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七旬老人鍾情遺體捐獻事業 嘆個人力量太小(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2: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于佐良,74歲,瀋陽為數不多的遺體捐獻志願者和倡導者之一。

  遺體捐獻:一位七旬老人的事業

  現狀:瀋陽可供醫學解剖屍源太少

  遺憾:制度滯後使大女兒角膜沒有捐成

  期待:不想赤手空拳一個人進行這份“事業”

  9月25日上午10點,一個從瀋陽市大東區打來的電話“安排”了于佐良第二天的“工作”。于佐良一筆一畫地在臺式日曆上記下了號碼。

  從這頁向前翻,一個個對他來説既陌生又熟悉的號碼,佔據了臺曆每一頁的空白、記錄著于佐良簡單而忙碌的生活軌跡。

  臺曆旁邊,兩份材料異常醒目——于佐良和他大女兒自願捐獻遺體的公證書,女兒的那份已然成為遺物。

  “這位老同志想捐遺體,程序上遇到點麻煩,明天我得過去看看……”于佐良放下筆説道,“最近諮詢遺體捐獻的人挺多。”

  “捐了自己才能説服別人”

  于佐良,74歲,瀋陽為數不多的遺體捐獻志願者和倡導者之一。

  于佐良原是瀋陽變壓器廠工藝處的工程師,1991年退休後,在外地做了幾年技術工作,2000年,于佐良辦理了捐獻遺體的手續。

  記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捐獻自己遺體的念頭?

  于佐良:1958年左右吧,那時候好像還沒太提倡呢。

  記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于佐良:在那之前,我身體一直不太好,老住院,經常看到結婚時間不長,愛人死了、孩子死了的,太慘了,可有不少都不知道死因。我那時總想,要是醫學水平高一些,知道是什麼病,這些人可能就不至於死掉了。

  記者:從提高醫學水平想到了遺體捐獻?

  于佐良:當時想的是如果能把死因不明的屍體解剖了,以後不就知道是什麼病了嗎。我就決定,將來把自己捐了,作解剖。打那之後,我就特別留意有關遺體捐獻的事兒,也總去書店買醫書,更認識到了解剖的重要性。

  記者:具體點説呢?

  于佐良:有兩年我總去醫大解剖室,慢慢地知道了,國外、國內的學生多少個人能解剖到一具屍體,像日本每4人一具,輪番解剖,平均每人每年都能解剖到一具,但中國學生往往只是看老師操作、講解,親手解剖的非常少。從1992年以來,瀋陽報名捐獻的有200多人,而真正捐獻的只有30多具,光醫大每屆就有1000多學生,用什麼來解剖?

  記者:這個時候有了組織其他人捐獻的想法?

  于佐良:1997年吧,我的想法有了變化。我覺著自己一個人獻遺體作用不夠大,要是能多點兒人就好了。但是我有沒有能力組織這件事,心裏還畫魂兒(不確定)。

  記者:你就先辦了自己的手續。

  于佐良:是,我獻了,再去説服別人就容易一些。2000年,我在醫大登記,11月21日作了公證。

  記者:家裏人是什麼態度?

  于佐良:在那之前,和家裏人商量,老伴倒沒什麼,説不管。主要就是做兒女的工作,大女兒説:“那是好事啊,爸,我支持你!”兒子説啥不同意。他跟我説,咱們有錢就好好發送(辦喪事),沒錢就簡單點,咱為啥讓人刺(刀割)這刺那、“大卸八塊”的!我小女兒也不同意,説讓別人笑話。

  記者:後來怎麼説服的?

  于佐良:我做了半年多的工作,他們還是不同意。後來我和兒子玩急的了,我跟他吵吵:你做兒女的,讓老人高興才是最重要的,你爸沒什麼願望,就這麼一點想法,你們怎麼就不支持呢……我這一急眼,兒子同意了,後來還去做他妹妹工作了。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東北新聞網,時間為2004年11月11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于佐良
  • 遺體捐獻
  • 個人力量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