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代表委員談創新社會管理:流動人口處處貢獻處處家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06: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製圖:宋 嵩)

  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把有穩定勞動關係並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對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要解決好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賃、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張力是80後,山東人,大學畢業後到北京打工,如今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設計工作。儘管沒有北京戶口,但是她在這裡工作、生活得挺開心;鄭宏才是70後,在廣東省珠海市打工已經近10年,儘管也沒有當地戶口,但是他已經將這裡當成自己的家,因為,他在這裡成家,孩子也已出生長大。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流動人口已達2.21億,他們有一個共同心願,就是希望在生活的城市感覺到家的溫暖。

  “新生代”與管理新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大量的農村流動人口並沒能充分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説,農村流動人口進城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但並沒有實現身份轉變,處於“半城鎮化”的尷尬境地。城市對其“取而不予”,大量農村流動人口被排斥在公共服務體系之外。

  辜勝阻指出,從結構上看,80後的新生代逐漸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從流向上看,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漸成氣候,內陸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成為新的人口聚集區。從形式上看,流動人口以長期居住為特徵,且有舉家遷移的傾向。可以預見,中國農村人口流動將呈現出利益訴求上的深化、空間分佈上的多元化以及融入意願上的強化等新特點。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政法委副書記萬凱有切身的感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流動人口的數量增多,其遷徙和分佈趨勢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些都對大城市的人口管理提出挑戰。”

  綜合服務是關鍵

  “直到現在,在流動人口管理的理念上,仍有不少人認為公安部門一家管就夠了。”萬凱認為,長期以來,這種理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動人口管理的困境。“各個部門包括社會公眾都應該參與進來,將流動人口管理納入社會綜合管理的大框架。”

  2011年1月,江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轉發了《江西省公安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意見》,折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努力將管理與服務有機結合起來。

  實際上,在此之前,江西各地已經開始不斷探索創新流動人口管理的具體方式。南昌市青山湖區借助民間力量成立了“同鄉互助會”,依託外來人口開辦的商店、飯館等公共場所建立“同鄉會管理服務站”,及時掌握最新動態,幫助外來人口解決實際困難。此外,還在外來人口子女上學、家屬就業、健康檢查等方面給予專項幫扶,讓其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在萬凱看來,政府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服務而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包括公安在內的各部門都有管理的職能,也有服務的職能,如果大家共同履好職、服好務,流動人口管理就能走向規範化、制度化。”

  戶籍管理強化歸屬感

  如何增強流動人口的“主人感”?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教授侯欣一認為,可以積極穩妥地推動戶籍改革,實行居住證制度。同時,在制定出臺各種具體政策時必須與這一大方向相適應,並改變目前的一些統計方法,如目前各地在統計GDP時都把流動人口創造的價值計算在總數之內,而在計算人均時又把流動人口排除在外,以求排名靠前。這種把流動人口只看作財富的創造者,而不是主人的辦法,不利於各地政府對流動人口權益的重視與保護。

  “要實現流動人口在地域、職業、身份上的同步轉換,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辜勝阻説。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丹東市委副主委、遼寧鳳城市工商局副局長陳德建議,國家應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農業人口成為市民。

  “對於現有的各項制度和政策,關鍵還是要落到實處,否則再制定更多的制度也未必有效。”萬凱提出,要在現行制度的基礎上繼續加以完善,可以考慮讓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擁有評判政府工作的權力,並將評判的結果真正運用到當地政府的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