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促進公平不動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3日 05: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回望30多年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一條以推進機會均等為主的教育公平主線越來越清晰,教育公平成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價值追求。中國在用不到2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歷程之後,明確把促進均衡發展作為發展義務教育的最現實課題、最重要使命。

  但是,近10年的“均衡發展”之路,我們走得並不平坦。有探索也有困惑,有思考也有分歧,甚至有人得出“教育均衡在我國目前的歷史條件下,是一個偽命題”的結論。得出這樣的結論固然未必科學,卻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在厘清概念中統一思想,在總結實踐中達成共識。

  “教育焦慮”,源自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一些城市投入千萬甚至數億元建設“標誌性學校”或“示範性學校”,而在一些鄉村學校,有不少孩子卻在危房裏上課;

  有的城市學校建設超標準運動場、健身房等超出當地生活水準的豪華設施,而不少鄉村學校的學生卻買不起必需的文具,教師得不到必要的教學材料;

  一些大城市的教師有著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晉級通道,而在一些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嚴重,流傳著“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順口溜;

  在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一個鎮中心小學一個班的學生竟達130人,“老師用麥克風講課、學生用望遠鏡看黑板”,而在一些大城市,為了擇校,有的家長通過各種途徑“遞條子”,有的家長則不惜花重金購買“學區房”,領著孩子奔波在五花八門的培訓班、輔導班之間,不惜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

  ……

  種種現象表明,我國的優質教育資源依然稀缺,義務教育還存在著嚴重的地區不均衡、城鄉不均衡和校際不均衡。“有學上”的問題已基本解決,但“上好學”的問題依然突出。教育均衡的現實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依然存在著強烈反差,還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迫切要求。

  更令人憂慮的是,由於師資、經費、設備、校舍等不同條件造成的不均衡,引發了部分家長對優質學校的強烈追求,並表現為形形色色的擇校行為。擇校行為反過來又制約了各類薄弱學校的發展,造成“不均衡——擇校——更嚴重的不均衡——更強烈的擇校”的惡性循環。

  教育均衡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的複雜國情,映照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歷史階段、採取不同教育政策所形成的基本教育格局,映照出全國各地教育理念、教育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

  教育是實現社會平等的“最偉大的工具”,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平衡器”。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社會公平尤其是教育公平問題。

  我國教育在改革發展中反映出的各種問題,以及教育發展不均衡和由此産生的諸多社會矛盾、熱點問題,不僅給教育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許多制約,也給各級政府、教育部門解決教育問題帶來了諸多難題,給社會公眾的心理帶來了巨大壓力,社會普遍存在著“教育焦慮”。

  追求教育均衡,我們一直在路上

  雖然,每當擇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不論是家長、校長還是局長總感到無奈,似乎擇校成了中國教育一道無解的難題;雖然,義務教育不均衡的現狀,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影響到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但是,若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客觀、理性、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會少一些焦慮,多一些信心。

  追根溯源,不均衡的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但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資源供給短缺和教育資源配置不均。

  從教育層面看,我國教育不均衡是由於教育政策及制度安排造成的,尤其是“重點校”政策、“地方負責、分級管理”政策和“教育督導與學業水平評價城鄉雙重標準”政策等造成了嚴重後果;

  從社會層面看,我國教育不均衡是社會二元結構的必然産物,是城鄉差異、地區差異和階層差異等在教育上的反映,是長期“城市中心”、“精英主義”及“效率優先”等制度安排的體現。

  從制度層面看,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帶有明顯的歷史痕跡。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在當時資源短缺和教育投入不足的條件下,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配置,各地舉辦了一批重點中小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就業競爭激烈的形勢下,高等教育的競爭壓力逐漸傳遞到基礎教育,導致義務教育階段的競爭,加劇了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造成了公立學校教育不公平。

