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3300萬失能老人身處窘境 多數養老院不願接收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0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稱為“失能老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失能老人的生活狀態也體現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專家稱,我國護理服務壓力超過任何國家

  家庭負擔過於沉重、養老機構不願接收,我國3300萬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稱為“失能老人”)“失落”重重。

  “作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面臨的照護服務壓力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説,失能老人的照料護理已成為非常急迫的問題,現在失能老人護理大部分還是靠家庭解決,而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空巢,靠獨生子女解決失能老人護理問題越來越難。

  我國首次“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顯示,2010年末全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有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萬,佔在家庭居住老人口的6.4%。預計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將超過1200萬人。

  在我們這個老年人最多的國家,越來越多失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正在考驗養老體系的建設,也使得養老問題更加凸顯。不少專家建議,應構建社會支持網絡,確保“老有所養”。

  生活自顧不暇 生命不知所終

  “唉……我實在沒力氣給他換尿布了,但又沒有任何辦法。”72歲的賈治蓮唉聲嘆氣地説,自己還患高血壓、風濕病,有時候暈得什麼都不知道,照顧丈夫真是力不從心。

  賈治蓮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南關街道辦事處居民,大她7歲的丈夫李世英因患腸癌已臥病在床1年多。老兩口膝下只有一個養女,女婿已過世,女兒在外邊打工邊照顧14歲的外孫,無法長時間照顧父親,所有重擔全落在了母親身上。

  《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李世英的床尾放著一大包成人尿不濕。賈治蓮解釋説,用尿不濕雖然貴點,但省得換洗。她無奈地説,丈夫大小便失禁,加之長期起不了床,脾氣也大,很難照顧,“我自己千萬不敢再生病,我要是病了,丈夫就更沒辦法了”。

  記者近日在寧夏、山東、吉林、陜西等地採訪發現,許多失能老人的護理壓力主要壓在家庭成員身上,不少“護理員”就是自己的老伴。

  除臥床的失能老人外,一些高齡空巢老人儘管沒有臥床,但已沒法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實際上已半失能,他們往往靠自己苦撐著和社區、鄰居的幫助而生活。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營市西街社區居民李仲英今年78歲,她的老伴得帕金森症癱瘓多年。“老伴病成這樣,自己一個人根本照顧不過來,幸好有政府免費提供的每月30個小時居家養老服務,能減輕點壓力,但更多還是得靠我照顧。”李仲英説。

  還有部分高齡老人,則承擔著沉重的家庭負擔,對生活沒有一點希望,面臨的是重重失落。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公山灣村今年84歲的白和老人,不光享受不到子孫的照料,反而還承擔著照顧兒子的重擔。老人老伴去世多年,今年43歲的兒子白雨兵3年前因車禍脊椎粉碎性骨折,兒媳5年前因車禍身亡,14歲的孫子在50多公里外的旗裏上初中。因兒子傷勢嚴重,行動也已不便的老人每天得為兒子做飯、服侍飲食起居。白和老人摸著眼淚説,眼下全家3口人靠他每月204元養老金和兒子每年4000元低保金維持生活,“我這把老骨頭如果不在了,真不知道兒子和孫子怎麼生活呀”。

  護理難度較大 養老院不願接收

  眼下,許多失能老人已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由於護理難度較大,他們想進養老機構卻往往會遭到“婉言拒絕”。一些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照顧失能老人工作量大,特別是容易出現意外,大多數養老院不願接收他們入住。

  吉林省長春市華宇老年公寓負責人張亞軍表示,養老院會“酌情選擇”入住老人,對於那些“可留可不留”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一般不會接收。養老院本來護理人員就少,工作量大,照顧失能老人根本就忙不過來。現在他們的老年公寓裏40多名入住者基本都是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王廣州研究員説,失能老人養護收費相對要高,這原本是不錯的商機,然而養老機構普遍不願接手這“燙手的山芋”,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危險性太大。失能老人一旦發生意外,家屬一鬧事,賠償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對民辦養老機構來説,也許幾年的辛苦就白費了,且會對養老機構的聲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入住率,養老機構得不償失。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一些患有疾病的老人常年“蝸居”家中,生活質量偏低,日子過得較為苦悶。

