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在堅持科學發展主題上保持戰略定力

中國新聞光明網 2015年11月14日 12: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光明理論·“十三五”展望二十四】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振華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堅持科學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髮展新特徵,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實踐的深刻把握,是對發展是硬道理這一戰略思想的深入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毫無疑問,堅持科學發展是貫穿新一屆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思想的一條主線,因此,我們深入理解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在堅持科學發展這個主題上保持戰略定力。

  所謂戰略定力, 就是指在錯綜複雜形勢下能夠立足於全局、着眼於長遠、抓住重點、把握本質和大勢,為實現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所具有的戰略自信、意志和毅力,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反復強調的,“實現我們確立的奮鬥目標,我們既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辦法。”在經濟新常態下,唯有在堅持科學發展主題上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我們才能做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不被任何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蒙蔽,不被別人的説三道四所左右,才能在“亂花漸欲迷人眼”時保持沉着冷靜,在“千磨萬擊”和“東西南北風”中“咬定青山不放鬆”,才能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神聚力。

  一、在堅持科學發展主題上保持戰略定力,這是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對於中國而言,發展又特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能否發展起來實現現代化,對於中華民族的命運和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命運攸關、至關重要。中華民族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是在近代落伍了。中國古代文明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但到了近代,由於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錯失歷史發展的機遇,加之多次遭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掠奪,長期處於發展緩慢、停滯乃至倒退的境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也遭受了不少的挫折。特別是長達10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將發展置於可有可無的地位,耗費了民族寶貴的精力,貽誤了國家的發展良機,拖延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使中國與發達國家和周邊國家、地區本來已經縮小了的差距又進一步拉大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堅持科學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度上升,人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巨大成就,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人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有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等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推動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的良好態勢。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十三億多人口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産業,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農業連續增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新增就業持續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進,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依法治國開啟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不斷深入,我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成就顯著,強軍興軍邁出新步伐。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豐碩,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贏得了黨心民心。

  “十二五”規劃目標即將勝利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歷史一再證明,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科學發展這個主題上我們要始終保持戰略定力。

  二、在堅持科學發展主題上保持戰略定力,這是順應時代主題的必然選擇

  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這一點在21世紀的很長時期內不會改變。正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所指出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在今天信息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競爭、科技競爭和軍事競爭日趨激烈,任何國家要順應時代潮流,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都不能不把發展置於最優先的地位。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在把發展作為首選國策,力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有力的戰略態勢。特別是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大國在極力推進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力圖在這場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在這場競爭中,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能否發展起來,加快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決定着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只有加快發展,增強經濟實力,提高綜合國力,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處於主動地位,立於不敗之地。中國共産黨是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核心力量,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奮力在這場大競爭中取得主動,發展壯大自己,是我們黨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必須肩負起來的歷史責任。

  三、在堅持科學發展主題上保持戰略定力,這是立足於當代中國國情的科學判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生産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我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不論是與發達國家比較還是與發展中國家比較,中國的發展都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決定了必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這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後的社會生産,因為不改變社會生産的落後狀況,我們就不可能持續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不可能為解決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各種矛盾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手段。

  增加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離不開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增強社會主義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離不開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較量中掌握主動權,離不開發展;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離不開發展。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是,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消除貧困任務艱巨;人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着力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