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地煉”油荒如何緩解?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01: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地煉”(地方性煉油廠的簡稱)特別是以山東地煉為代表的煉油工業發展迅猛。據2009年統計的數據顯示,地煉規模已達6000萬噸,發展至今,煉油能力預估已突破1億萬噸。

  “與此同時,地煉發展最大的瓶頸也逐漸顯現,那就是原料的短缺。”山東省燃料油協會副秘書長余羽華指出,進口燃料油作為加工原料是地煉原料的主渠道之一,隨著供油方如俄羅斯、中東等發展深加工裝置,收緊資源出口,供需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

  “油荒”已成為山東地煉生存的最大威脅。據悉,山東地煉的開工率很少超過50%,甚至有時只有10%~20%。

  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山東地煉企業的油源主要有三個:一是國家計劃內的配額原油,平均每家5萬~8萬噸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二是從國外進口的燃料油,也就是經過初次加工的重油;三是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區之外“散井”的原油。

  據卓創資訊統計的數據顯示,2011年山東地煉一次加工能力約為8270萬噸,佔全國地煉的60%,西北地煉佔13%,其餘分散在東北、華南等地,不成規模。就整個中國煉化一次加工能力5.86億噸來説,山東地煉佔據了超14%的比例。國家計劃的配額相對於地煉的需求來説只是杯水車薪,山東地煉企業多年來都是依靠進口國外的燃料油來維持基本的生産。

  而在進口資源日益趨緊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存,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地方煉油企業正在逐步“投靠”到國內石油巨頭的羽翼之下。其結局不是被收購,就是被控股。

  在3大集團裏,中海油在收購兼併地煉的動作比較頻繁,引起的爭議也很大。中海石油煉化與銷售事業部高級工程師張勝軍直言,“有人認為這是一條發展下游産業的路徑,可以發展煉油業務、發展煉化業務,但是也有人認為終究不符合中海油的企業形象。”

  張勝軍表示,在今後一段時間之內,除非出現形勢大的變化,中海油在兼併地煉方面不會有新的動作。

  而據媒體報道,山東地煉市場基本已經被國字號石油巨頭瓜分完畢。殼牌、SK、BP等外企也不甘落後,搶佔市場先機。在緩解地煉對於原料油的“饑渴症”的同時,國內煉油企業的格局也在加速洗牌中。

  (楊倩)

熱詞:

  • 油荒
  • 卓創
  • 油源
  • 燃料油
  • 中海油
  • 煉化
  • 地煉
  • 投靠
  • 原油
  • 加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