  今年64歲的趙秀英,家住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的金達萊小區。記者來到她家時,正趕巧碰到她和老伴吃晚飯,房間的燈光很暗,屋裏的傢具顯得很舊,地上鋪著地板革。兩人的飯菜十分簡單,一份粥一份鹹菜。

  趙秀英患有腦血栓,行動不便,大多數時候一個人待在家中。她的女兒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一次。平常在家和老伴之間“也沒啥好説的”,也看不到外人,再加上兩人靠低保生活的日子十分拮據,讓她覺得非常孤獨、苦悶,晚上經常睡不著。她説“就想找個人説説話。”

  “安度晚年”難保證 社會支持網絡須構建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寧夏、陜西、山東等省區的一些山村了解到,60歲以下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許多高齡老人生活水平較低,且不少空巢老人飲食水準多年未改善,有的甚至仍吃著與30年前沒啥區別的飯。

  兩塊饃,一碗開水,是陜西省藍田縣普化鎮胭粉臺村73歲的孫廣玉老人的午餐。曾接連遭遇次子、三子和老伴去世的他,5年前因腦中風留下半身不遂後遺症,唯有右手能動,勉強做些家務。

  “好幾年沒聞到肉香味了。”孫大爺説,他一年四季主要靠饃和開水度日,靠撿破爛為生的大兒媳婦隔十天八天前來幫他蒸一兩鍋饃,自己偶爾煮點麵條和稀飯。如今他自己全靠每月60元的低保金生活,穿的都是別人送的舊衣服,每月還需花30多元藥費。“農村人混一天是一天,將來的事情不敢想了。”

  不少專家表示,空巢老人特別是失能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凸顯,應及早著手構建失能老人養老社會支持網絡,確保失能老人老有所養。首先,政府應建立失能老人特別是失能空巢老人重點保障機制。其次,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再次,建立養老機構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另外,還應制定相關標準,以使相關服務的發展專業化、規範化。

  獨居老人“空巢”又“空心”生活無滋味

  “精神空巢”造成心情壓抑易引發意外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我國老年人比例較高,而老年事業開展較晚、投入不足,一些城市的空巢老人普遍面臨生活水平偏低、醫療條件較差、常年心情鬱悶等困難。“空巢又空心”往往使老人了無生趣,甚至瀕臨絕望。面對20年後全國8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1億人的現實,我國“社區養老業”作為“居家養老”的補充形式,亟須加速發展。

  蝸居生活索然無味

  “每天像窩在鴿子籠裏一樣。”患有心臟病的呂奶奶説,她平常很少出門,怕在外面暈倒。自己在家每天用一個舀水大鋁勺做兩頓麵條,“吃罷就幹坐著”。子女經常給她錢,送來的食品總也吃不完,不受餓也挨不著凍,只是無盡的“寂寞難以打發”。

  今年83歲的呂奶奶家住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富強路1號街坊,她有四子三女,大兒子今年65歲,小兒子也已44歲,共有9個孫子孫女,去年又添一曾孫,可謂“四世同堂”。不過,24年前老伴去世後,她就獨自生活。“孩子們倒是經常來,但看一看很快就忙自己的去了。”呂奶奶説,當年家裏人多,搭了兩個上下鋪,三兒子還常年打地鋪。現在家裏空空落落的,46平方米的房子她覺得“大得不得了”。

  “最盼望過年,像小孩子一樣了。”呂奶奶苦笑道。只有每年春節期間子女們才能回來聚一聚,但往往正月初五六開始,“家在外地的要回去,本地也要忙他們的工作,又剩下我一個人”,剛剛“熱乎”起來的心窩又復歸寂寞。

  “空巢”又“空心”,是許多獨居老人面臨的共同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天盛社區76歲的汪秋菊老人,獨子常年在外地開油罐車,三四個月才回來一次。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等疾病,嚴重糖尿病引發了白內障,她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路,去年因此摔斷了腿,鋼板至今還沒取出來。為此,她很少出門,只是偶爾出去買點菜和饃饃回來。兒子擔心她再出意外,每天下午都會打電話問她身體如何、吃啥了。“我現在每天就等著兒子5點鐘的電話了!一個人在家裏很孤獨,然而待不住也要待,沒事就在屋裏轉圈圈,人真是老不得!”