  從社會對教育需求角度看,人們的教育期望遠遠超過了教育供給能力和發展水平,也超越了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尤其是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勞動力價格分化等因素,以及東方文化傳統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紛紛以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為參照係,希望以現代化教育標準來要求中國教育,社會旺盛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始終十分突出。

  從教育資源供給的角度看,我國教育資源供給的總量性短缺將長期存在,而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水平地區所顯現的特點不同,有的表現為滿足基本教育機會的資源供給短缺,有的表現為擴大和增加教育機會的資源供給短缺,還有的表現為接受高水平、高質量教育機會的資源供給短缺。

  歷史不會忘記:我國把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對城鄉所有學生實行了免費,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經過2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全面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這些成果都是我們今天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的堅實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國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是在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相對較高水平的不均衡。縱觀世界,義務教育不均衡是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連美國、英國以及日本、韓國等,也都經歷了一個由基本普及到均衡發展、並在均衡發展基礎上追求高效率高質量的歷程。

  從發達國家的實踐和探索可以看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辯證的歷史過程,教育均衡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相對的、具體的、發展的,它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變化,必然經歷從“不均衡——相對均衡——不均衡——相對均衡”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這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客觀現實,也是世界各國追求義務教育均衡的客觀規律。有了這樣的共識,在追求義務教育均衡的征程中,我們的步伐將更為穩健,我們的信心將更為堅定!

  國家戰略、群眾智慧匯聚合力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題究竟該怎樣破解?答案要到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中去找尋。

  我們看到,黨中央、國務院立足長遠,謀劃未來,率領全國人民繪製的中國普及和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路線圖與全景圖在逐漸清晰;

  我們看到,在破解均衡發展難題的探索實踐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漸建立,教師隊伍配置逐步優化,弱勢群體權益逐步保障,教育督導評估逐漸被強化;

  我們看到,全國各地在探索這項事關教育權利公平的嶄新課題時,充分體現了各自的實踐特色,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模式。

  從這個角度看,義務教育均衡的實踐過程是致力於促進教育公平的過程,是現代教育體系逐步建立的過程,更是凝聚智慧、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改革創新的過程。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把義務教育作為體現教育公平首要的、最重要的領域。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是在黨代會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由此,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我國新的歷史時期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

  2010年7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眾,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與此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首次明確提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

  隨之,教育部和27個省份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簽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在省部級層面強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多個省份和地區行動起來——

  河北省邯鄲市本著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讓每一個孩子都上好學的目的,邯鄲市走出了一條主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路。他們將市直優質學校與相對薄弱學校結成“盟校”,5年間共組建113所“盟校”,拉動薄弱學校快速發展,使得2500年的歷史古城擁有了“無擇校”的城市名片。

  浙江省杭州市實施名校集團化戰略,採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農校”等多種形式,組建了100多個教育集團,促進優質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初步走出了“上好學”的成功之路。

  廣東省開展“千校扶千校”活動,組織發達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口幫扶省內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成都市統籌災後教育重建與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西、黑龍江等20多個省(直轄市)制定了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開展學校標準化建設;經濟並不發達的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統一全縣建校標準,統一儀器配備標準,實現了縣域內學校辦學條件均等化……

  教育均衡,教師是根本。令人欣喜的是,儘管實踐起來仍有不少困難,教師流動制度的探索始終未曾停歇。2006年,“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啟動,到2009年共招聘特崗教師13萬人,覆蓋500 多個縣,6400 多所學校;各地積極跟進,創新教師補充機制,到2010 年,全國逾半省(市)建立了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制度……

  儘管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場攸關我國現代教育體系建立、推進教育公平的大變革中,各地不僅探索出了許多寶貴經驗,而且為破解教育公平難題開出了許多有效“良方”,成為繼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巨大動力。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不僅要致力於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更要致力於讓公平、正義在陽光下閃耀恒久光輝。這一點,不應動搖,也不能動搖!

熱詞:

  • 教育公平
  •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