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文化圖文 >

中國藏家的國際眼光 海外藝術品逐漸走入中國(圖)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3日 09: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由喬志斌收藏的英國藝術家托馬斯豪斯雅戈的雕塑《Ghost of a Flea I》。

  2011年紐約蘇富比春拍夜場上,一位中國買家以2130萬美元競得畢加索作品《Deux Personnages》。

  美國老牌藝術雜誌《藝術新聞》的重要撰稿人、知名藝評家芭芭拉波洛克是一位始終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學者,最近,波洛克將目光轉向中國重要收藏家。波洛克認為,有著明確、獨立的收藏理念的當代藝術藏家正在逐漸建構屬於中國自身的當代藝術收藏體系,他們也在遵循著當代藝術共同的國際趨勢和走向,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已經與國際市場同步。

  香港蘇富比亞洲區總裁程壽康表示:“中國內地強勁的購買力是財富持續增長的結果,也支撐了近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強烈表現。”

  美國老牌藝術雜誌《藝術新聞》的重要撰稿人、知名藝評家芭芭拉波洛克是一位始終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學者,最近,波洛克將目光轉向中國重要收藏家,她關心的是,在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藏家逐漸退潮之後,中國藏家將如何引領當代藝術市場?他們具有怎樣的收藏趣味?其收藏脈絡是怎樣的?波洛克的研究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海外視野。

  中國藏家購買力不容小覷

  據2012年胡潤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內地的千萬富豪人數第一次突破百萬人,僅居美國之後。這些富豪的資産包括可投資資産、未上市公司股權、自住房産和藝術品收藏。相關資料顯示,這些財富人群在購買豪宅和奢侈品之後,遲早會轉向藝術品。

  而法國藝術品交易數據分析公司Artprice2011年的年度報告則顯示,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這兩家公司在2011年的總成交額近50億美元,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在同期的總成交額則為18億美元。這些數字都是新一代中國內地藝術品收藏家帶動的結果,他們頻繁地出現在拍賣市場和畫廊。波洛克認為,這些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收藏了一些相當重要的,甚至是博物館級別的藏品。

  據蘇富比數據顯示,中國內地買家于2005年開始大規模參與藝術品購買,就落槌的百分比而言,中國內地買家在2005年的比重約為5%,2011年,這一比重已增加到40%。這些收藏家的觸覺現在已經逾越香港地區,開始購買國際藝術品。

  佳士得2012年上半年的報告顯示,大中華區(包括內地、香港和台灣地區)的總成交額佔佳士得全球總成績的25%,比2011年的16%上升了9個百分點。在香港市場,84%的收益來自中國藏家,其中包括中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雖然2012年上半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總成交額下降了35%,但這只是藝術品市場自我調整的特殊階段,中國仍具有持續增長的巨大潛力。

  海外藝術品逐漸走入中國

  在中國藏家彰顯非凡實力的同時,中國藏家關注更多的還是本國的藝術品。儘管如此,近兩年已有中國藏家開始購買西方藝術品。在2012年春季的倫敦拍賣場上,一位北京藏家以340萬美元購買了一件喬治莫蘭迪的作品;在2011年紐約秋拍中,一位內地收藏家參與競拍了當時以2250萬美元成交的莫奈的作品。

  中國鞋業零售大王——百麗國際前執行董事于明芳就是在近年來以大手筆參與到海外藝術品收藏的重要藏家之一。最近,他購買了一些價值不菲的海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比如達明赫斯特、呂克圖伊曼斯的作品等。于明芳在香港的倉庫存放著他在海外和香港購進的藝術品,現在,他收藏的作品數量已有100多件。

  此外,北京知名藏家楊濱和妻子晏青也是海外藝術品的擁躉。這對夫婦目前正在經營Aye畫廊,其藏品包括印度藝術家卡普爾的作品,以及德國藝術家約爾格伊門道夫于1984年完成的一件畫作,這是楊濱最近在一家德國畫廊以100萬美元購買的。

  除了收藏藝術品之外,楊濱還大力支持各種當代藝術展覽。2008年,楊濱在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舉辦了個人收藏作品展,最近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百年風範之旅——2012凱迪拉克設計藝術大展”也有楊濱的贊助,展覽包括著名海外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攝影家大衛拉切貝爾,以及中國藝術家趙無極、王廣義的作品,獲得了廣泛好評。

  長期持有取代短線炒作

  波洛克認為,在近年來涌現出的中國知名當代藝術藏家中,有一個很好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已經不再將藝術品作為快進快出的短線投資,而是更注重其長期的審美及投資影響,並建構屬於自己的獨特收藏體系。比如于明芳,他從未賣過一件作品,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所私人博物館,展示自己的收藏系統。波洛克説:“在中國,私人博物館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上海、內蒙古、黑龍江、武漢、成都、南京等地有很多,于明芳只是有這一想法的其中一員。”

  同樣有建立私人博物館想法的還包括王薇和劉益謙,他們正在籌劃位於上海浦東區的龍美術館,該館的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展示面積1.7萬平方米,計劃于11月完工。

  另一對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圈的是中國森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昌及其夫人,他們的收藏品已有1000多件。2008年,李國昌夫婦成立了中國當代藝術基金會,這一基金會涉及多種業務,其中包括支持藝術批評的論壇、出版藝術類雜誌,同時還運營墻美術館。李國昌計劃為墻美術館投資2000萬美元,並希望能將其建立在北京三里屯地帶,建成之後,他們將邀請古根海姆博物館前任館長托馬斯克倫斯擔任墻美術館的藝術總監。

  波洛克同時表示,也有一些收藏家沒有建立博物館的打算,比如喬志斌,他計劃將自己的藏品在上海和北京的KTV中展示。喬志斌收藏的作品包括國際藝術大師達明赫斯特、安東尼格姆雷、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作品。喬志斌于2007年第一次接觸當代藝術,當時博而勵畫廊的負責人皮力將他帶到瑞士巴塞爾藝博會,在那裏,他從倫敦Hauser&Wirth畫廊購買了畫家張恩利的作品。“收藏當代藝術是需要刺激的,如果我僅僅收藏中國藝術,我可能就將自己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裏,我希望看得更遠,具有國際視野。”喬志斌説。

  中國式收藏體系正在構建

  近年來,以尤倫斯夫婦、希克為代表的西方藏家相繼清空手上的中國當代藝術品,西方藏家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導向作用逐漸變弱。中國當代藝術正處於徘徊階段,未來的走向並不明朗,而在遭遇經濟低迷、當代藝術市場大幅跳水的時期,之前的投機者突然離開,導致藝術品價格進一步下滑,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雪上加霜。

  然而,機遇往往與挑戰並存。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近兩年遭受大浪淘沙的冷遇之後,這些不同類型的當代藝術收藏家逐漸走上舞臺。波洛克曾表示,中國的藝術市場充滿了那種依靠藝術品轉手買賣、在短時間內牟取暴利的“偽藏家”。而現在這種情況已有所改觀。

  波洛克認為,在這種時期,有著明確、獨立的收藏理念的當代藝術藏家將會逐漸建構屬於中國自身的當代藝術收藏體系,並逐漸形成一個以中國藏家為主的市場。“總體而言,他們也在遵循著當代藝術共同的國際趨勢和走向,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已經與國際市場同步。”

熱詞:

  • 中國當代藝術
  • 藝術品市場
  • 藝術品收藏
  • 波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