  缺乏子女關懷,已是空巢老人難言的心病。吉林省長春市78歲退休職工蘇振成告訴記者,在外地工作的兒子與女兒每年回來一次,每次都待不了幾天“兒女一走,屋子一空,就犯了心病,活著真沒啥滋味”。

  “常年沒有好的活動場所”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在一些老工業城市和建城區有點兒年頭的地方,不少老社區成為老年人的集中居住地。這些社區內,往往樓房陳舊、院落破損,基礎設施多年沒有增補,缺乏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與設備。

  1984年建成的銀川市興慶區清河社區6000多人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774個。一些老人説,他們平時玩撲克牌、下象棋都沒個地方去,只能在樹蔭下進行,而一到漫長的冬季所有的活動進行不了,過得很鬱悶。喜歡唱秦腔的空巢老人康進民説,他經常去附近民辦秦腔劇場聽戲,一次花10元錢。他説,聽戲只能過過“幹癮”,社區一些有同樣愛好的老年人更希望能組建自己的團體,但缺乏場地。居委會主任歐學銳介紹,社區裏群眾可活動的場地僅有一個50多平方米的居委會會議室,許多活動沒法開展,社區每逢國慶節、元旦開展居民聯歡會時都得到附近租場地。

  “由於缺少文化娛樂活動,老人們心裏壓抑、孤獨,離婚率和自殺率比較高,經常發生意外。”吉林省長春市正陽街道互助社區黨委書記梁艾林説,近幾年社區空巢老人明顯增多,這一群體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

  梁艾林介紹,去年社區的張大爺曾試圖自殺。70多歲的張大爺家庭條件不錯,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但由於孩子不在身邊,經常和老伴常發生爭執。後來,兩人矛盾越來越大,辦理了離婚手續。因無傾訴對象,張大爺逐漸患上抑鬱症。一天晚上,他用剪刀使勁剪手腕上的血管。獲救後的張大爺表示,精神極度空虛,每天沒人説話,和老伴離婚後,逐漸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除了缺少活動場所,使得不少空巢老人精神上感到沒有樂趣之外,物價上漲影響生活,也是城市空巢老人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海南省三亞市朝陽社區72歲的老人陳榮春,多年獨自一人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裏。陳榮春説,平常生活主要靠每月330元的低保和每月100元的遺屬費。“現在什麼都貴,連粉湯都漲到5元一碗了。雖然住在城裏,但我從來不捨得去外面吃早餐,都是在家煮點稀飯。”

  “生活上問題大家一般都能克服,關鍵是精神上沒有依託很難熬。”蘇振成老人説,兒女在雲南和遼寧工作。為打發時間,他參加了社區藝術團,負責樂器伴奏。“一週幾次活動是我感覺最充實的時候,希望政府能多建社區老年人活動場所,多組織老年人開展文娛活動。”他説,別小看這些活動“它能給人寬心呀”。

  社區養老業須加速發展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一些基層街道辦事處幹部認為,關愛“空巢”老人,應當廣泛動員包括志願者在內的社會力量,上門幫助老人們排遣寂寞、幹一些家務活兒。另外,政府應在社區建立適當規模的場所,組織老人活動,為他們提供醫療衛生、心理諮詢、家政等服務,也可以引進企業開展公益性老年人綜合服務項目。最終,讓90%的老人居家養老,6%的老人進養老院,4%的老人能得到特殊護理,這樣的結構模式符合我國的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研究員説,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人均壽命增加了,但老年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沒有太多延長。目前,全國80歲以上喪偶的老人大約佔到一半,生活不能自理的也大約佔一半。估計20年以內,全國80歲以上的老人要達到1億人以上。這必然會加大社會醫療保障壓力,而且會是“無底洞”式的。當前,我國應對老齡化加速的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因此,應當及早動手謀劃健全養老體系。

  不少黨政機關幹部表示,老年人事業工作的壓力與日俱增,這必然會增加社會管理成本。就我國龐大的老人群體而言,最適合推行“居家養老”模式。眼下,最需要幹的工作是,完善居家養老體系,應當將居家養老場地納入社區建設規劃。(本版除署名稿件外均由記者賈立君、宗巍、曹健、楊一苗、潘林青、周慧敏采寫)

熱詞:

  • 失能老人
  • 養老院
  • 不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