經久不滅的痕跡。《舌尖》中一段備受好評的臺本這樣寫著:“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舌尖上的中國》攝製過程中,找到了好食材,請來了好廚師,講出了好故事。技術層面上,《舌尖》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觀賞體驗。但是,無論熒幕上的菜肴看起來多麼嬌脆欲滴,都很難讓我們背叛自身原有的喜好。

在前面的行文中,中式料理被簡化地稱之為“中國菜”,這是一種內外比較時“省事”的做法。然而我們知道,中國菜的譜係龐雜萬分,甚至每一道菜都能像生物分類那樣,畫出一道清晰的標記線。不同菜係之間用料和口味上的差別,決定了不同菜係的生命力。

菜係以地域作為劃分,成了網絡上許多矛盾的來源。要知道,我們的味覺即使能夠理性地接受部分他鄉菜係的味道,也難以接受所有菜係的味道。一方水土決定了一方作物,一方菜係汲取了當地特色方能養一方人,要求“一方水土養所有人”必然不現實。一個菜係被人喜歡,確實是一種褒賞;不過一個菜係被人拒絕,也並非是一種批評。我們要理解他人的成長環境,同時也接受他人的口味喜好。

外國人並不如同國人一般翹首企盼《舌尖》的更新,也不如我們期待的那樣熱愛中式料理,不過如果我們想想自己也接受不了的那些中式佳肴,心裏反而會好受一點。我之珍寶,彼之芥草,這恰恰是世界常態。(央視網 作者:劉浩睿)

網絡新聞聯播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