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醫改辦詳解大病醫保:按看病費用而非病種劃分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7日 10: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記者李瑩 張晉龍 馮文雅

  福建廖禎鱗“賣兒治病”事件、廣州貧困重病患兒小碧心無錢看病……一直以來,得大病看不起成為令群眾憂心的問題。近日,國家發改委聯合衛生部、財政部等六部委發佈《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的參保(合)人啟動大病保險工作。這項新政因為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而引起網友高度關注。5日下午,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徐善長接受新華網《第一回應》欄目記者專訪,解讀網友關心的“大病保險”熱點話題。

  新華網記者:大病醫療保險對老百姓看病會帶來哪些變化與切實的利益?

  徐善長:大病醫療保險是基本保險延伸,解決人民群眾因病返貧、因病致貧

  8月30日,發改委聯合衛生部、財政部等六部委發佈《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主要對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的參保(合)人,啟動大病保險。從相應參保資金結余中劃出一定額度,採取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大病保險的方式,在基本醫療保障的基礎上,對大病患者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給予進一步報銷,形成政府、個人和保險機構共同分擔大病風險的保障機制。

  這項政策引來網友較好。“‘大病醫保'是件好事,尤其對於貧困家庭來説,無疑撐起了一把保護傘。”網友“聞新問行”説。更多網友提出疑問,作為一項重要的社保制度,這項政策能為老百姓帶來哪些切實的利益?

  徐善長介紹,大病保險文件出臺後,意義多重,最重要的意義也是中心目的是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切實問題。

  “我們現在醫保體系中,基本醫保是主體,商業健康保險是補充,醫療救助是兜底。大病保險是基本醫保的延伸,所以大病保險制度的建立是健全我們整個全民醫保網絡體系重要環節。”徐善長説。

  “十二五”期間,我國醫改面臨三項重點任務: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醫保、醫藥、醫療三輪驅動,協調發展。

  “大病醫保”建立後,醫保體系的車輪不斷向前完善,對於醫藥、醫療發展又有何作用。徐善長表示,大病保險會促進醫療、醫藥同步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基本醫療的保障水平,使我們的人民群眾有更多的信心去消費,總體上拉動內需上也會起很大的作用。

  新華網記者:“大病醫保”中的“大病”如何劃分的?

  徐善長:“大病醫保”中“大病”不按病種劃分而是按照看病費用

  大病醫療保險政策出臺後,網友除了關注能為自己帶來哪些福利外,最困惑的問題是“大病”是否指平時觀念裏難以救治的重病?對此,徐善長説,“大病”首先不是醫學的概念,不是一個病種的概念。最終的落腳點是患者看病費用。

  據了解,此次制定政策過程中,各有關部門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的定義,即:一個家庭強制性醫療支出大於或等於扣除基本生活費(食品支出)後家庭剩餘收入的40%。如果出現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這個家庭就會因病致貧返貧。

  “我們將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換算成國內相應統計指標,按2011年數據計算,當城鎮居民、農民當年個人負擔醫療費用分別達到當地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時,就會發生災難性醫療支出,可能會發生因病致貧返貧。我們由此來確定患大病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屬於大病保障的內容。”

  徐善長進一步解釋,“此次政策提及的大病是指人民群眾患了大病以後的高額醫療費用,而不是一個病種或者某個病種。比如闌尾炎腹膜炎、腸粘連等並不算大病,但有時手術過程中引起並發癥,造成費用大額增強,這種高額費用就自然進入了大病保障範圍。”

  新華網記者:“大病醫保”的報銷比例是否有封頂?患者是否還需要再額外繳費,老百姓的負擔會不會反而增加了?

  徐善長:“大病醫保”從基本醫保基金中籌資,不需個人額外交錢

  大病保險針對參保城鎮居民與新農合參保人員,有網友疑問,大病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如何,是否有封頂?

