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扮“花木蘭”赴招聘會,行為還是藝術?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5日 16: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古裝打扮的“花木蘭”出現在鄭州市一家招聘市場,她舉的牌子上寫著“木蘭穿越現代,本欲卸甲歸田,無奈工作難尋”。英姿颯爽的“花木蘭”在招聘會現場遭到數家用工單位的拒絕,憤怒之下,她以筆代刀將一家公司的招聘要求改成了“男女不限”。(2012年5月14日《鄭州晚報》 )

  縱然是因部分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但是用這種“女扮男裝”行為藝術過分演繹難免會造成更大的誤會。而“以筆代刀、改變用人招聘要求”等方式即便是放在現行法治社會中也顯得不合時宜。既然要消除歧視,更應該表明自己的能力,發揮自身優勢,而不僅要用這些另類的方式博得別人的注意。

  與“女扮男裝、消除歧視”的行為藝術相比較,我倒認為,目前我國就業形勢雖然面臨著男女歧視的因素,但是並沒有妨礙更多的優秀女性通過能力來獲得自身發展。從復旦大學發佈該校2009年《就業白皮書》來看,就業學生中,呈現出女生比男生更吃香,去銀行業和當公務員的畢業生明顯增加,研究生傾向到事業單位就業的特點。儘管這一數據略距離現在有一定年頭,但是總體來説,“女性歧視”在就業崗位中的比重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就目前的就業環境來看,傳統文科類就業壓力不算很大,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女生就業形式的好轉。當然,社會的分工一直伴隨著性別差異而發展。在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用人單位更需要一些男生,除了生理差距的因素外,這些行業更需要吃苦耐勞等條件,所以某些高勞動強度的行業不存在所謂的性別歧視問題。

  從報道也可以看出,一些用人單位表示“自己是銷售公司,出差的工作並不適合女性求職者”,但是面對著這些解釋,該女生還是“將‘限男性’三字刷刷劃上幾筆,又在上邊添上‘男女不限’”。我們這裡説倒不是認為該女子是一位蠻橫無理之人,面對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我們能夠理解這些學子採取這些另類表現手法呼籲社會關注女性就業。

  “誰説女子不如男”式的花木蘭精神,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們前進。但,既然扮演成花木蘭,更應該通過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應該消極反抗。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就業形勢都十分嚴峻,並不單單呈現出性別歧視,找不到工作也不應該把一切責任推就到就業崗位中。

  但比之設法消除性別歧視,大學生們不如提高自己的實際能力,以增加和招聘者談判時的籌碼。任何事情總是有其底線,忽視用人單位的客觀需求,盲目加以指責,甚至採取有些“暴力”的方式,這樣的行為不僅不能夠換取社會中一些支持的呼聲,反而會影響大學生的自身形象。

  適當表演一些行為藝術無可厚非,關鍵在於,藝術之外更需注重行為,踐踏法律及道德底線的行為都是不被社會接受的。所以我更希望求職者面對性別歧視,更應該理性應對,拿起法律武器,而不能“以筆代刀、反客為主”。

  最後我要説的是,一方面,用人單位也應該在招聘崗位中註明不招女生的理解,同時接受社會的監督,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應該制定《反就業歧視法》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於那些“惡意不招、性別歧視”的用人單位當然更需要相關部門的正確管理,只有創造出一個好的招聘環境,類似的行為藝術才會不管自消。(程思明)

熱詞:

  • 花木蘭
  • 行為藝術
  • 招聘會
  • 用人單位
  • 女生
  • 性別歧視
  • 鄭州晚報
  • 女性歧視
  • 暴力
  • 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