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我的眼睛贈給您 遼寧自願捐獻者在行動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2: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最需要別人為他做些什麼?一段動情的鼓勵、一筆豐厚的資産還是一點睿智的人生經驗。對於黑暗中苦苦摸索的盲人,一片永久的明亮,或許才是他們最刻骨銘心的期待。

  遼寧省自願捐獻遺體(器官)俱樂部成員合影。楊東文,40歲,北站分局保安公司,第二排左屬第一位。高子華,73歲,鐵西環衛局,第一排左屬第一位。金誠,84歲,抗美援朝老戰士,第一排左屬第四位。于佐良,79歲,瀋陽變壓器廠,第二排左屬第三位。任秀珍,72歲,瀋陽四院,第一排左屬第三位。常慶蘭,79歲,瀋陽二中,第二排左屬第二位。田福桁,83歲,東藥職工醫院,第一排左屬第五位。高志寬,85歲,瀋陽市公安局治安支隊,第一排左屬第五位。吳梅臣,72歲,鐵西商業局,第一排左屬第六位。汪寒光,60歲,瀋陽冶煉廠,第二排左屬第四位。

  據了解,在中國,內角膜病致殘致盲者200多萬人,但目前每年僅有700多位病人能進行角膜移植術,大多數病人只能在黑暗中遙遙無期地等待,而原因就是眼角膜嚴重不足。

  于佐良老人79歲,被稱作“瀋陽倡導遺體捐獻第一人”。工人出生的于老身體硬朗,繃緊的臉部線條透著執著和堅持。他説,一個完好的眼角膜可以讓6個人重見光明。

2009年5月16日,嚴哲從楊東文手裏接過旗幟,遼寧省自願捐獻遺體

  碰到新的朋友,老人就會拉著對方的手,語速很快的講述著鬱積在心中的感受。

  2004年,于老的女兒進入病患晚期,老人反反復復在病房外踱著步,思來想去在考慮如何説“捐獻”那句話。他鼓足勇氣站在女兒病床前,但就是咬著嘴唇,支支吾吾的講不出來。女兒快人快語,“爸爸,不用説,不就是捐獻角膜和議題嗎?沒問題,我同意。”但冷冰冰的現實澆滅了理想的熱情,從上午8點到下午2點,醫院把老人拒之門外。眼角膜採集的最佳時間是逝後的6小時。2005年,一位捐獻志願者逝世,于老連夜撥打電話,和一位相熟的醫院主任説明情況,希望可以儘快採取措施保住眼角膜。深夜裏,對方不耐煩地挂上了電話。

  親人、朋友的遭遇讓于佐良老人徹夜難安,老人這個時候想到了專科醫院——何氏眼科,他説,“何氏名氣大,有聲望。我要去那裏試一試。否則,我死了,捐獻工作誰來做?”事先沒有聯絡,于老帶著老兄弟們找上門去,講明來意,何氏的王天華副院長熱情地接待了老人們。她當場表態,“對於這樣的善舉,我們一定支持。”十多年來凝結在老人心中的堅冰在這一刻開始消融。

丹東愛心協會的“我奉獻,我快樂”徽章

  2004年12月,遼寧省自願捐獻遺體(器官)俱樂部在瀋陽成立。于佐良、楊東文、汪寒光和他們的十幾位老兄弟,簽下了捐獻角膜的公證書,用默默的行動詮釋著以人為本的關愛。據楊東文介紹,目前遼寧已有近4000多人在公證部門進行了捐獻遺體公證。

  多年來的碰壁、冷漠、委屈隨著志願者活動的開展一掃而去。楊東文説,4年多來,從冷冷清清、無人問津到一天內可接2、3個諮詢電話。團隊當中的志願者用不懈的努力一點點拂去世俗的偏見和評價。楊東文説,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參與進來。

  盤錦女孩梁良在過生日的時候找到了于老。在何氏眼科,她用捐獻眼角膜作為禮物送給自己。

  高志寬老人97年就做了遺體捐獻公證,現在還能一口氣做上60個俯臥撐。他説,人生不過幾十年,去的時候,一根頭髮絲你也帶不走,應當實實在在為他人做點力所能及的好事。地震一週年的時候,老兄弟又紛紛解囊,獻上了一顆顆沉甸甸的愛心。

  金誠老人是一個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汽車兵,慘烈的戰爭讓他知道醫療捐獻的重要性。他説,“我捐獻眼角膜給他人,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長。”

  2009年5月16日,嚴哲從楊東文手裏接過旗幟,遼寧省自願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俱樂部丹東分部正式成立。據介紹,嚴哲是丹東第一個進行捐獻遺體公證的志願者。這個樸實的丹東司機話語不多,開口閉口就是一個詞“愛心”。丹東愛心協會振安分會鮑華念叨著,人就應還活著的時候獻愛心,死了也應當獻愛心。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東北新聞網,市建委2009年5月17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遼寧
  • 自願捐獻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