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遺體捐獻:使有的人死了還能活著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2: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遼寧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瀋陽市遺體捐獻志願者協會的啟動儀式上,王玉琦老人説他很推崇這句話,他還把遺體捐獻的事兒套用在這句話中:“捐獻遺體就是在為他人奉獻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昇華。”

  古稀老人的“捐遺”情結

  “人老了,也不能夠做什麼了,而如果身後能把遺體捐獻給需要的人和部門,那不是還能以另一種形式來充分實現生命的價值嗎?”昨天,當記者採訪瀋陽市遺體捐獻志願者協會發起人之一的王玉琦時,他説了上面這番話。

  王玉琦説,“捐獻遺體”就是指人在去世之後,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院做教學標本或是進行醫學研究。

  王玉琦今年已是75歲高齡,而出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言談中透著一股子的樂觀與豁達。王老早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多年從事法律教研工作,退休前是瀋陽大學社會科學系的副主任。

  如今頤養天年的王玉琦每天樂呵呵地帶著小孫子逛公園,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但他骨子裏卻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一心想著做點什麼,發揮餘熱,用他自己的話説,那叫“老有所為”!

  談及創辦該協會的初衷時,王玉琦語重心長地説:“這麼多年黨的教育以及法律專業的學習,我把馬列主義學得通透,堅信‘無神論’。其實早在七八年前我就萌發了這個想法,卻一直找不到門路去實現這個願望。我想肯定還有很多和我抱有同樣想法的人,但因為受贈者和捐贈人均不知道該如何辦理這件事情,結果造成雙方難以對接。兩個月前,我偶然認識了于佐良等十幾位熱心於這項公益事業的老人。當時大家都在為此‘孤軍奮戰’,于佐良正為發起和組織捐遺協會奔波于各個相關部門之間,但因為遭遇重重困難而心煩意亂。相識後,我們越談越投機,都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於是我們這些志同道合者下定決心把這件事搞起來、做下去!”

  “獻身”路上,山重水復

  8月5日,《遼沈晚報》公佈了捐獻遺體的聯絡電話之後,王玉琦當天就接到十幾個諮詢電話,這讓他感到很欣慰。不過,王玉琦深感,現在雖然發起人滿腔熱情,又有眾多的支持者,但一些客觀條件還不成熟, 因為這不僅是一項涉及到公安、司法、民政、衛生、教育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還存在著觀念、倫理、風俗等來自社會的種種障礙。

  王玉琦頗有感觸地説,親人的理解是促成此事的根本所在, 因為處理捐贈者的身後事還有很多要靠其直系親屬來做,如果親屬沒有在心理上真正接受這種做法,即便是當事人有此願望,事情最終也很可能擱淺。從了解的情況看,一般都是本人親自到有關部門表達捐獻遺體的意願,而等到向家人表達自己捐獻遺體的意願時,多數親屬都不能接受,遺體捐獻最後難以執行,甚至引發糾紛。

  談到自身的處境,王玉琦現出幾分無奈,他告訴記者,全家6口人,他提出捐獻遺體的想法後,只得到了大兒子的支持,老伴和其餘3個子女均表示反對。少數面對多數,王玉琦採取了“大造聲勢”的戰術,他更是大張旗鼓地張羅捐獻遺體事宜,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這樣,將來自己故去後,因為外人都知道捐獻遺體的想法,家人也就不好不照辦了。

  不過,王玉琦還是很樂觀,他説所有新事物出現都會先遇到阻力,當初女兒結婚沒辦一桌酒席,幾年前將父母的骨灰海葬,這些事都是在重重阻力下進行的,而現在也都能被人們理解了。所以,對於捐獻遺體一事,儘管也會一波三折,但他相信總會成功的。

  王玉琦很讚賞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做法,學生在上解剖課前,先向解剖臺上捐獻者的遺體獻上了菊花,並默哀10秒鐘和三鞠躬。他認為,不論在捐獻過程中,還是在使用過程中都應該體現出“人本思想”。

  需求和供給的強烈失衡

  記者在進一步採訪中了解到,解剖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體結構,而且可以了解疾病的産生和發展過程,因此在醫學院裏,對於老師和學生而言,他們更願意把遺體捐贈者當作“老師”,當作他們教學和科研的無語良師。可現狀卻是“老師”嚴重缺乏,而且數量在逐年遞減。

  中國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教研室王老師透露,現在學校屍源非常緊張,有時緊張到不得不改變教學方法。以前學校年招生四五百人時,如果按照每5名學生有一個解剖標本的比例,每年需要解剖標本100個左右,此外還要考慮標本的損耗問題。而現在隨著連年的大規模擴招,現有的遺體數量已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學校有時候只得在解剖課上使用人造人體標本,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更多時候很多學生只能摸一摸、看一看,根本沒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因此説,成立瀋陽市遺體捐獻志願者協會確實非常有意義。

  對此,王玉琦更是感到責任在肩,且任重道遠。他説,對於捐獻遺體,越來越多的人承認這是一種昭示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高貴品行,但當問及他們自己有沒有勇氣捐獻遺體時,絕大多數人則給予了否定的答案,看來這種高尚的行為現在還很難被普遍接受,尤其是我國對喪葬傳統習俗諱莫如深,於是人們的顧忌難免仍很多。這就要靠政府的鼓勵和媒體的宣傳來形成捐獻遺體光榮的社會氛圍。

  從事法律工作多年的王玉琦提出,應該儘快出臺《遺體捐贈條例》,使捐贈工作有法可依。目前在捐贈立法上還存在著很多空白,如具體規定不夠細緻,各相關部門因為怕承擔民事糾紛等責任、且沒有明確的職權範圍界定而相互推諉,這也不利於工作的開展。下一步,急需明確規定遺體捐獻的原則、行政主管部門和協調部門、接受單位的條件、登記手續、登記表格式、接受人和執行人的義務及法律責任等。

  王玉琦指著一份報紙對記者説:“瞧,人們對遺體捐獻者的態度正在發生改變。”記者從這張報紙上看到,近日北京市政府出資70萬元建立了志願捐獻遺體紀念碑,使志願捐獻遺體者的親人有了一個祭奠逝者的場所,一些市民還向紀念碑獻上鮮花。

  王玉琦充滿信心地保證:“遺體捐獻志願者協會掛牌了,無論今後的路途怎樣,我們都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遼寧日報,市建委2004年8月10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遺體捐獻
  • 俱樂部
  • 于佐良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