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引進高端人才不能搞"釣魚工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5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在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青年科技論壇(YOCSEF)舉辦的“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得失探討”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李國傑就高端人才引進談了幾點看法。他提出,有計劃有目標地引進高端領軍人才,是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戰略性舉措。

  大量人才依然在海外

  李國傑認為,我國目前正面臨從投資拉動向人才拉動、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歷史性轉變。國內雖然已有一批學業有成的高端科技人才,但總體數量少,且在學術眼界、研究水平和職業操守等方面普遍與國外高端人才存在差距。

  以自己所從事的計算機領域為例,李國傑説,目前我國計算機技術和相關人才在國際上處於第二方陣前沿,即發展中國家前沿,尚未進入第一方陣。在計算機領域,我國長期以來都在做跟蹤模倣研究,真正做與國際水平接近的科研工作還不到十年,技術積累遠不如國外。至今為止,計算機領域有較大影響的新學科方向幾乎沒有一個是國內學者開闢的。

  國際範圍的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為表彰全世界計算機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學者,授予他們ACM Fellows (ACM會士,也譯成ACM院士)的稱號,全世界目前共有500多位ACM會士,其中中國大陸出生的學者14人,但至今尚無一人全職回國工作;除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兩名負責人外,在大陸工作的學者至今還沒有一人入圍。

  大量人才依然在海外。據教育部統計,目前中國有20多萬留學人員就職于國際知名企業、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取得副教授或相當職務以上的高層次人才約有1.5萬人。他們大多在35~50歲之間,正處於創新創業黃金時期。

  李國傑認為,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現在是我國實施人才開放流動政策的收穫期。因此,我國應把海內外的科技人員當做可利用的人力資源,通盤考慮,調動國內國外人才兩方面的積極性,制定更加積極更有遠見的人才引進和國內人才培養計劃,真正把發展的希望寄託在人才身上,實現科技興國、人才強國的理想。

  引進高端人才不能搞“釣魚工程”

  針對目前我國採取的本人填表求職申請的做法,李國傑認為,這並不適合引進真正一流的人才:“計算機領域真正一流的人才需要‘請’回來,而不是讓他們與別人競爭自己爭取回來,各用人單位需要用真誠的邀請打動他們。”

  他認為,一流人才最需要的是“用武之地”,即給他們提供足夠發揮才智的舞臺,比如擔任重大項目的領頭人等。回國當一個普通教授對一流人才沒有多大的吸引力。用人單位和政府部門需要先深入了解被引進者有多大本事,一旦決定引進就要冒風險委以重任,要勇於一次性承諾給予大的支持,不要搞先試用再逐步加大支持力度的“釣魚工程”。

  當然,也要正確看待國內科研環境,正確看待歸國人才,既要避免“武大郎開店”和“白衣秀士”作風,又要防止目中無人否定國內的一切。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關鍵是要改良‘土壤’。引進高端人才的目的不只是加強研究實力,更需要他們與國內科技人員共同努力改善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環境。”李國傑在許多場合都對青年科技人員表達過他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敬重,“新中國成立初期從海外回來的科學家,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創造了令世界震驚的輝煌成果。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創業的精神值得繼承。”

  針對目前社會上對科研管理體制機制的批評,李國傑認為,光批評是不管用的,關鍵是要找到可行的改革之路。簡單照搬國外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要防止把好經念歪了,“環境的形成受幾千年文化的影響,可能需要一兩代人的努力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變。但‘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等待環境好轉是沒有用的,總是需要人勤打掃。”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科研院所已經在進行一系列人才評定的改進和嘗試。比如,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生命等研究所採用外國專家評審;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把對人才評分標準從5分制改為7分制(加小項分數),避免中國評委採取“中庸”策略普遍打4分的現象。

  海外人才歸國不能光從個人角度衡量得失

  另外,對於人才引進的目的,李國傑強調要從實際出發,不要為單位名聲“引進”人才。引進人才要達到什麼目的事先一定要想明白,承諾的優惠條件一定要説到做到,不盲目行動,不搞形式化。

  需要引進的人才必須經過深入接觸和了解,要聘請國際一流專家做評委,成立令社會信服的專家委員會來評審引進人才。不但要公開申報人的信息,同時也要公佈專家委員會名單,要經得起社會和歷史的檢驗。

  同時,李國傑認為,國內外人才應同臺競爭。原則上一個單位內國內外人才應採用相同的業績考核標準,國內現有科研人員和準備從國外引進的人才可以競爭同一個崗位。“不過,從長遠來看,一定要建立我國自主培養人才的體系。沒有自主培養人才的體系,長期依靠人才引進,不可能在世界上成為強國。”

  另外,他提醒那些準備回國的海外人才,不能光從個人角度衡量“得”與“失”。如果只從工資高低等待遇來衡量,中國在吸引海外人才上可能比不過新加坡等,缺乏競爭力。作為中國人,回國值與不值,不是“計算”出來的。

  同時,國內工作的科技人員也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心。如果説20年前從國外“鍍金”回來會得到高於自身能力的“溢價”,現在多數單位已經不再對留學人員另眼相看,用人還是看真本事。引進人才不會使本土人才失去什麼。本報記者 李新玲

熱詞:

  • 高端人才
  • 人口紅利
  • 人才強國
  • 教育部統計
  • 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