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真假“柴油荒”:兩陣營之間的爭鬥到了危急的關頭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6日 13: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吳名遂 繪

  本報記者 李蕾

  最近,有消息稱,安徽、江蘇、浙江、重慶等地的柴油紛紛告急,部分地區即使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也加不到柴油。

  昨日,記者在上海調查發現,中石化和中石油加油站供油充足,但一些民營加油站柴油供應有些“吃緊”。最明顯的表現是,以往還有優惠的柴油,現在即使在民營加油站也找不到“蹤影”,幾乎全部實行最高的統一限售價——7.42元/升。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供油緊張”的局面了。

  然而,更重要的是,目前真的發生“柴油荒”了麼?這種情形會逐漸蔓延至全國麼?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頻繁出現的“柴油供應緊張”現象?

  上海未現“油荒”

  其實,早在今年4月的消費淡季,全國市場上就曾出現過較大規模的“柴油荒”,在中石化和中石油滿負荷生産後,“油荒”現象才有所緩解。

  半年不到,“油荒”之聲再起。記者發現,最先傳出“油荒”聲音的是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舉行的2011年年會。據報道,來自浙江、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的會員企業“心急如焚”,“面對成品油剛剛下調價格的時機,卻無法從加油站獲得正常的成品油供應,尤其是柴油”。而國內能源資訊機構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舜對記者分析,上述情況只是部分現象,並不能概括目前的整體行情,“現在的情況更準確地只能稱為供應緊張”。

  記者日前在上海調查發現,目前柴油供應正常,沒有出現限售等情況。“柴油需求有所上升,但供應還是充足的。”中石化上海分公司相關人士表示,現在旗下加油站柴油供應正常,沒有限售等情況。有關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於上海是滬Ⅳ標準柴油,有自己的供應渠道,能夠確保市場需求,而且滬Ⅳ柴油價格比長三角地區油價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外省市車輛來滬加油的需求。

  據了解,外地很多民營加油站在批發進貨柴油時甚至出現了“批零倒挂”的情況,導致無柴油可供。記者詢問了本市多家民營加油站,均被告知0號柴油暫時供應正常,但批發價格已經有所上漲,進貨比前一段時間緊張。江海加油站相關人士表示,以前是天天可以批發到柴油,現在會遇到“今天沒貨明天來”的情況,加油站內的柴油供應也因此有所緊張,幾乎沒什麼存貨。由於批發價上漲,現在民營加油站基本沒有優惠,江海加油站前一段柴油每升有兩分錢優惠,現在已調至最高零售價;東上海加油站和華江加油站也表示,最近柴油雖然供應正常,但沒有優惠。

  息旺能源首席分析師鐘健介紹,根據監測,華東一些地方柴油批發價已經比零售價每噸高出200元,上海批發市場上接近批零同價的情況也有出現。由於上海市場民營加油站只有幾十家,所佔市場比重很小,而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柴油供應充足,且基本不受批發價調整的影響,所以上海市場柴油供應平穩,沒有出現加柴油難的現象。

  “柴油荒”背後的爭奪

  如今,關於“油荒”的報道,不再是供需矛盾的問題,已經演變成一場利益爭奪戰。

  在這場“戰鬥”中,主要有兩派,一派是民營油企與加油站老闆,另一派是以“兩桶油”為代表的國有油企。地方煉油廠和民營加油站長期以來受困于油源,先天不足,一旦供應緊張就容易措手不及,他們渴求更多的“糧食”。

  另一方面,中石化日前發表申明明確表示,10月份以來,中石化加油站日均零售量已達28.4萬噸 (最高達到30萬噸),同比增長8.1%,創歷史新高。同時,公司加強市場動態監控,優先保障柴油供需矛盾突出省份的資源供應;加大資源調運力度,做到成品油庫全天候接卸、油罐車24小時向加油站配送,優先保障農業生産、城市公交、重點行業和重點工程的用油需求。目前公司煉油能力已全部開滿,公司將繼續密切關注成品油市場變化,全力以赴增加成品油資源投放。此外,中石油也表示,公司10月份下調石腦油內部互供價格200元/噸,鼓勵所屬煉油廠調整乙烯原料結構,增加柴油産量。目前公司煉油廠生産柴汽比達到2.2,同比提高0.13,並下大力氣增加緊張地區供應,突出重點地區,優化資源配置;到10月17日,中石油對成品油的總供應量增長了16.7%,其中柴油供應量增長了23.9%。因此,沒有理由説現在有“油荒”問題。

  對於“兩桶油”的説法,民營油商很不認同。他們認為,“兩桶油”雖説提高了供給量,但沒有説給了誰,所以他們顯然是給了自己的油站。

  而“兩桶油”也有自己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此次“油荒”是假,一些民營油企有利用油價波動的時機,進行囤油惜售才是真。針對民營企業囤油的指責,有民營油企反駁稱,“民營倉儲設施總量大概5000萬到6000萬立方米,庫裏基本沒有油。而且囤油不合算,1萬噸油得8000萬元資金,需支付20%的資金成本,囤油賺來的差價還不夠支付利息。”

  兩個陣營之間的爭鬥,已經日趨白熱化,柴油供應緊張現象的頻繁出現説明,這種不對等的競爭環境已經到了必須改善的時刻。

  破解還需長效機制

  看來,過於指責地方煉油廠和民營加油站顯然並不公平,但如果把所有的過錯都加在兩大石油集團身上也有失公允,要破解當下的柴油供應困局,必須從體制機制上入手,從市場環境、競爭主體的角度出發,給更多的企業以完善的競爭環境。

  這顯然並非市場中的企業能夠“做主”的,需要相關主管部門儘快拿出方案來,下大力氣去疏通各個環節,完善各項制度。卓創資訊能源事業部成品油分析師朱春凱建議,一是出臺相關鼓勵措施,對各煉油企業超出生産配額的産量給予獎勵,同時對煉油企業給予適度補貼;二是進一步加強監管,針對一些社會經營單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嚴加管理;三是適度擴大成品油進口。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呼籲,在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兩大石油巨頭應當拿出更多的資源來供應市場。同時,長遠來看,國家應當適度鼓勵民營企業進口成品油,進一步開放民營企業原油、成品油進口資質,保證民營企業的油源,鼓勵市場競爭。

  廖凱舜則認為,如何制定一個既反映國際油價變化,又能反映國內成品油市場供需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中國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目前我國的原油超過50%依靠海外進口,而日本的原油進口依存度高達90%,但已平穩進入到了市場定價時代。日本在2008年10月後修訂了沿用了18年的成品油定價方法,引進了新價格體系,一方面參考進口原油到岸價格考慮原油成本,另一方面也參考國內的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成品油期貨價格,同時結合國內成品油現貨價格,由國內的7個主要互相競爭的油企參考這些指數自主定價,價格可實現每週變動。我國國內也可積極建立培育自身的成品油的期貨價格體系,今後國內的定價體系也可以參考這些指數,以及時反映國內市場供需,並實現與國際市場的互動。

熱詞:

  • 柴油供應
  • 油荒
  • 柴油産量
  • 卓創