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楚國故都湖北沙洋縣 千年“非遺”民俗亟待挽救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2日 14: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沙洋十番鑼鼓”,吹打樂手圍繞在“喜堂”(布幔圍成物)周圍吹奏。 吳奇勇 攝

  圖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沙洋十番鑼鼓”佈置在“喜堂”上方的手工背景畫。 吳奇勇 攝

  圖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沙洋十番鑼鼓”參加的現代婚禮現場,這種形式已經基本退出了婚禮舞臺。 吳奇勇 攝

  中新網荊門2月12日電 (記者 吳奇勇)湖北省沙洋縣多個鄉鎮是楚國故都紀南城所在地,這裡戰國時期就出現的民間吹打樂“榮堂”在經歷了千年後,逐步走向沒落,隨著“榮堂”師傅的逐漸老去,這種傳承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亟待挽救。

  12日,記者沙洋縣曾集鎮農村見到了千年民間吹打樂“榮堂”傳人許新年老人一行。他們正在為當地一農戶結婚“榮堂”。記者現場看見,紅綠黃顏色布幕圍成的“喜堂”安置在場院一角,陳舊的布幕顏色已經很難分清,但從幕布上面的裝飾依然能看出當年曾經的輝煌。許新年老人一行10名樂手有的吹著嗩吶,有的敲著各種不同的鑼鼓。

  許新年老人告訴記者,他們這叫“榮堂”,當地俗稱“十番家什”,據他師傅傳下來説,“榮堂”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楚國很流行,唐朝時期相當興盛,新中國成立後到6、70年代,當地依然可以常見這種喜慶形式,後來洋鼓洋號和各種樂隊興起了,“榮堂”也就逐步退出了競爭的舞臺,只有極少數幾隻隊伍目前還在活動,但是一年也難得有幾次表演的機會。許新年老人説,他今年已經77歲了,這個團隊中最小的也已經53歲,這種音樂形式基本靠口口相傳,由於後繼無人,這種民俗該如何傳承他也沒有底。

  湖北省荊門市群藝館館長成常坤告訴記者,“榮堂”已在2011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申報名為“沙洋十番鑼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主要由當地沙洋縣文化館在負責。記者多次聯絡沙洋方面相關人員,至發稿時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紀南城位於湖北荊州城小北門外五公里處紀南鎮境內,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沙洋縣多個鄉鎮屬於當年都城屬地。(完)

熱詞:

  • 榮堂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沙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