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3年05月20日 20:14 關鍵詞: 甘地精神 傳遞 老德里

甘地精神在這裡傳遞

央視網 記者:江易易

核心提示:老德里朱木拿河畔的一片綠茵地上,坐落著一座陵園。每逢節假日,無數身著白色民族服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虔誠地悼念著陵園主人。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央視網(記者江易易 報道)老德里朱木拿河畔的一片綠茵地上,坐落著一座陵園。每逢節假日,無數身著白色民族服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虔誠地悼念著陵園主人。

陵園的主人被印度人民尊為“國父”。他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奉獻了畢生,最終死於宗教狂熱分子的槍殺。兇手在後來的審判中稱:“在我開槍前,我真心祝福他,並當面恭敬地向他鞠躬”。

陵園的主人叫甘地。

甘地陵只是一個象徵性的陵墓,並無埋葬甘地的遺體。按印度教風俗,甘地在此地被火化後,骨灰撒入了恒河和印度最南端科摩林角附近的印度洋、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三處海水會合的洋面上。為紀念他,火葬地便有了這座陵園。

陵園呈凹形,沿著磚鋪小徑進入園內,正中靜臥著黑色大理石陵墓。

園中的陵墓簡樸至極。高1米、長3米的正方形墓臺後,放置著一盞長明燈,自甘地遇害之日起,便晝夜不熄。“嗨!羅摩!”(意為:哦!天哪!)——甘地遇刺命絕前最後的話,被鐫刻在墓臺正面。

這幾乎已是甘地陵的全部——如主人的價值觀一般,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

甘地常説,他的價值觀很簡單,無非是:真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以和平方式進行時,不同意見、不同宗教的人,尤其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暴力不斷。甘地便以長時間的絕食來呼籲停止暴力、爭取和平。

他的態度受到多方面的攻擊,極端分子幾次企圖殺害他,政府也屢次施壓,但他依然抱定“絕不抵抗和報復”的決心。甘地説:“如果我們用殘暴來對付腐敗,那麼殘暴帶來的也只能是腐敗。如果印度想通過殘暴來取得自由,那麼我對印度的自由將不感興趣。”後來,印度人民漸漸懂得了他。他的“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了後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2008年1月30日是甘地遇刺60週年,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致詞稱:“甘地的一生是一部關於寬容和尊重人性的教科書。”時至今日,當理解、寬容、和諧與非暴力成為人類最迫切和最基本的願景時,人們會一次次地想起這位“赤著上身,剃著光頭,一有空就紡紗”的精神導師。這大概就是墓臺上的鮮花長年不斷的原因。

“嗨!羅摩!”生命最後發出的聲音,響亮而又含糊。這樣的墓誌銘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長。如果墓園裏人頭攢動,在無數雙赤腳的下方,甘地也許會幽默地哼一聲:“哦,天哪!”如果墓園裏葉落花謝,甘地也許會寂寞地嘆一聲:“哦,天哪!”如果印度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一向警惕現代文明的甘地一定又會高喊:“哦,天哪!”

“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副血肉之軀。”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甘地。

説話間,人們一個又一個,脫鞋邁進陵園。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