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家樂福曾是中國超市榜樣 傳統盈利模式難以為繼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4日 0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如今的家樂福早已輝煌不在。

  本報記者 吳剛

  煊赫不再的“豪門”

  價格欺詐門、員工離職門、經銷商斷貨門。最近一年來,家樂福麻煩不斷。與上個世紀末剛剛進入中國的煊赫景象比較,這家跨國連鎖零售巨頭已今非昔比。

  1995年,家樂福棉花街開設其在重慶第一家超市時,重慶尚無超市這一業態。當時,重慶零售業主要業態是百貨公司,商場內售賣的商品以百貨為主。今日超市主營商品之一的生鮮,自然也與百貨公司櫃臺無緣。

  “當時家樂福超市營業員穿著統一的工裝,説普通話,使用收銀機,但百貨公司的櫃員甚至還穿著短褲涼鞋上班,用算盤算賬。”重百集團副總經理劉緒文説,家樂福入渝後,重百和重慶本土其他百貨公司開始“師夷長技”,從經營理念、市場理念到具體的商品陳列、商品品類和貨架擺布、動線設計,無一不學。

  2002年,重百按照商品種類,分出百貨和超市兩個賣場。2004年,重百開始連鎖經營。“現場展示用的POP展板和DM單都是向他們學的。”劉緒文認為,對中國超市業態而言,家樂福幾乎就等同於“黃埔軍校”。

  時移世易。如今,家樂福已不再是眾人眼中的超市“一哥”。早在兩年前,家樂福中國在單店銷售收入、年度銷售總收入兩項指標上,已然落後於大潤發,痛失中國外資超市第一寶座;2009年中國連鎖百強排名,百聯、大商、華潤萬家,在整體實力上已經遠超家樂福中國。

  2009年3月,大連家樂福新華綠洲店正式關店。隨後,河南焦作店、佛山家天下店,長春春城店、紹興鏡湖店、西安小寨店相繼關張。2008年,家樂福全球凈利潤銳減44.7%,2009年又再降74.2%。

  供應商話語權日增

  2010年末,因未與家樂福就“進場費”和商品銷售利潤分配方案達成一致,康師傅宣佈對家樂福店大規模斷貨。自此,業內對家樂福“向上遊融資”的商業模式的質疑,被正式搬上桌面。

  康師傅之後,中糧集團、九三油脂等供應商也爆出與家樂福的合作存在摩擦。一位供應商曾抱怨,他們與家樂福2009年的合同扣點數為15%,第二年變成了21%這差不多是食品行業企業所能接受的最高額度。事實上,返點費還只是家樂福供應商所承受負擔之一種,據了解,家樂福的收費項目多達24項。

  此前一直“溫順”的供應商哪來的義氣,敢與家樂福叫板?“翅膀變硬”無疑是主要的一條。

  以康師傅為例。該方便麵品牌一直佔據國內方便麵市場半壁江山。在中高端産品上,康師傅容器面、高價袋面、中價袋面的市場份額更接近70%,擁有強大的單一品類商品話語權。

  實力越來越強大的供應商並不只康師傅一家,“渠道為王”正在變成“過去式”。業內人士指出,在此時勢下,家樂福仍沉浸在昔日由供應商“供養”的陳例中,漠視供應商日益發展壯大的事實,不能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商業策略,被越來越多的“康師傅”杯葛,並不算意外。

  從供應商和賣場之間關係的發展規律看,家樂福“向下”,而康師傅“向上”。現代零售業的根本,就是壓縮渠道空間,最終形成大的零售商和大的廠商的直接購銷關係。過去,“康師傅”們之所以忍氣吞聲,是因為尚未形成規模,作為相對分散的超市供貨群體,他們在面對強大超市網絡時往往缺乏話語權,從而為超市的收費模式,留下了生存空間。但隨著市場的成熟、企業品牌、規模效應的顯現,供應商的話語權與日俱增,以往那種依靠支付高額費用方能獲取渠道的舊模式,其存在的合理性逐漸喪失。

  家樂福遭遇康師傅杯葛,堪稱中國商業零售領域供應商和大賣場“搶話筒”的一大標誌性事件,話語權的轉換似乎已不可避免。

  從家樂福眼下在另外兩個亞洲國家的境況,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推演其今後在中國市場會是怎樣

  在日本,家樂福只有55%的商品是直接從廠家進貨,另外45%必須經由中間商,而且這些中間商大都受控于幾大實力雄厚的財團,家樂福根本無法對其徵收“進場費”。

  在韓國,家樂福曾經強迫供貨商削價向其供應商品,並收取高額入場費。供貨商曾將此事向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反映。2006年7月,該委員會責成家樂福加以改正,並對其處以146萬美元的罰款。

