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法治圖文 >

中國海事糾紛迭起 境外海事仲裁敗訴率高達90%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3日 02: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

  航運市場低迷 海商糾紛迭起

  境外海事仲裁十案九敗出路何在

  記者在最近的採訪中了解到,今年以來,國際航運和造船市場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出現全面下滑態勢,與之相關的船舶代理、貨運代理行業也隨之陷入低谷。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低迷期仍將持續,而這正是海事糾紛的高發期。

  專家指出,受合同條款、法律背景、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海外海事仲裁的敗訴率高達90%。要有效維護企業的海外權益,不僅要提高企業的風險防範意識,同時還需構建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環境,鼓勵海外仲裁“內遷”。

  航運造船市場慘澹企業海商糾紛纏身

  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航運、造船及相關行業出現“二次探底”,重回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低潮。航運經濟上下游都處於經營慘澹的局面,涉及貨運代理、租船造船合約的一系列糾紛讓我國企業蒙受損失。

  英國百力馬航運公司總裁鄧尼斯告訴記者,受全球航運需求疲軟的影響,航運公司的油輪、幹散貨、集裝箱等幾乎所有子行業都出現全面下滑,不少企業不得不選擇取消新建船以減少風險,由此,引起了航運公司與造船公司之間的利益糾紛。

  航運市場低迷的原因在於貨量的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運價急劇下滑。達飛航運中國區總裁王保裁告訴記者,從今年6月份開始,航運市場呈現“二次探底”。目前,歐洲、地中海航線的運價已經從1500至2000美元每箱下降至500美元每箱,艙位利用率也只有80%至85%。

  航運公司為應對運價下滑,只能想方設法減少開支,這意味著造船市場的需求疲軟。熔盛重工(集團)公司副總裁陳文軍説,今年上半年全國50%的造船企業都沒有接到訂單。同時,船價也在持續下滑,加上成本上升的壓力,即使有訂單,船企也不敢盲目接單。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場低迷仍將持續。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巽良説,市場低迷期正是海商糾紛的高發期,越是經營困難,企業越是希望通過法律途徑減少自身損失。

  事實印證了專家觀點,這是今年兩起業內十分關注的具有代表性的海外海商糾紛。

  今年上半年,全球首家廉價航運企業———挪威TCC公司因經營不善,出現大幅虧損而停航。為了彌補虧損,TCC公司決定向80多家中國貨代提出索賠,理由是這些貨代獲得了優惠運費,卻沒有按照協議完成最小承諾貨量。這些遭到索賠的中國貨代,少的要賠6萬美元,多的要賠30多萬美元,總賠償金額超過2000萬美元。

  大型航運企業也未能倖免。中國遠洋集團公司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與一些海外船東簽訂租船協議,當時的日租金高達8萬美元/天,而其後市場運價大幅下跌,到今年8月已跌至1.8萬美元/天。中國遠洋提出和船東重新商定費率,但遭到部分希臘船東拒絕。雙方由此産生糾紛,希臘船東甚至扣押了中國遠洋至少3艘拖欠租金的船舶。

  海外仲裁敗訴率高欠缺合約意識吃了虧

  目前,我國企業的海外海商糾紛大多仍選擇到倫敦仲裁,但受法律背景、文化背景、語言溝通、合同文本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的敗訴率非常高。

  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秘書長蔡鴻達説,倫敦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事仲裁地,集中了全球約70%的仲裁案件,而我國企業在倫敦仲裁時,敗訴率高達90%。中國遠洋被扣船的糾紛中,希臘船東提出去倫敦仲裁,最終中國遠洋只能履行合同,重新支付租金。在整個事件裏,中國遠洋的國際聲譽也受到損害。

  敗訴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海外仲裁我國企業天然不具備優勢。“目前,海外主要仲裁地是倫敦,英國法律體系與中國的不同、以及倫敦仲裁員對中國情況不了解,都是造成敗訴的原因。”蔡鴻達認為。

  第二,我國企業缺乏合約意識,訂立合同時風險條款欠缺。以中國遠洋的案例為例,“從情理上説航運公司和船東是合作關係,中遠遇到困難,船東應該有所讓步。但遺憾的是,中國遠洋簽的租船合同中缺乏風險對衝條款,幹的是一錘子買賣,碰到有些強硬的船東無處講理。”蔡鴻達説。

  在航運公司延遲交付等糾紛中,我國造船企業也吃過“啞巴虧”。劉巽良説,由於對合同條款摳得不嚴,很多時候中國企業“有理變成無理”。“比如外國航運公司因資金困難,希望中國造船廠延遲交船。在這個時候,按規則中國造船廠要走通知、鑒證等一系列程序,而現實中很多船廠並未嚴格執行,等到別人告上門來,才發現自己成了違約者。”