  徐善長説:“醫保報銷問題是大病保險政策中的重要突破,此次大病保險的籌資明確,不再讓人民群眾額外交一筆保險費用,而是從基本醫保基金中切一塊作為大病保險資金。”

  據了解,2012年,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籌資水平是300元,其中財政支出240元,個人支付60元,“大病醫保”資金問題主要在這些資金裏解決。由於“大病醫保”覆蓋全民,有網友擔心在很多中西部等較為貧困地區,醫保資金是否會出現結余不足現象。對此徐善長告訴記者:“對沒有醫保結余的地方,每年基本醫保都有新的籌資可以及時調整。由於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一致,因此具體籌資以及合規醫療費用的標準,由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細化的報銷比例的保障政策。”

  “文件要求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大病醫療保險的實際報銷比例不低於50%。按醫療費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原則上醫療費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首先基本醫保按照政策範圍內報銷,報銷完以後剩下的費用,包括單次住院個人負擔的醫療費達到了大病的標準,累計一年當中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達到了大病的標準,大病醫療保險再次進行報銷。”徐善長説,“以前一個群眾患大病以後,有一半的費用是靠自付來解決,他的經濟負擔很重,現在在基層醫保報銷基礎上,‘大病醫保'再次報銷50%,這更大程度地解決老百姓的醫療費用負擔問題。”

  此外,徐善長介紹,患者報銷結算為確保群眾方便、及時享受大病保險待遇,提供“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此方式就是在醫院看病的費用通過刷卡等方式就可以及時結算,而不需要基本醫保報銷完了以後二次到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報銷。”

  新華網記者:“大病醫保”政策出臺是好事,但是這是否會在短時期內引起醫療需求方面的暴增?

  徐善長:已制定政策應對大病醫保落實後短期內引起醫療需求的上升

  由於過去有患者因費用高看不起病的累積現象,很多網友普遍擔心政策落實後會不會在短期內引起醫療需求的上升。網友 “一葉”認為:“大病醫保出臺後解決很多人看不起病的問題,可是也不可能排除過度醫療等現象。”

  針對網友的問題,徐善長坦言,在研究制定文件過程中這是反復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有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後費用有正常的增長,比如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尤其醫療消費的需求也慢慢增加;二是由於大病保險出臺以後,釋放了一些正當醫療需求,過去很多老百姓因為沒有大病醫療保險有病總是扛著,有了大病保險之後,老百姓得大病敢去看病了,那麼這樣的需求釋放是合理的;還有一點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也是防範重點,就是有可能誘發一些不合理的就醫和過度醫療。”

  據了解,針對這三種情況,有關部門已制定應對措施。徐善長介紹,這次出臺的大病保險政策文件屬於指導性文件,很多指標由於考慮到全國各方面差異太大,因此沒有具體量化,而由地方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其次是文件中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各地在執行這個政策的過程中,需要先選擇試點城市,成熟後再擴大範圍推廣,各省(區、市)要將本省份制定的實施方案報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衛生部等政策制定的有關部門進行備案。此外,推進大病保險這項工作的同時,也要同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大對醫療費用的監控。使一些不合理的診療行為和用藥行為受到嚴格的控制。通過不斷地完善政策,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統籌層次,減少波動性,增強抗風險能力。

  “比如現在新農合還是以縣級統籌為主,居民醫保地市統籌多一些。我們現在文件要求要堅持以地市統籌為主,基金的池子大了、資金的容量大了,抗風險能力就強了,所以進一步提高統籌層次,這也是下一步醫改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徐善長説。

  新華網記者:引入商業保險機構是否會出現風險?

  徐善長:商業保險是大病保險政策的亮點,體現政府的要求,不能按照一般商業保險的做法,追求高利潤

  大病保險政策中,將大病保險通過商業保險機構承辦是網友一直爭議的問題。有網友認為,大病保險向商業保險機構敞開大門,對保險業是好事,但畢竟這涉及到每個老百姓切身利益,存在的風險不得不考慮。

  “引入商業保險是這次大病保險政策中的突出的亮點。”徐善長説,大病保險它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商業保險産品,商業保險機構雖然是社會化、市場化的企業,但它是根據政府的要求量身定做的一項特殊保險業務,政府在大病保險組織、籌資、報銷政策制定以及監管等方面體現政府的要求,不能按照一般商業保險的做法,追求高利潤是不行的。

  徐善長告訴記者,他們對此的基本原則是明確界定了商業保險機構要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嚴格控制商業保險機構的盈利率。

  雖然有明確的界定,但是引入商保機構以後,由於商業機構是追逐利益的,怎麼能做到保本微利,體現政府的要求?

  徐善長介紹,現在對這方面有類似于“防火墻”的監管措施。“我國商業保險監管機構保監會,正在制定有關加強對商業保險機構監管的配套文件,針對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業務制定專門的辦法。此外,財政部門也在制定大病保險的配套文件,利用基本醫保基金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大病保險明確相應的財務列支和會計核算辦法,加強基金管理。這兩個辦法有望儘快出臺。

熱詞:

  • 大病
  • 商業健康保險
  • 馮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