  傳統盈利模式難以為繼

  目前,國內外大型連鎖零售商的“掘金”方式大致有四:商品進銷差價、優化供應鏈成本、壓縮管理成本、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以及各種銷售返傭折扣。業內人士認為,家樂福的主要盈利方式,至今仍鎖定最後一種,即“向供貨商要利益”或曰“向上遊融資”。數據顯示,家樂福的收益,約有30%-40%來自進場費。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被供應商視為“盤剝”的做法,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商業末流。5月10日,原國美董事局主席陳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國美的好日子要結束了,因為無論消費者還是供應商都想擺脫“高價”賣場。陳曉與國美的恩怨暫且不提,賣場的“高門檻”遭人詬病甚至痛恨,確是事實。

  和家樂福的衰落形成對照的是,同為零售業巨頭且主營業務與之無異的沃爾瑪,去年仍高踞世界500強頭名。2010財年,沃爾瑪的凈利高達148.48億美元,而同期家樂福的凈利僅僅為42.73億美元。

  沃爾瑪為何能成為“常青樹”?在技術、IT方面的持續投入,通過建立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和物流配送系統來降低成本,通過商品進銷差價獲取利潤。

  此外,和家樂福以渠道費用、供應商佔款為主要利潤來源的模式不同,沃爾瑪並沒有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在中國,沃爾瑪分沃爾瑪(中國)和沃爾瑪全球採購兩大板塊,並以此獲得“左手虧了右手補”的騰挪空間。為擴大盈利空間,沃爾瑪還把産業鏈往上遊延伸,把觸角伸向了製造業。

  目前,在沃爾瑪賣場銷售的部分商品並不來自於供應商,而是沃爾瑪自己的工廠。2006年,沃爾瑪的自有品牌佔全部銷售商品的份額為2.25%,2008年是10%,到2010年則提高到20%。自有品牌通常能便宜到20%—40%,從而增強其競爭能力。

  盈利模式的陳舊單一,讓家樂福越來越多地品嘗到苦澀。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家樂福曾先後被迫撤出英國、瑞士、美國、墨西哥、韓國、俄羅斯市場;2010年,家樂福開始出售其在東南亞、南美的門店。今年4月20日,日本零售巨頭永旺正式接手家樂福在日的6家門店,家樂福在日門店至此全軍覆沒。

  不接“地氣”亦是敗因

  與家樂福垂垂老矣的形象形成鮮明對照,中國內資超市近年正呈現蓬勃之勢。

  2010年,以生鮮超市為主業的永輝在A股上市,招股説明書顯示,永輝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4.58%,凈利潤同比增長64.82%。2009年,這兩項數據分別是49.25%和18.58%。

  在重慶,永輝去年新開店14家,實現銷售收入50多億元,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增加50%以上。

  其他幾家重慶本土超市,去年的表現也相當不錯。重百2010年財報顯示,當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9.60%,利潤增長237.84%;專以社區為主要市場的重客隆,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20%。

  以區縣為主要陣地的新大興,則與重慶鹽業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後者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獲得新大興51%的股權。業內人士指出,國企相中民企,主要是看中其盈利能力,這説明新大興的盈利現狀和預期都頗讓人看好。

  商業運作經驗、採購成本和供應商資源整體弱于外資超市的內資超市,為什麼能夠成為後起之秀?

  “因為我們更了解中國國情。”永輝重慶區域總經理李國認為,中國消費者對價格尤其敏感,低價首先能匯聚人氣,以此帶來的銷售增長能衝平貼價商品造成的損失。同時,政府講民生,企業在商品“保供”上作呼應,也有利於培養外部關係、樹立公眾形象。

  在李國看來,某些外資超市嚴格遵循近乎公式的價值規律,在節日期間根據部分商品需求量大增而提價,看似隨行就市,其實並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的習慣,進而會影響後者對商家的評價。

  李國稱,永輝符合重慶“市情”的“直採”模式,也優於外資超市的經銷商模式。他介紹説,所謂經銷商模式,即超市把場地“租給”經銷商,促銷人員由經銷商提供,服從超市統一管理,超市利潤來源於通道費和銷售提成等。而直採則是超市直接現款從農民和廠商手中購買貨物,然後由超市自己組織力量在自己的賣場銷售。通過部分直採繞過經銷商,永輝目前能做到讓部分商品價格比外資賣場低3%。

  和永輝動輒近萬平方米的賣場規模不同,專走社區路線的重客隆最大店面雖不過4000平方米,小于其它超市,但130多家門店卻讓他們擁有了外資超市難以比擬的網點優勢。由於是立足社區業務,重客隆有針對性地主打中低端商品,同時更多地選用下崗人員充任員工,以此降低人力成本。

  “重慶的商業格局是多中心多組團,組團間的交通並沒有平原城市那樣方便,所以小而分散的超市反而有市場,這與外資超市在國外城市習用的做法不同。”重客隆總經理王強認為,對外資企業來説,深度研究中國國情,在技術上並無難度,但囿于“身軀龐大”帶來的體制痼疾,以及長久以來順風順水經營導致的因循心態,都難免使其對市場變化不夠敏銳。

  對於跨區、跨市、跨省乃至跨國的連鎖零售企業來説,若然不接“地氣”,後果自然很嚴重。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家樂福
  • 中國超市
  • 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