  第三,行業經營不規範。比如,在國內租船市場,不少企業是靠在出租方、租船方中間吃差價而盈利的,而在國際市場,租船價格是透明的,經紀人靠收取合理的佣金而生存。國內這種不規範經營的現象也容易惹上糾紛。

  營造國際化法律環境鼓勵海外仲裁“內遷”

  倫敦航運歷史悠久,擁有眾多國際海事組織,且當前的造船合同多是外方制定的,主體是英國法律,當然也適用於倫敦仲裁。要有效維護我國企業海外權益,吸引企業在國內仲裁,需在借鑒倫敦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環境。

  我國的仲裁製度與英國不同。我國實行機構仲裁,即當事人需要在仲裁機構提供的仲裁員名單中進行選擇。從現實情況看,大多數海事仲裁員都是律師,而解決海事糾紛有時更需要技術知識而不是法律知識。而倫敦承認臨時仲裁,即只要符合一定資質的人,都可以被當事人選作仲裁員。這些人可以是律師,也可以是航運經紀人、驗船師,有很大的自由性。

  “要改變法律需要經過很多步驟,但可以做一些改進。比如,在指定的仲裁員名單中,增加人數,並吸收律師之外的專業人士參與。儘量提高當事人選擇仲裁員的自由度,以此增加國內仲裁的吸引力。”劉巽良建議。

  同時,專家認為,司法層面也要做一些調整。我國當前實行的《仲裁法》是1994年通過的,其中規定合同上寫明仲裁機構名稱才是有效的。但按照國際慣例,合同上僅註明仲裁地點。“這就造成很多約定在上海仲裁的案件,我們不敢接,因為很可能是無效的。可以由地方司法機構出臺司法解釋,明確仲裁地點的有效性,這樣可以有效增加在國內仲裁的海事案件。”蔡鴻達建議。

  此外,“需制定主體是中國法律的造船合同,這是一項基礎工作。現在已經推進,還需要更多地獲得市場的認可。”蔡鴻達説。

  專家解讀

  去香港新加坡仲裁是個選擇

  王英波

  中國的海事仲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擁有很多包括外國專家在內的海商海事專家,在國際海事仲裁領域有比較大影響。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海事仲裁的中心依然在倫敦。

  首先,英國是老牌的航運強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完備的航運法律體系,擁有很多可供參考的案例和專家群體,其影響仍然很大。

  第二,英國的判例法在英聯邦國家實行,涉及這些國家的合同時,外方幾乎無一例外堅持適用英國法,在英國仲裁。對中國企業而言,合同中適用英國法、在英國仲裁,意味著除了差旅等費用外,必須在聘請國內律師的同時,還要聘請英國律師,而英國律師的費用普遍比國內律師費高,且按小時計費(有時複雜案件可能同時幾個律師計費),有的案件曠日持久,一拖可能很多年,律師費是很大開支。很多案件其實打到最後就是拼財力,國內財力不足的企業有理無錢難免不利的結局。我們在工作中,也經常建議國內企業訂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仲裁的條款,但是通常都被外方拒絕,國內企業為了做成生意,也只好同意。

  第三,海商海事業務通常都是格式合同,早已擬好的法律適用和仲裁條款根本不容中國當事人提出修改意見。這些條款依據其適用的法律判斷其效力。因此,中國合同法關於對格式條款效力的限制規定不適用,無可奈何。

  第四,仲裁法需要修改。關於仲裁條款效力的規定過於嚴格,使很多仲裁條款歸於無效,使得中國仲裁機構失去管轄權。

  第五,國外當事人對在中國仲裁心存疑慮,他們眼裏中國法制不健全,專家也沒有英國多,是遠不能與英國相比的。這裡有誤解,也有我們的現實情況。

  第六,合同適用哪國法律,在哪仲裁,歸根到底是合同當事人談判實力的較量,甚至是國力的較量。

  第七,仲裁結果輸或贏與地點沒直接聯絡,但是在境外仲裁確實對中國企業比較被動。建議國內企業在合同中爭取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仲裁。如果對方不同意,也要堅持適用中國香港法律到香港仲裁,很多外方能接受,適用新加坡法律並到新加坡仲裁也是一個選擇。我們曾經代理客戶在倫敦、巴黎、蘇黎世等地仲裁,這些地點確實有很有名的專家,但是費用也確實不菲。如果企業不得不到境外仲裁,在財力允許情況下,建議指定當地的著名專家做仲裁員,找經驗豐富的律師代理案件,做到輸贏心裏明白。如果財力不允許,可考慮和解。

  (作者為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夥人,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更多內容:

   兩個月八處樓盤遇退房糾紛 誰該為"退房潮"負責

   調查指香港51%富裕家庭涉糾紛 財富繼承是誘因

   民間借貸糾紛案增長迅猛 異化問題致法律適用難

熱詞:

  • 海事仲裁
  • 仲裁員名單
  • 臨時仲裁
  • 艙位利用率
  • 海事糾紛
  • 航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