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政府介入解決多年頑疾 “瞎“小區終亮起來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6日 18: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安上路燈,下棋的,打撲克的都出來了

  前天(1日)晚上,東三環旁的朝陽區垂楊柳西裏小區中飄出了飯菜的香味,隱約還能聽見鍋碗瓢盆的撞擊聲。

  晚上7點15分,天色漸暗,小區內的路燈和大街邊的路燈一起亮了起來,拉著孩子散步的媽媽説:“這回可得多走會兒,路燈這麼亮,好幾年都沒這麼亮了。”

  幾天前,小區內的路燈剛剛復明。此前,進入小區必經的一條百米長的街道上只有一盞泛著微弱白光的路燈。這個有50年曆史的小區,距離燈火通明的國貿不到一公里。

  什麼原因導致50歲的垂楊柳西裏小區長年黑燈瞎火?小區的路燈又是怎樣重新亮了起來?以垂楊柳西裏這樣的老舊小區作為調查樣本,試圖找到老舊小區管理難題,同時為破解老舊小區的管理難題提供可行的思路。

  安裝路燈帶來的歡樂

  王淑貞在家裏看到豎起的電燈桿時,又是擔心爬到桿子上工人的安全,又是提醒工人“小夥子慢點”。她還在家裏晾好了涼開水,準備給師傅們喝。

  進入垂楊柳西裏小區,一條百米有餘的街道被柔和的燈光籠罩,4盞高約6米的路燈一字排開。

  晚上8點,家住13號樓的王淑貞走出樓門向小區北側的健身器材走去,“我身體不好,在家待著就頭疼,腦子裏像跑火車一樣,只能出來分散一下注意力。”77歲的王淑貞在小區居住了整整50年。借著燈光,王淑貞三四分鐘就走到了健身器材旁,與老街坊聊上了天。

  垂楊柳西裏社區副主任焦陽經常在晚上看到王淑貞出門遛彎,“以前就這條百十米的街道,因為沒有路燈,王阿姨打著手電摸著走,得走10分鐘才能到健身器材這兒。”

  8月26日,72歲的李道行看到樓下在刨坑,她湊過去問:“這是要幹什麼啊?”師傅一邊掄著鎬頭一邊説:“安路燈。”李道行生怕聽錯了,又問了一遍才確定,她迫不及待地將好消息告訴給了鄰居們。

  “看到安路燈,我激動得不得了,心裏高興得直撲騰。”王淑貞在家裏看到豎起的電燈桿時,又是擔心爬到桿子上工人的安全,又是提醒工人“小夥子慢點”。她還在家裏晾好了涼開水,站在路燈桿子下對著工人喊,“師傅們,渴了就來我家喝水。”

  一天后,小區裏路燈亮了起來。自從有了路燈,李道行每天晚上都下樓,要麼鍛鍊身體,要麼在路燈下和鄰居扯家常,“沒路燈的時候,一週也就下來一次。不敢下來,道兒太黑了,怕走路摔跟頭。”

  晚上8點,小區中的人陸續多了起來,一位居民拿著笤帚將落葉掃到一旁,幾個人在路燈下踢著毽子。“第一天燈亮的時候,就跟過年似的,樓下的人比以前多了幾倍,下棋的、打撲克的都出來了。以前九十點鍾大家就回家了,那天12點還有人在那兒玩。”60歲的劉長治和十幾個居民一起自發跟著安燈的工人忙活了兩天,説起路燈掩飾不住快活的心情。

  垂楊柳西裏社區書記楊德增説,小區中將原有的12盞老路燈維修後換上了新的燈泡,又在小區中安裝了17盞新路燈,基本覆蓋小區,沒有死角。

  王淑貞抬手指了指從健身器材到家的百米距離,“現在從這頭能看到那頭了。”

  最黑時三米看不到人

  路燈的問題解決後,楊德增突然發現,小區裏主動和他打招呼的人多了起來,這就是安裝路燈帶來的變化。

  劉長治大老遠就和鄰居打招呼,轉身又對記者説,他練就了看姿勢辨人的“特異功能”,“太黑了根本看不清對面來的是誰,但是時間長了,影影綽綽地看走路姿勢,就能辨認大概。”

  路燈的問題解決後,楊德增突然發現,在小區裏主動和他打招呼的居民多了起來,“這就是安裝路燈帶來的變化,當你把一些事情做到的時候,居民們就會滿意。”

  焦陽站在路燈下,指著六七米遠的地方,“以前的路燈是白色的,照的面積也小,就算在燈邊上,看六七米遠的地方也看不清。”迎面走來的人往往要走很近了才能互相看清打招呼。

  在小區的北側,幾棟四層的老式紅磚樓中間夾著一條便道,4盞路燈將樓間照亮,一位居民正在路燈下修著自行車,“以前?這條路黑著呢,就一盞路燈,基本上啥用不頂。出門都得靠著房間裏反出來的光照亮。”

