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六老人在瀋陽建立中國首家捐獻遺體志願者俱樂部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2: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遺體作為醫學教研上的“活教材”,是提高醫術、延續生命的保障前提,而在中國,因為受到道德的束縛,更多的人選擇將自己的遺體火化後安葬,真正將遺體捐獻用於醫學解剖的屈指可數。中國醫科大學向記者透露的事實令人驚訝,因為遺體捐獻的緊張,大多數醫學院的本科生都沒有接觸過人體解剖,學生只能通過對人體模型的觀察,完成醫學學習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解剖學課程。

  近年來,隨著國內各地遺體捐獻條例的陸續出臺,遺體捐獻開始規範化、系統化,但大多數公眾依然沒有獻出自己身體的勇氣。日前,中國首家由遺體捐獻志願者自發組織的俱樂部在瀋陽正式成立,其成員是6位耄耋老人,在遺體捐獻尚不被公眾徹底認同的今天,這群老人不但改變了自己的“歸宿方式”,也正努力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

  “忍辱負重”的説服者

  這個國內的首家捐獻遺體志願者俱樂部現在有6名正式會員,會員不但自己捐獻遺體,而且鼓勵自己的老伴以及兒女都加入到這個行列。“只有我一個人捐獻,對醫學貢獻畢竟有限,只有人們觀念都改變了,才能使中國醫學得到進步。”于佐良,這家遺體捐獻俱樂部的發起人告訴記者。

  75歲了,于佐良的身體依然硬朗靈活,如今的每一天,他都騎著自行車在瀋陽的大街小巷奔波。“遺體捐獻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關鍵是觀念的轉變。”于佐良説,在許多人眼裏他似乎有些“瘋瘋癲癲”,但他清楚自己努力的意義。

  3月1日清早,瀋陽的溫度在零下十多攝氏度,于佐良照例出發了,騎著單車準備去一個老友家,繼續做遺體捐獻的説服工作。“説不清楚這是第幾次登他們的門了。”為了做通這家老人的工作,于佐良説他“忍辱負重”,兩個老人的兒子堅決反對,一開始提醒他不要在父母面前提遺體捐獻的事,後來見老于沒有任何收斂,就警告他如果還要提就讓自己的父母和他斷交,結果還是無法阻止老于。於是,他們乾脆不讓老于進家門。

  幸好今天老人的兒子不在,門敲開了,68歲的老朋友於秀琴熱情招呼他快進來。“還是那事。”于佐良開門見山。“進去談。”于秀琴説。但老太太的老伴對於佐良態度卻冷淡得多,坐在裏面一言不發。于佐良心裏清楚,真正的反對者是老友的老伴和兒子。

  “不行,我還是不同意。”老太太的老伴在一旁發話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就是人要‘入土為安’,把自己解剖了,我想不通。”

  “不急,你可以慢慢理解。”于佐良又耐心勸導著,“遺體捐獻是回報社會,想想人來到這個地球,享受了社會帶給他的物質精神文明,也消耗了資源,難道走之前不應該再把自己交回去嗎?”

  “你怎麼説也沒用,兒子不同意簽字一切都是白搭,對兒子來説讓我們捐獻遺體就是不孝,要受到別人的嘲笑。”好友的老伴還是一副固執勁。

  “別人的看法不重要,而且時代觀念進步了,大家都會理解,捐獻的遺體是用於醫學教研用,目的就是為了我們的後人身體更加健康,是好事,只要你們同意了兒子最終還會違背你們的遺願嗎?”

  “再説吧,我剛剛同意和她海葬。”老伴説完,一旁的好友給於佐良使了眼色,悄悄告訴他,可以換個話題了,因為老伴剛做完胃切除手術,忌諱任何有關死亡的話題,提醒他過些日子再來談談。

  隨後,于佐良告辭,很滿意地離開了這戶老友,“他們的觀念其實已越來越進步,遲早也會成為我們遺體志願捐獻俱樂部的一員”。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解放日報,時間為2005年3月4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瀋陽
  • 捐獻遺體
  • 志願者
  • 俱樂部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