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程思明:“車貼標準”需走出貨幣化改革誤區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10: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荊楚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4月,溫州出臺新政推行公務車輛改革,因正處級每月交通費補貼3100元/月等因素,被外界稱為“三高車改”:涉改車輛比例最高;保留專車的幹部級別最高;這其中,正處級幹部車補3100元,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最高的,相當於溫州市區最低工資標準的3倍。(2012年7月2日《新京報》)

  通過發放補貼實行公車退出機制,雖然能夠有效避免公車私用的發生,但這樣的車貼標準如果陷入指標匱乏、缺乏監督導致的“補貼照領、公車照坐”等問題,那麼這場改革註定是不成功的。事實表明,只有做到政府部門的補貼量化、價格公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車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否則,民眾的質疑就會不絕於耳。

  以發放交通補貼實行貨幣化改革模式,溫州並不是始作俑者。早在1993年,廣東東莞沙田鎮就以發放交通補貼來進行車改試點。雖然這一從國外移植經驗的改革模式在珠三角等地開始效倣,卻一直沒能擺脫“車改等於公務員加薪”的爭議。一方面,表明了“水土不服”的移植效倣所面臨的尷尬;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權力者對於貨幣化改革産生的誤解。

  顯然,此次溫州公車改革是仍然沒有擺脫備受質疑的“改革怪圈”。從報道援引當地發改委補貼人數、車補資金等資料核算,該單位(系統)及下屬單位發放人數156人,人均車補1萬多元。然而車改後竟比車改前每年多支出近30萬元。但這一耐人尋味的結果早已經在眾人的意料當中。粗線條式的差額補貼,只能讓超額福利合理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悖于公車改革的初衷。

  之所以産生這樣的怪象,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公車改革缺乏明顯的制度支撐,僅靠地方的摸索改革很難突破權力的瓶頸。而停留在“沒有出臺強制性的制度取消地方公車”的規定方面,這也為各地探索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另一方面,在外部缺乏監督,內部缺乏動力的語境下,權力者就能夠大張旗鼓地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失去的權力損失。

  除了補貼費用高昂所産生的質疑,標準問題也是民眾質疑不絕的焦點。事實上,過度依照行政級別的補貼劃分而忽略工作年限、工作崗位等因素的改革標準,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級別較低而頻繁出差的公職人員的資金負擔,以至於讓他們淪為這場改革的“犧牲品”。

  不可否認,溫州公車改革雖面臨著種種質疑,但卻為各地探索公車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徑。如果想讓改革步伐更趨完善,首先必須要走出公車貨幣化改革誤區。通過讓權力者明白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節省財政成本,提高辦公效率,而不是變相地加薪補貼彌補自身的“損失”。除此之外,更應該通過引進社會監督機制,公開補貼成本等方式,有效地避免改革過程中所産生的一些弊端。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

熱詞:

  • 貨幣化
  • 改革模式
  • 公車改革
  • 損失
  • 犧牲品
  • 水土不服
  • 新京報
  • 正處級
  • 公務員加薪
  • 公務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