  小區中的車輛停在路側,一位司機在四棵樹中間找到一個車位,幾下就停了進去。“以前別説這麼小的地方了,一片黑的小區中車位也不好找,車主的車都是有空就停,早晨一看,停得橫七豎八的。”劉長治經常能在小區中看到私家車停車時發生剮蹭。

  焦陽説:“最黑的時候,三米遠的距離,只能感覺到有人,但是根本看不到人。”

  6家物業各管各的

  物業公司各管各的樓,樓外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就成了真空地帶,這也是很多老舊小區面臨的問題。

  垂楊柳西裏小區共有18棟樓,分別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有的樓裏面還有一個共用空間,一個兩居室一家一間,共用廚房和廁所。”楊德增説,樓房産權多為原來周邊的北內、北齒、前進鞋廠等十幾家國有企業所有,“但是一些企業已經虧損破産,找不到了。現在小區中有6家物業,其實也都是以前企業的房管科,換了個名字而已。他們的辦公地點都不在小區,居民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直接給他們打電話。”

  記者與其中的兩家物業公司取得了聯絡,兩家物業公司均表示,他們僅對所轄範圍內的居民樓出現的問題進行維修和維護,因為對垂楊柳西裏小區居民不收取物業費,企業也沒有相關的維修經費去完善小區的設施。

  雙井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在紙上畫出了小區的樓群的分佈,18棟樓中,雖然有的兩三棟樓同屬於一家企業,但是他們並非集中在一個區域,“很可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這樣所屬的物業就不能形成一個整體,出現的情況就是物業公司都各自管理各自的樓,樓外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就成了真空地帶,這也是很多老舊小區面臨的問題。”

  記者在小區中看到,除了道路兩側路燈外,在幾棟樓門前,仍有此前留下的老路燈,“這些燈就是企業房管科為了方便本樓內的居民,自己立的燈。但僅限于本樓前,小區道路兩側還是漆黑一片。”

  楊德增幾年前曾向企業提出過修路燈,但是小區中有多頭物業,居民又不用交物業費,所以很多企業都表示無力去安裝路燈。楊德增在與安裝路燈的師傅閒聊時得知,新安裝的17盞路燈花費大約在30萬元左右,“這筆錢對於我們這樣不收物業費的老舊小區來説真的是天文數字,讓居民自己掏腰包很難實現,對於收入不多的居民也是一種負擔。”

  政府接棒老舊小區管理

  除物業費收不上來,老舊小區電梯幾年都不查一次,解決這些遺留問題,沒上百萬元下不來,物業公司無利可圖。

  8月中旬,焦陽第一次將垂楊柳西裏小區申請安裝路燈一事形成文字遞交給街道。讓焦陽沒有想到的是,幾天之後就得到了回復,“社區將請示送到了雙井街道,街道又將請示遞到了區裏,再經過區裏的協調很快就把這事給解決了。”

  如何讓小區中的設施得到更加完善地修護,也一直困擾著楊德增,“對於這樣的老舊小區,政府出手介入,從物業手中拿過接力棒,可能是唯一的辦法。否則一個社會組織很難承擔小區維護帶來的大筆開銷。”

  聘請物業公司對老舊小區進行管理,在老舊小區中也很難實現。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物業公司人士表示:“我無論如何也不會去接手管理老舊小區物業,因為這些老舊小區除物業管理費收不上來外,有的電梯幾年都不檢查一次,帶病運行,要解決這些遺留問題,沒有上百萬元下不來,而對於物業公司來説這就意味著無利可圖,所以誰也不願意去填那個窟窿。”

  朝陽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對於老舊小區的管理,政府相關部門一直在推行準物業管理方式,由居民形成自治物業公司,解決停車難、聘請保安、小區綠化以及衛生保潔等問題。但是,在準物業推進過程中,政府主要起到建起平臺的作用,只有對沒有能力的、又有迫切問題需要解決的小區,政府才可以前期投入。

  楊德增介紹,從社區形成的建議和意見經過街道報送到朝陽區市政市容委及創建辦,再由相關部門來對此進行處理。“小區中以前的道路坑坑洼洼,經常把老人絆倒,我們也是通過這種方式解決的,今年的四五月份,小區的路已經由相關部門重新修了一遍,現在非常平整。”

  “垂楊柳西裏小區的做法值得讚賞。”北京房協學術委員會委員蔡金水認為,垂楊柳西裏小區的經驗對許多老舊小區有借鑒意義,也可以作為一種長效機制延續下去。老舊小區能成立物業公司的,逐步形成正規的物業公司或是準物業公司。“讓老舊小區的居民交物業費需要一個過程,在過渡的過程中,需要政府承擔起責任,進行投入,將條理捋順。像垂楊柳西裏小區這種由政府介入到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的嘗試,或許能成為政府在老舊小區管理中的一種新思路和新模式。”

責任編輯:馬淩霄

熱詞:

  • 北京政府
  • 頑疾
  • 路燈
  • 物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